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古裝題材電視劇中是如何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

2020-11-09 用戶清風閣主

這裡舉三部熱播古裝題材電視劇中所展現的中國傳統文化場景,以此說明歷史題材也好、古裝題材也罷,只要不是戲說類的精品熱播劇就一定含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和內涵。

一、《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 這句臺詞出現在電視劇的多個場景中。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把這一理念當作人生的責任和義務。其實這正是中國人幾千年來生生不息、血脈不斷的根本原因。

中國自人文始祖黃帝開創華夏文明始,就把這一理念傳給了後世子孫,至今已五千餘年矣。

而西方人在這方面就與中國人的理念相去甚遠了。他們在孩子成年後就鼓勵孩子獨立生活,並不像中國的父母窮盡心力照顧孩子,哪怕是一輩子。

這兩種理念說到底還是文化不同造成的,也是各有利弊的。但中國人世代相傳的血脈和文明沒有中斷則是不爭的事實,說明中國人的這個文化理念是不過時的,是可以繼續傳承下去的。

二、《琅琊榜》第一部

第一集開頭就展示了琅琊閣傳遞秘冊文檔的精巧的機括消息掣機關。

第一次看到這時就感到非常驚訝!難道1000多年前的南北朝時代就有了如此高深的技藝水平嗎?答案是:確實如此。

根據古籍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建築鼻祖魯班就造出了很多令人驚嘆的木工藝手工作品,如能在天上飛三天三夜不掉下來的木鳥。

因此歷史延續到南北朝時出現如此精巧的機關是不足為奇的。只是後來很多技藝失傳了,也有很多實物消失只剩文字記載了。比如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很多人在研究到底是什麼東西,一直沒有明確答案。

據此可以論證,木工技藝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是非常久遠的,技藝是非常高超的。不能因為沒有傳承下來就認為是不存在的、虛構的。那樣是不客觀的,論斷是不負責任的。

三、《大秦帝國 · 裂變》

中華文化歷經幾千年傳承下來很多名詞、成語、佳句······ 其來歷很多不為人所知,有的是搞不清來歷了,有的是躺在古書裡被遺忘了,縱然有人看到了也很難讓世人知曉。那麼影視劇作為一種媒介就可以藉助講故事(劇情)的方式展現出來了。

《裂變》中,當魏國君臣共謀天下大勢時,眾大臣席地而坐,忽舉大拇指高聲叫喊「彩」[贊]

我一下猛驚!原來我們常說的「喝彩」一詞來源於此。原來很平常的一句日常詞彙居然是幾千年前的現實生活場景所演化。

「喝」即是大聲叫喊之意。我一下就對這部良心巨作肅然起敬了!加上這部劇確實拍得精彩,於是如饑似渴地追劇下去了。

行文最後我想說,這三部熱播大劇每一部我只摘取了一個點或片段來論述,其中還有很多傳統文化的體現都是令人回味無窮的。

真心希望影視行業的創作者們多創作一些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品影視劇作,讓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永遠傳承下去!!!

