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影深處,雕刻時光

2021-02-23 央視新聞

如果沒有電影,你的生活會是怎樣?電影,源自於光、聲、影的奇妙調和,誕生一個多世紀以來,它似乎總有一種神奇的力量,捕捉生命如鏡像、如同夢境。它為我們提供了賞心悅目的觀看與感受方式;它讓逝去的時光得以留存。明天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如果你熱愛電影,我們一起走進光影世界,品讀雕刻在膠片上的時間。

《雕刻時光》(節選)

作者/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我們度過的時間,於時光中散布經驗,在我們的心靈中沉澱。

都說時間一去不返。如果這話是指通常所論的過去的一切不能重來,那麼倒還沒錯。但是,「過去」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是已經逝去的嗎?那麼「逝去的」究竟又意味著什麼,假如對每個人而言,每個流逝的瞬間都蘊含著眼前的現實的話?從一定意義上說,「逝去的」比當下要真實多了,或者說,它無論如何都比當下更穩固、安定。

當下就像流沙一樣從指縫裡溜走,只有在回憶中才能獲得其物質的重量。所羅門王指環上鐫刻的那句名言宣稱「一切終將逝去」,我反而倒是想從道德意義上說一下時間的可復返性。我們度過的時間,於時光中散布經驗,在我們的心靈中沉澱。

時間掌握著全新的材料——電影。

記者奧夫欽尼科夫在關於日本的印象中這樣寫道:

「人們認為,時間本身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事物的本質。因此日本人在歲月的痕跡中看到了特殊的魅力。古樹暗沉的色彩、石頭上的青苔,甚至被一雙雙手撫摸而磨損的畫卷邊緣,都令他們著迷。他們把這些歲月的印跡稱為『侘寂』,字面意思是鏽斑。那麼『侘寂』應該是指自然的鏽跡,古老的魅力,時光的印痕。

「像』侘寂』這樣美的元素,加強了藝術和自然的關聯。」

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日本人「侘寂」的理想正是電影。也就是說,時間掌握著全新的材料——電影,就最完整的意義而言,它是新的繆斯。

時間一旦被看到並記錄下來,便可長久地雕刻在金屬盒中。

我至今無法忘懷19世紀公映的那部天才的電影,所有電影的源頭——《火車進站》。盧米埃爾攝製的這部眾所周知的影片當初只不過是利用攝影機、膠片、放映機發明的產物。這部作品只有半分鐘,描繪了陽光照耀下的一段站臺,紳士淑女們來回走動,火車從景深處直接向攝影機開來。隨著火車的駛近,放映廳裡開始騷動不安,人們四處逃散。就在這一刻,電影誕生了。

人類第一次在藝術史上,第一次在文化史上,找到了一種直接留存時間的方法。同時,可以無數次地將這段時間投射到銀幕上,再現並回到逝去的時光。人類獲得了真實時間的模型。如今,時間一旦被看到並記錄下來,便可長久地(理論上是永久地)雕刻在金屬盒中。

在真正的電影中,觀眾不僅是觀眾,而且是見證人。

人們為什麼要去電影院?是什麼讓人們走進黑暗的放映廳,花上兩個小時觀看銀幕上的光影遊戲?是為了找樂子?為了獲得某種麻醉劑?我認為,人們去電影院通常是因為時間:為了失去或錯過的時光,為了不曾擁有的時光。人們為了生活經驗去看電影,因為電影有一點是其他藝術不能比的:它能夠開闊、豐富、濃縮人的實際經驗,不僅僅是豐富,而且是延長,可以說是顯著延長。這就是電影實實在在的力量所在,無關明星、情節、娛樂性。在真正的電影中,觀眾不僅是觀眾,而且是見證人。

🎬電影,向我們展現了原本不知道的世界與生活方式;為我們提供了賞心悅目的觀看與感受。每看完一部電影,就好比走過一段旅程,它為我們提供了一段觸動情感的特殊經驗;每看完一部電影,就好比珍藏一段記憶,它屬於時代,也屬於我們自己——

1905年,第一部中國電影《定軍山》在北京豐泰照相館誕生,這成為了中國電影的開端之作。之後的二三十年裡,一批私營的影片公司成立,形成了中國電影的第一個繁榮時期。1937年後,上海電影業因時局波動而變化,老影業逐步消亡。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黃金歲月和產業蓬勃時期在抗戰炮火聲中戛然而止。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才又有一批電影問世。

