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鄉愁——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回顧展」影片

2021-01-09 和訊網

  原標題: 「電影的鄉愁——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回顧展」影片

  

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編劇: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塔可夫斯基罹患重病時在瑞典開拍的這部遺作,動用了英格瑪·伯格曼的製作班底,同年獲坎城電影節多個獎項。塔氏生命最後的思索,都寄托在了這部關於自我犧牲的寓言中。故事中的主角為了避免核災難,放棄了他曾經擁有的一切,最後他發瘋了並焚燒了自己的房子……,最後,長達12分鐘的焚燒家園的鏡頭,在著名攝影師尼克維斯特的掌控下顯得磅礴、大氣、意義非凡。

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編劇: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託尼諾·格拉

主演:奧列格·揚科夫斯基/厄蘭·約瑟夫森

  一個生活在外國的遊子,對自己的祖國究竟心懷什麼樣的情感?在《鄉愁》中,塔氏用他獨特的電影語言,激起了觀眾的思考。這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只用了一百五十多個鏡頭,敘述一位俄國詩人來到義大利,追悼一名十八世紀曾到此地旅居的俄國作曲家的過程,平均每個鏡頭都有一分鐘長。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主角手秉蠟燭,在乾枯的泳池中往返來回地行走,長達九分零六秒的鏡頭令人嘆為觀止。

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編劇: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主演:亞歷山大·凱伊達諾夫斯基/阿麗薩·弗雷因德利赫

  影片主要講述的是一個作家、一個教授,在一個嚮導的帶領下,一起去尋找一個隕石墜落而形成的神秘的「區」,據說裡面有個「房間」能實現人的所有願望。雖是科幻題材,塔氏卻在影片中刻意減少特效場景,改以大量的長鏡頭,描摹出詩意的冷酷異境,許多壯觀而肅穆的場景,探討了生與死、強者和弱者、時間與永恆的關係。該片於1980年獲得第33屆坎城影展人道精神獎。

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編劇: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主演:瑪格瑞塔·泰瑞柯娃/奧列格·揚科夫斯基

  塔可夫斯基1974年所拍攝的個人第四部影片,也是一部自傳性作品。該片講述一個藝術家童年時代的體驗與成長。時間始於二次大戰爆發,跨越40年的歲月,完全吻合他所經歷的年代。塔爾科夫斯基的母親在影片中扮演藝術家的母親,而他的父親,一位著名的俄羅斯詩人,在畫外音中朗讀自己的詩作。塔爾科夫斯基說,這是他第一次決定用電影自由地表達他生命中最為重要的記憶。鏡子是塔可夫斯基的關於迷失的童真和情感遺棄的自傳式電影,影像卓越、極富藝術啟發。在電影開場,有一個電話打進來,隨著鏡頭可以看到一張海報,正是塔可夫斯基的另一部電影《安德烈·盧布廖夫》。

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編劇: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史坦尼斯勞·萊姆

主演:納塔莉亞·邦達爾丘克/多納塔斯·巴尼奧尼斯

  塔氏的第三部劇情片根據同名科幻小說改編而成,並獲得了1972年坎城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影片充滿了象徵意象,透過意識邊界與科技限度的辯證,將「科學的探秘」導引為「心靈的歸航」,這部形而上的電影,憑藉其深刻的哲學探索,成為電影史上最為另類的科幻電影。

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編劇: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他的第二部劇情片影片根據14世紀末15世紀初的天才畫家安德烈·盧布廖夫的事跡改編,這部作品儼然成了一部描繪沙俄時期下層人民苦難生活的史詩。由於影片沒有按照蘇聯政府的意識形態去反映戰爭,從而遭到蘇聯當局禁演。在修改之後重新上映,於1969 年獲得坎城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獎。

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編劇: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主演:尼古拉·布爾裡亞耶夫/瓦連京·祖布科夫