相關焦點

  • 電視劇《大中醫》舉行啟動會 致敬中醫傳統文化
    電視劇《大中醫》舉行啟動會 致敬中醫傳統文化 時間:2019.12.09 來源:新浪娛樂 分享到:
  • 古裝網劇何以熱播?
    新華社記者 史競男   《長安十二時辰》《慶餘年》《鶴唳華亭》《大明風華》……一年來,一批製作精良、各具特色的古裝網劇在各大視頻平臺熱播,預示著古裝網劇創作邁上新臺階。   專家認為,這些網劇憑藉精彩的劇情、精細的製作贏得觀眾口碑,弘揚傳統文化之美、宣揚正確歷史觀和價值觀,不僅拓展了中國歷史文化的表達維度,也讓觀眾領略到中華傳統文化的不朽魅力。
  • 電視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影視文化輸出的「歡娛質造」詮釋
    觀眾可以從「煙雲水氣」而又「超然絕俗」畫面的風格中,獲得古裝劇全新的視覺感受,領略專屬於南北朝的傳奇與風骨。 「宮闈生死,權傾紫禁」,《延禧攻略》的總製片人於正表示,這是一部聚焦於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風俗藝術、典禮文化精準考究與展現的電視劇。
  • 透過幾部經典古裝劇,賞中華傳統文化,品歷史沉浮
    其一,87版《紅樓夢》較好的再現了古代社會生活,不僅在布景、衣著等方面古風古韻,在劇情方面也是較大的體現了古時的政治制度和社會倫理。它讓今日的人們更方便的去了解傳統社會,去思考傳統文化。其二,87版《紅樓夢》也是一面鏡子,特別是在近年來電視劇質量逐漸變差的情況下。
  • 宋題材電視劇:以傳統文化之美擊中觀眾
    電視劇《清平樂》劇照 資料圖片  在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化版圖中,有氣勢恢宏的唐代文化,有內斂精緻的宋代文化,有包容多元的清代文化……近期,一部講述北宋皇帝趙禎從少年登基到「仁宗盛治」故事的電視劇《清平樂》熱播,收穫了不俗的反響。
  • 從《大秦賦》看歷史正劇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
    歷史正劇曾作為古裝劇的主流有過輝煌的過去,但近些年,古裝玄幻劇、古裝傳奇劇層出不窮,歷史正劇卻寥若星辰。2020年CCTV-8年度收官大劇《大秦賦》的火爆出圈,如春雨驚雷,激響歷史正劇沉寂已久的黃鐘大呂,讓觀眾酣暢淋漓的品味了一場中華傳統文化的饕餮盛宴。
  • 《牧神記》《撐腰》:差異題材下傳統文化的「活化」之路
    除了豐富的想像力之外,《牧神記》融入了武俠精神和不少傳統文化元素,一部帶有東方神秘色彩的奇幻武俠橫空出世。《撐腰》在內容上跳出了都市題材本身的局限,將家庭倫理、女性勵志、中醫元素等內容與中華傳統美德高度融合,打造出了一部反套路的都市IP。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色在戰疫中閃亮
    「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染性如何?」「如何結合臨床症狀、影像學檢查、核酸檢測三者進行確診?」8月底,中國專家組在幾內亞首都科納克裡的中幾友好醫院實地考察,與醫院相關專家開展座談交流,介紹中國抗疫經驗,並對幾內亞醫護人員提出的各種問題一一予以解答。中幾友好醫院院長桑迪感謝中國政府和人民為幾內亞防控疫情提供無私援助,期待學習借鑑中方抗疫經驗。
  • 動漫壁紙,日本動漫題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利用
    在日本動漫中,有相當一部分作品大量使用中國題材,從先秦兩漢的歷史元素到唐宋明清的社會風情都能在日本動漫中找到。這些作品,有的採取直接改編的方式,將中國典籍和文學名著的書面語言改編為視覺表現;有的動漫則擷取精華,利用歷史事件或名著典籍中的某個要素,進行故事再編,除與原著有著類似的「名號」和「稱謂」,其作品內容已毫不相關;還有的則是利用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如飲食文化、武術文化、京劇文化以及圍棋文化進行故事再創造,使得「日本原創動漫」充滿了中國要素
  • 各種題材電視劇中的必看劇
    我認為不同題材的電視劇不能放在一起比較,我只以我個人的見解選出各種題材中必看的一部'抗戰題材:《亮劍》我個人認為身為一個中國人,必看的抗戰題材電視劇就是亮劍,其中不僅僅濃縮了我國近十年的抗戰過程,更發揚了一種精神,一種不畏強敵,勇於犧牲的精神歷史題材:《走向共和》這個題材我選擇了許久,我思考了雍正王朝,三國演義等等等等……因為我覺得歷史題材太廣泛了,中華文明5000年的歷史,每個人想了解的時期不同,該如何抉擇,思緒良久我選擇了我認為身為當代中國人,最應該了解的一段歷史。
  • 周斌 | 臺灣倫理片創作與中華傳統文化 ——以李行導演的影片為例
    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倫理片在臺灣類型電影創作中佔據著較為重要的地位,各個歷史時期都有一些較有影響的影片問世。在臺灣倫理片創作中,著名導演李行拍攝的影片不僅較有代表性,而且頗具影響力。因此,以李行導演的倫理片為例來論析臺灣倫理片創作與中華傳統文化的關係,可以由點到面,作出較為準確的評價與判斷。
  • 大女主劇熱播:女人為何 女人如何