《定軍山》  1905年上映

《新兒女英雄傳》  1934年上映

《小城之春》  1948年上映

這一階段,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新中國電影從1949年製作第一部以工人階級作為解放了的主人翁的影片《橋》開始,在很短的時間,拍攝了很多優秀故事片。1956年,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的指引下,電影故事片生產由1951年年產10多部增加到1957年年產40多部,1959年形成一個繁榮時期。

《白毛女》  1951年上映

《新兒女英雄傳》  1951年上映

《雞毛信》  1954年上映

《林則徐》  1959年上映

在「雙百方針」的指導下,60年代初期的電影走入正軌,到1965年,形成新中國建立以後第二個電影創作高潮。在這期間,還有一批優秀的美術片誕生。

《紅色娘子軍》  1961年上映

《地雷戰》  1962年上映

《小兵張嘎》  1963年上映

《大鬧天宮》  1961年上映

70年代,電影大都彩色化,且攝影技術有所提高。前半期多數放映還是為樣板戲,而後半期主要集中在79年上映。粉碎四人幫後,電影生產開始復甦,電影事業獲得發展。

《閃閃的紅星》  1974年上映

《祥林嫂》  1978年上映

《保密局的槍聲》  1979年上映

《小花》  1979年上映

這是一個充滿生機與希望的年代,思想爆發、改革開放的步伐加快,電影質量也有了飛一般的提升。中國內地和香港開始合作製作電影。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編導拍攝了一批有一定實驗意義的探索性影片。

《少林寺》  1982年上映

《黃土地》  1984年上映

《紅高粱》  1988年上映

到了90年代,電影創作走出反思狀態而開始娛樂片探索,電影嘗試走進市民生活。1995年,中影公司引進了十部「進口大片」,包括《紅番區》和《碟中諜》等,讓觀眾看到了好萊塢電影,同時也刺激了國產商業電影製作。中國第一部賀歲片《甲方乙方》在1997年問世。

《陽光燦爛的日子》  1994年上映

《大話西遊》  1995年上映

《甲方乙方》  1997年上映

《沒完沒了》  1999年上映

進入新世紀,中國電影開啟了「大片時代」。視聽效果華麗搶眼,畫面風格獨具傳統中國畫的美學特點,突出獨具東方魅力的詩意氣質,讓中國電影在國際上也越來越受關注。

《英雄》  2002年上映

《十面埋伏》  2004年上映

《夜宴》  2006年上映

近幾年,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中國電影在類型上通過多元化的探索,逐漸走向成熟,一批現象級的作品湧現,靠「走心」贏得了更多觀眾的掌聲。

《讓子彈飛》  2010年上映

《親愛的》  2014年上映

《戰狼2》  2017年上映

資料海報/1905電影網

配圖/視覺中國

🎬明天(4月15日),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將開幕,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將對本次電影節進行融合報導,全景式展現本屆電影節盛況,敬請關注!點擊圖片了解↓↓

