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大師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雕刻時光》中文新版首發

2021-01-14 華夏經緯網

  5月11日,有電影藝術「聖經」之稱的《雕刻時光》,在北京舉行了俄語直譯新版發布式。恰逢雕刻時光咖啡館五道口旗艦店開幕,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雕刻時光咖啡館創始人莊崧冽與讀者齊聚此地,一起分享了這本書,並詳細介紹了本書作者,前蘇聯著名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所述所思,以及他對中國藝術電影的影響。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被中國影迷奉為現代藝術電影「聖三位一體」之一(另兩位為: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義大利導演費裡尼),他的電影世界曾影響一代又一代的電影從業人員及文藝青年。瑞典國寶級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稱他為「偉大的導演」「創造了嶄新的、忠實於電影複印件性的語言」。在奧斯卡風光無限的《荒野獵人》在影像語言上致敬了塔可夫斯基的電影,中國獨具文藝氣息的連鎖咖啡館創始人莊崧冽也受塔可夫斯基影響巨大,從電影學院畢業後以「雕刻時光」命名了自己的咖啡館。足見塔可夫斯基在世界電影的影響力。而其寫就的書籍《雕刻時光》,更詳盡的展現了他重要作品的創作靈感、發展脈絡、工作方法,深入的探究了他在影像創作的種種問題,濃縮了他的電影藝術觀與獨到的思想。成為熱愛文學、熱愛電影、熱愛塔可夫斯基、關注藝術、關注世界的人們珍藏的書籍。

  電影皆是哲思,大師卻不「高冷」

  許多人說塔可夫斯基的電影晦澀難懂,不易進入。與觀影帶給觀眾「高冷」感覺不一樣的是,《雕刻時光》這本書裡的大師卻給人一種親切之感。在開篇序言裡,面對觀眾他絲毫不藏掖自己的情感,「我對觀眾來信有極大的關注與興趣,它們令我時而沮喪,時而歡欣鼓舞。」「我永遠不相信會存在這樣一種藝術家:明了自己的作品永遠不會被任何人所需要,創作只為自娛自樂。」

  面對唯票房為核心的成功論,他更是直截了當的表達了自己的藝術觀點,「我覺得把上座率和票房當做電影成功與否的評判標準是徒勞無益的。」「拍電影需要大筆乃至巨額的投資,因此對票房回報最大化有一種別人無法想像的強迫症的訴求。好像電影還是個雛形,我們就急著賣了——這也再次提高了我們對自己商品的責任。」

  雖然書後面更多探討的是」藝術——苛求理想」、「使命與命運」、「藝術家的責任」等高冷話題,但是與讀者平等對話的態度一直貫穿始終。塔可夫斯基在書裡說:「兩個人哪怕只有一次對某件事感同身受,他們就有相互理解的可能性,哪怕其中一個人生活在冰河時代,另一個人生活在電氣化時代」。這促使著他在這本書裡努力闡述自己的一點相關看法,使其顯得並沒有那麼「高冷」。

  直譯俄文原版,留存原味思想

  《雕刻時光》中文版由俄語文學研究者張曉東從俄文直譯出版,這也是新經典文化的電影人書系之一。此書系旨在從電影人視角,將他們為之投注畢生心血的電影的種種,拍攝期間的奇聞趣事或感動瞬間,乃至自己的人生體驗或心路歷程,講給銀幕前的讀者。這些作者不僅是電影人,也是文學造詣很高的人。

    今年正值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逝世三十周年,人們為了失去或錯過的電影時光,用各種形式來學習和紀念這位電影大師。在過去的北京電影節影展,他的電影一票難求。將要到來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向大師致敬」影展,更是展映了他所有的電影。「高冷」導演變流行,膜拜塔可夫斯基成了影迷的狂歡。而塔可夫斯基生平最重要的著作《雕刻時光》在這個五月再版,對於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重大的禮物。這本在豆瓣網評分9.0(滿分10分)的書,最近的中文版本距今也已有13年,這次新版俄文直譯最大限度的完整呈現了塔可夫斯基在這本書裡的所思所述。