    【見仁見智】作者:崔莉(中華女子學院文化傳播學院教授)電視劇《三十而已》的熱播引發了諸多關於女性話題的探討,甚至不乏群情激憤。「女人為何」「女人如何」的社會紛議,既是現實生活中女性生存圖鑑的文藝映射與迴響,也是女性題材電視劇創作有待深化的審美思考。
  • 大女主劇熱播:女人為何 女人如何
    【見仁見智】  作者:崔莉(中華女子學院文化傳播學院教授)  電視劇《三十而已》的熱播引發了諸多關於女性話題的探討,甚至不乏群情激憤。「女人為何」「女人如何」的社會紛議,既是現實生活中女性生存圖鑑的文藝映射與迴響,也是女性題材電視劇創作有待深化的審美思考。
  • 把中國傳統故事講給世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出版
    近日,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發行。該系列由國內資深英文媒體人張慈贇所著,共分《中國神話故事與三十六計》《中國歷史著述》《中國成語故事》《中國歷代著名繪畫作品鑑賞》《中國歷史人物》《中國古建築及其故事》六冊。
  • 中華傳統文化之戲曲瑰寶
    本課中既有各個劇種的專業作曲家、音樂家講評各自劇種中的音樂特點和創作經驗,也有文藝界人士和戲曲理論家講解他們對當今文化藝術和戲曲現代化的思考和認識。通過講解,幫助學生了解到當代戲曲現狀,學習到一些戲曲及戲曲音樂的相關知識,進而促使學生站在文化者的角度去思考在國際化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去保護和傳承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和美感。中國古代戲曲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舞臺藝術樣式。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這些形式主要包括:詩、樂、舞。詩指其文學,樂指其音樂伴奏,舞指其表演。
  • 全程在張掖創作拍攝的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獲中華文化傳播力獎
    喜報全程在甘肅張掖創作拍攝的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在第十六屆中美國際電影電視節中獲獎,這是導演白永成和編劇曹銳攜手合作《苦樂村官》走進第十二屆中美電影節後的再度獲獎。 11月9日,在美國好萊塢舉行的第十六屆中美電影節上,著名導演、演員、保奇影視董事長白永成先生在甘肅張掖 創作拍攝的脫貧攻堅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 獲得中華文化傳播力獎。
  • 全程在張掖創作拍攝的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獲中華文化 傳播力獎
    全程在甘肅張掖創作拍攝的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在第十六屆中美國際電影電視節中獲獎,這是導演白永成和編劇曹銳攜手合作《苦樂村官》走進第十二屆中美電影節後的再度獲獎。全程在甘肅張掖拍攝創作的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獲得中華文化傳播力獎11月9日,在美國好萊塢舉行的第十六屆中美電影節上,著名導演、演員、保奇影視董事長白永成先生在甘肅張掖創作拍攝的脫貧攻堅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獲得中華文化傳播力獎
  • 高度、溫度、廣度:體現中國電視劇的文化自信的三要「度」
    6月13日,第23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電視論壇盛大開幕,筆者注意到,在一場以「中國電視劇如何體現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助推國產劇講好故事」為主題的論壇上,白玉蘭獎評委會主席毛衛寧、慈文傳媒集團董事長馬中駿、著名導演李路三位電視大咖,從高度、溫度、廣度三個維度,詮釋了什麼才是中國電視劇文化自信的真正體現。
  • 「秋後問斬」始於中華傳統文化
    「午時三刻」大家都很熟悉,我們看小說、電視劇一看見、聽見這一句,這是要「斬」了,要殺人了。在我們映象中,這是古代的殺人行刑的制度。就如同許多文化一樣,我們又被忽悠了。古代並沒有「午時三刻」殺人行刑的制度,這種做法有是有的,不過第一個這樣做的他至少要具備二個條件:一是深知易經精髓,二是有仁仁之心。因為前者,後者是自然而生的事。為什麼這麼講呢?
  • 千璽髮簪引發考據熱 影視劇可成傳統文化百科講堂
    影視劇是普及度最高的大眾文化消費,優秀的古裝題材可以成為傳統文化抵達當下的載體。有評論認為,「考據熱」折射的是影視消費對「文化流量」的渴望。一方面,對文化細節的「深度還原」增加了影視劇的觀賞維度;另一方面,面對大眾對傳統文化的了解願望和解讀期待,相關的學者不應缺位,讓熱點流量真正成為有質量的文化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