點擊「寫留言」

說說你的電影記憶

相關焦點

  • 《少年時代》:理察·林克萊特的時光雕刻
  • 塔可夫斯基《雕刻時光》中文新版首發
    雕刻時光 [蘇]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著 張曉東 譯 南海出版公司 2016年5月  5月11日,有電影藝術「聖經」之稱的《雕刻時光》,在北京舉行了俄語直譯新版發布式。恰逢雕刻時光咖啡館五道口旗艦店開幕,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雕刻時光咖啡館創始人莊崧冽與讀者齊聚此地,一起分享了這本書,並詳細介紹了本書作者,前蘇聯著名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所述所思,以及他對中國藝術電影的影響。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被中國影迷奉為現代藝術電影「聖三位一體」之一(另兩位為: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義大利導演費裡尼),他的電影世界曾影響一代又一代的電影從業人員及文藝青年。
  • 時光旅行的你,手握時間雕刻刀,要怎樣雕刻未來的自己?
    於是,從出生的這一刻起,你我都成了時光的旅行者。有人說,上天是不公平的,有的人從生下來就殘缺不幸,而有人天生含著金湯匙出生。其實,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但是,有一點卻是絕對公平的,那就是:無論窮也好,富也罷,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有24小時。
  • 知止以行遠——讀魏鋒《時光雕刻者》
    近幾年,魏鋒深入生活,腳踏實地,作品的素材、人物和故事涉及面廣,不僅挖掘作家故事,而且還挖掘了文藝評論家、外籍中國學者、表演藝術家等創作背後的故事,更多的是身邊各行各業奮鬥者的故事。對於新時代報告文學和紀實文學創作,魏鋒也作了深入思考,撰寫了多篇理論文章,創作的多篇中短篇報告文學作品頻頻出現在《中國作家》《文匯報》《名人傳記》等刊物。
  • 「雕刻時光」刷屏高定展!見證新明珠的高光時刻
    12月5日下午兩點,新明珠3.5mm纖薄巖板新系列「雕刻時光」發布會,在高定展C區15.1論壇區盛大開啟,並全程直播。 來到新品系列解讀環節,新明珠集團產品規劃總監周惠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從研發實力、產品功能以及應用前景等多個方面,深入淺出地為在場來賓們對「雕刻時光」系列進行了詳細解讀。
  • 電影大師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雕刻時光》中文新版首發
    5月11日,有電影藝術「聖經」之稱的《雕刻時光》,在北京舉行了俄語直譯新版發布式。恰逢雕刻時光咖啡館五道口旗艦店開幕,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雕刻時光咖啡館創始人莊崧冽與讀者齊聚此地,一起分享了這本書,並詳細介紹了本書作者,前蘇聯著名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所述所思,以及他對中國藝術電影的影響。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被中國影迷奉為現代藝術電影「聖三位一體」之一(另兩位為: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義大利導演費裡尼),他的電影世界曾影響一代又一代的電影從業人員及文藝青年。
  • 雕刻時光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人們會從這本《雕刻時光》中體會到:藝術象徵著我們存在的意義,電影不僅是娛樂,而是藝術,是塑造社會與未來的力量。《鏡子》引起的巨大騷動甚至動搖了塔可夫斯基想要繼續電影事業的願望離開蘇聯去西方工作成為他那段時間的一種出路他開始寫作筆記,後來拍成了紀錄片《雕刻時光》(Tempo
  • 原創散文:時光深處
    時光深處文/香襲書卷一季又一季,流年偷換了容顏。從青澀到成熟,是一個變化的過程。在不斷變化的事物中,我們每個人都在發生著變化。行進在秋的深處,用心靈觸摸著它的靈魂。難道秋天只是它表面上呈現出的幾種不同色彩嗎,或者被人們說成的蕭瑟與苦索。它遠遠不止這些,我感受到了它的沉穩與謙遜,內斂與飽滿。這樣一個果實纍纍的季節,卻沒有半點傲嬌之心,而是專注於自己的內在。
  • 小光陪你雕刻時光
    曾經如此青澀的我,經過光大銀行這個時光機器的雕刻,蛻變成為獨立幹練的職場女性。選擇光大銀行,給你自信風採!   我非嬌嫩之身,情到深處自妖嬈。畢業時帶著五分稚氣,只懂得積極主動做好自己的工作。 時光的腳步太匆匆,從年輕的小姑娘成為現在的櫃檯經理,小光陪我一起成長,工作的快樂讓我時刻保留一顆積極向上的心,讓我在時光中不斷歷練,成熟!