  塔可夫斯基在書中說,「人們去電影院通常是因為時間:為了失去或錯過的時光,為了不曾擁有的時光」 。對於熱愛藝術的人來說,閱讀《雕刻時光》這本書,直接了解電影大師思想的吉光片羽,或許能更加透徹的體會那 「失去或錯過的時光」。

 

責任編輯:虞鷹

相關焦點

  • 塔可夫斯基《雕刻時光》中文新版首發
    雕刻時光 [蘇]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著 張曉東 譯 南海出版公司 2016年5月  5月11日,有電影藝術「聖經」之稱的《雕刻時光》,在北京舉行了俄語直譯新版發布式。恰逢雕刻時光咖啡館五道口旗艦店開幕,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雕刻時光咖啡館創始人莊崧冽與讀者齊聚此地,一起分享了這本書,並詳細介紹了本書作者,前蘇聯著名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所述所思,以及他對中國藝術電影的影響。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被中國影迷奉為現代藝術電影「聖三位一體」之一(另兩位為: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義大利導演費裡尼),他的電影世界曾影響一代又一代的電影從業人員及文藝青年。
  • 雕刻時光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他的藝術助力「小李子」萊昂納多捧得小金人他就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電影藝術方面與費裡尼、伯格曼並稱為「聖三位一體」>1989 年,專門紀念他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獎設立1990 年 4 月,政府將列寧獎頒給了已經去世的塔可夫斯基這是蘇聯最高形式的榮譽
  • 導演科普:在時光中雕刻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年出生於俄羅斯伊萬諾沃州札弗洛塞鎮,電影導演、編劇、演員,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他一生只拍了七部電影,但每一部都讓他名留影史。第一部作品《伊萬的童年》於1962年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1983年,執導劇情片《鄉愁》獲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最後一部作品《犧牲》榮獲1986年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 光影聖徒: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安德烈 · 塔可夫斯基,前蘇聯殿堂級電影詩人,最偉大的光影聖徒,引導靈魂的長鏡頭大師。
  • 高手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姓名: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作品完整亮相上海電影節_央廣網
    電影詩人代表作將完整亮相上海國際電影節  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將於2016年6月11日至6月19日在上海舉行,"向大師致敬"單元將以"電影的鄉愁"系列,紀念俄羅斯著名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逝世30周年,包括《鄉愁》《壓路機與小提琴》《安德烈·盧布廖夫》《飛向太空》《潛行者》《犧牲》《鏡子》《伊萬的童年》在內的其生前經典之作
  • 「電影的鄉愁——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回顧展」影片
    原標題: 「電影的鄉愁——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回顧展」影片  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編劇: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塔可夫斯基罹患重病時在瑞典開拍的這部遺作,動用了英格瑪·伯格曼的製作班底,同年獲坎城電影節多個獎項。
  • 懷著信仰,雕刻時光|塔可夫斯基_網易財經
    他對電影圈的種種「教條」深惡痛絕,他的電影創作理念和電影實踐,自然與這些「教條」格格不入,因此他的電影無論在語言上還是風格上,都呈現出與別的導演的電影不同的面貌。他畢生堅信自己的創作理念,從不曾妥協,甚至為此不惜與整個世界對抗。他一生只拍出七部半電影,卻無礙於他成為和布烈松、伯格曼一樣的大師中的大師。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的元素》:他的電影宛如奇蹟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的元素》作者:(美)羅伯特·伯德譯者:金曉宇版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5月  蘇聯著名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1986),以《伊萬的童年》《安德烈·盧布廖夫》《潛行者》《鄉愁》等代表作聞名世界,屢獲大獎。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一生只拍7部電影,然後成為不朽
