這裡舉三部熱播古裝題材電視劇中所展現的中國傳統文化場景,以此說明歷史題材也好、古裝題材也罷,只要不是戲說類的精品熱播劇就一定含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和內涵。
一、《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 這句臺詞出現在電視劇的多個場景中。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把這一理念當作人生的責任和義務。其實這正是中國人幾千年來生生不息、血脈不斷的根本原因。
中國自人文始祖黃帝開創華夏文明始,就把這一理念傳給了後世子孫,至今已五千餘年矣。
而西方人在這方面就與中國人的理念相去甚遠了。他們在孩子成年後就鼓勵孩子獨立生活,並不像中國的父母窮盡心力照顧孩子,哪怕是一輩子。
這兩種理念說到底還是文化不同造成的,也是各有利弊的。但中國人世代相傳的血脈和文明沒有中斷則是不爭的事實,說明中國人的這個文化理念是不過時的,是可以繼續傳承下去的。
二、《琅琊榜》第一部
第一集開頭就展示了琅琊閣傳遞秘冊文檔的精巧的機括消息掣機關。
第一次看到這時就感到非常驚訝!難道1000多年前的南北朝時代就有了如此高深的技藝水平嗎?答案是:確實如此。
根據古籍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建築鼻祖魯班就造出了很多令人驚嘆的木工藝手工作品,如能在天上飛三天三夜不掉下來的木鳥。
因此歷史延續到南北朝時出現如此精巧的機關是不足為奇的。只是後來很多技藝失傳了,也有很多實物消失只剩文字記載了。比如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很多人在研究到底是什麼東西,一直沒有明確答案。
據此可以論證,木工技藝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是非常久遠的,技藝是非常高超的。不能因為沒有傳承下來就認為是不存在的、虛構的。那樣是不客觀的,論斷是不負責任的。
三、《大秦帝國 · 裂變》
中華文化歷經幾千年傳承下來很多名詞、成語、佳句······ 其來歷很多不為人所知,有的是搞不清來歷了,有的是躺在古書裡被遺忘了,縱然有人看到了也很難讓世人知曉。那麼影視劇作為一種媒介就可以藉助講故事(劇情)的方式展現出來了。
《裂變》中,當魏國君臣共謀天下大勢時,眾大臣席地而坐,忽舉大拇指高聲叫喊「彩」[贊]
我一下猛驚!原來我們常說的「喝彩」一詞來源於此。原來很平常的一句日常詞彙居然是幾千年前的現實生活場景所演化。
「喝」即是大聲叫喊之意。我一下就對這部良心巨作肅然起敬了!加上這部劇確實拍得精彩,於是如饑似渴地追劇下去了。
行文最後我想說,這三部熱播大劇每一部我只摘取了一個點或片段來論述,其中還有很多傳統文化的體現都是令人回味無窮的。
真心希望影視行業的創作者們多創作一些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品影視劇作,讓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永遠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