  • 歌劇魅影 |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4位魅影分別是John Owen Jones(倫敦2001~2004、2010~2011魅影)、Ramin Karimloo(倫敦2003夏尼子爵,2007~2009魅影)、Simon Bowman (倫敦1994~1995夏尼子爵)、Earl Carpenter(2005~2006魅影)Love me—that's all I ask of you
  • 【歲月有痕】時光雕刻師段文信(轉發助力非遺傳承/文/圖)
    極其簡單的履歷背後,故事早已隱沒在時光深處。百度上是這樣介紹麥園村的:屬於山區,海拔2100米,該村截止2006年底飲用井水。2006年,段文信退休已經六年。段文信年少的時代,當然以更艱辛的方式從遙遠的麥園村,一步一步走進雲龍縣城,又一步一步考入大理師範學校就讀。那些年,雖然父親段良材是村裡的小學老師,可是,微薄的收入,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一直捉襟見肘。
  • 《光陰的故事》——時光的「雕刻師」羅大佑
    這其中有一首更是經典中的經典歌曲,就是被稱為「時光記錄詩」的《光陰的故事》。《光陰的故事》是羅大佑剛完成從醫生職業到音樂人的轉換不久的時候創作出來的,此時的他又在人生道路上初遇到了自己心動的人。春花秋月,生如夏花,燦如冬雪,在歌中完整地地展示了羅大佑善於抓住主要物特徵的高超創作手法,這首歌的歌詞本身就是一首詩,在歌曲的開始就如敘事詩般排比出了春夏秋冬的表徵物象,在一詠三嘆的歌曲節奏中使人的心情由淺入深,逐漸強烈地感受到了時光在歲月中流逝的遺憾,令人不可抗拒。
  • 音樂劇解說系列:《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吉莉夫人(排練執導)劇場經理▲ 音樂劇《歌劇魅影》(劇院魅影/歌劇院幽靈)是安德魯·韋伯的著名代表作之一,首演於1986年,改編自法國作家加斯東·勒魯的同名愛情小說。▲ 電影版《歌劇魅影》為舒馬赫於2004年執導,增加了對於魅影童年在馬戲團遭受虐待及逃出片段的呈現。相較原劇,對於各個人物的性格刻畫與克裡斯汀對於魅影的態度都有所改變,一些唱段順序與歌詞也有略微調整。  (一幕)  在一場拍賣會上,由一盞摔得支離破碎的大吊燈引出49年前的劇院魅影的故事。
  • 巴黎歌劇院:魅影的家
    而對於某些人來說,巴黎歌劇院之所以聞名是因為著作《歌劇魅影》以其作為背景環境。巴黎歌劇院是一座融合多種建造風格的建築。從外面看,劇院是模仿義大利晚期的巴洛克建築風格;而劇院裡面則布滿了裝飾精美的雕刻藝術品。這對歐洲國家的建築風格產生了深遠影響。巴黎歌劇院裡面有太多值得人們關注的細節,包括高貴奢華的「大樓梯」、用天鵝絨填充的觀眾席以及華麗的休息室。
  • 新明珠發布3.5mm纖薄巖板新系列「雕刻時光」
    3.5mm,纖毫必現,巖板的可能性,遠超想像…12月5日下午,在2020廣州國際高端定製生活方式展覽會上,新明珠發布的3.5mm纖薄巖板新系列「雕刻時光」,開創纖薄巖板質感精細化的先河,成為高定展上耀眼的明珠。
  • 《歌劇魅影》
    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走入這個著名的魅影事件,來解開事件的真相吧。▼魅影的歌劇《唐璜的勝利》演出時,他故伎重演,不知不覺絞死了扮演唐璜的男演員,並假替男演員,與克莉斯汀一起演唱了這一段優美的詠嘆調。音樂低沉狂野,體現了魅影的性格。
  • 蘇州竹刻名家李宗賢的雕刻時光
    他只是雕刻著,他實在喜歡這樣一種雕刻的狀態。雕刻幾十年,技藝不斷精進,無論竹雕筆筒、竹根、臂擱,還是如今風靡文玩界的扇骨,都是李宗賢對竹雕最長情的堅守。 前去拜訪李宗賢之時,先被他桌上一件自然形竹節雕刻所吸引。
  • 浮光掠影·雕刻時光:山下工美的光影魔術
  • 時光雕刻者鮑德熹
    前蘇聯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把電影這門藝術視為「雕刻時光」,而攝影師就是手持工具,親手雕刻時間和空間的那個人。鮑德熹掌握了這門技藝,一個個空間和時間經他雕琢,化為了永恆。
  • 銘宴|雕刻時光,用畢生精力打造難忘飲宴
    自創始人蔡飛和羅麗2009年首次創辦雕刻時光婚禮策劃連鎖機構以來,在兩人的不斷進取之下,雕刻時光在引進國際婚禮文化的同時,將最新的企業經營理念和管理方法與傳統的宴會派對文化完美結合!2014年,公司成功創辦雕刻時光一站式婚禮堂,帶動銘宴在宴會困境中破土而出,五年砥礪前行,2019年,銘宴正式加入華一演銷家體系,致力於提升企業家銷講能力、招商加盟的能力,為商家設計成交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