    DIRECTUBE導筒2019年12月29日——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導演之一安德烈•塔可夫斯基33周年祭。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年出生於俄羅斯伊萬諾沃州札弗洛塞鎮,電影導演、編劇、演員,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1932年4月4日~1986年12月28日),出生於俄羅斯伊萬諾沃札弗洛塞鎮,俄羅斯電影導演、編劇,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 1962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 伊萬的童年》,該片獲得 第2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1966年,執導劇情片《 安德烈·盧布廖夫》,該片獲得 第2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
  • 上海國際電影節紀念俄羅斯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昨日,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傳出消息,今年電影節的「向大師致敬」單元將以「電影的鄉愁」系列,紀念俄羅斯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逝世30周年,展映包括《鄉愁》《安德烈·盧布廖夫》《潛行者》《壓路機與小提琴》《飛向太空》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憂鬱深邃和夢幻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1932---1986)前蘇聯電影導演,編劇,演員。這個電影大師作品的數量雖不多,但7部長篇1部短片數量就已經能讓他彪炳影史了。絕對的大師。能明顯的感覺到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受到了伯格曼的影響很大,但是他在繼承伯格曼的同時自覺不自覺的加入更自我的更俄羅斯風格的表達方式。為了塑造氛圍他甚至已經把故事情節,戲劇邏輯都放在了一邊。在他的影片了每一個鏡頭都是開放式的,你可以不看前面的故事情節,盡情的通過導演塑造的氛圍感受導演想表達思想即可。在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電影裡純真和深邃是並存的。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自然和時間中失去自我,再找回自我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日記中寫道:「糟糕的一天。我感到很迷茫,心中充滿沮喪......和恐懼......我不能生活在俄羅斯,也不能真正生活在這裡。」和其他蘇聯流亡藝術家一樣,塔可夫斯基註定要經受「鄉愁」的折磨——那種夾在兩個世界之間無家可歸的感覺,正如他在國外拍攝的第一部電影的主題。塔可夫斯基是被迫離開蘇聯的。在那之前,蘇聯國家電影委員會主席菲利普·葉爾馬什對他的電影展開了毫無根據的審查。
  • 戴錦華:電影導演不過是各種「竊賊」而已
    活動現場照片5月11日下午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著作《雕刻時光》中文新版發布式在北京五道口的「雕刻時光」咖啡館舉行,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雕刻時光咖啡館創始人莊崧冽以及新版圖書譯者張曉東博士與讀者齊聚到這裡
  • 《雕刻時光》中文新版首發 看不懂不用焦慮 多看兩遍
    《雕刻時光》   (蘇)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著 張曉東 譯   南海出版公司 2016年5月     被中國影迷親切稱為「老塔」的前蘇聯著名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生平最重要的著作《雕刻時光》中文新版近日首發。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訪談錄
    他的電影曾經贏得多項國際性大獎;第一部長故事片《伊萬的童年》於一九六二年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其最後一部作品《犧牲》榮獲一九八六年夏納影展評審團特別獎,同年十二月,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逝於巴黎,享年五十四歲。
  • 雕刻時空的電影大師,塔可夫斯基紀念展再現詩意蒙太奇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1932-1986),一個在電影界如雷貫耳的名字,他的一生只創作了8件作品,卻每一部都能載入史冊。第一部長篇電影便獲得金獅獎,從此在電影界享譽盛名。他把五十四載的生命都獻給了電影,寫就一本關於電影理論和導演使命的小冊子《雕刻時光》至今仍被世人推崇備至。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訪談錄:詩人、僧侶、導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年生於俄羅斯札弗洛塞鎮,是詩人阿爾謝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曾就學於蘇聯電影學院,一九六一年畢業。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藝術的意義,是在人性中尋找神
    ——安德烈 . 塔可夫斯基塔可夫斯基與兒子小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三一 | 撰文、整理本文圖片共計【20】P、來自三一視覺在每一個電影迷的經典影單裡,必有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他的鄉愁、詩意和神秘感,根植在自己的成長歲月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