  《伊萬的童年》是塔可夫斯基的故事片處女作,這部從寫實到抒情完美過渡的作品,標誌著當代電影一位偉大形式主義者導演的到來。題材在拍攝的年代屬於相當正統當,這類故事在當時的蘇聯文藝作品中甚至比比皆是,但導演給禁區、森林等意象,賦予了華麗而寫意的特色,也給毫無新意的故事賦予了全新的藝術魅力。塔可夫斯基的主題和意象在該片已初露端倪,採用夢境化的詩意鏡頭貫穿全片,用夢幻的美好真誠來反襯戰爭的冷酷殘忍。相比之下,本片中的誇張元素則是對童年神秘的禮讚,聖潔但並不做作。這部被認為前蘇聯早期詩電影的代表作,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壓路機與小提琴》(1960)

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主演:弗拉基米爾·扎曼斯基

  當時學院對導演系畢業作品的常規要求是20分鐘的黑白短片,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完成的是一部46分鐘的彩色影片,並獲得「紐約學生電影展」首獎。塔氏在這部處女作中已經展露出電影語言方面過人的才華:對蒙太奇技術的嫻熟運用,對色彩和音樂效果的敏銳把握和時空詩意化的敘述,都在預示一位大師即將誕生。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作品完整亮相上海電影節_央廣網
    電影詩人代表作將完整亮相上海國際電影節  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將於2016年6月11日至6月19日在上海舉行,"向大師致敬"單元將以"電影的鄉愁"系列,紀念俄羅斯著名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逝世30周年,包括《鄉愁》《壓路機與小提琴》《安德烈·盧布廖夫》《飛向太空》《潛行者》《犧牲》《鏡子》《伊萬的童年》在內的其生前經典之作
  • 上海國際電影節紀念俄羅斯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昨日,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傳出消息,今年電影節的「向大師致敬」單元將以「電影的鄉愁」系列,紀念俄羅斯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逝世30周年,展映包括《鄉愁》《安德烈·盧布廖夫》《潛行者》《壓路機與小提琴》《飛向太空》
  • 光影聖徒: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做為前蘇聯時期最著名的一位電影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電影史上有著極高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與瑞典的伯格曼、義大利的費裡尼並稱「聖三位一體」。1986年12月28日,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巴黎因肺癌去世,享年54歲。英年早逝的塔可夫斯基一生只拍了七部半電影,但堪稱部部經典。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的元素》:他的電影宛如奇蹟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的元素》作者:(美)羅伯特·伯德譯者:金曉宇版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5月  蘇聯著名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1986),以《伊萬的童年》《安德烈·盧布廖夫》《潛行者》《鄉愁》等代表作聞名世界,屢獲大獎。
  • 高手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姓名: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 雕刻時光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他的藝術助力「小李子」萊昂納多捧得小金人他就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電影藝術方面與費裡尼、伯格曼並稱為「聖三位一體」>1989 年,專門紀念他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獎設立1990 年 4 月,政府將列寧獎頒給了已經去世的塔可夫斯基這是蘇聯最高形式的榮譽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1932年4月4日~1986年12月28日),出生於俄羅斯伊萬諾沃札弗洛塞鎮,俄羅斯電影導演、編劇,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 1962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 伊萬的童年》,該片獲得 第2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1966年,執導劇情片《 安德烈·盧布廖夫》,該片獲得 第2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訪談錄
    曾就學於蘇聯電影學院,一九六一年畢業。他的電影曾經贏得多項國際性大獎;第一部長故事片《伊萬的童年》於一九六二年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其最後一部作品《犧牲》榮獲一九八六年夏納影展評審團特別獎,同年十二月,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逝於巴黎,享年五十四歲。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一生只拍7部電影,然後成為不朽
    DIRECTUBE導筒2019年12月29日——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導演之一安德烈•塔可夫斯基33周年祭。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年出生於俄羅斯伊萬諾沃州札弗洛塞鎮,電影導演、編劇、演員,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訪談錄:詩人、僧侶、導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年生於俄羅斯札弗洛塞鎮,是詩人阿爾謝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曾就學於蘇聯電影學院,一九六一年畢業。
  • 導演科普:在時光中雕刻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年出生於俄羅斯伊萬諾沃州札弗洛塞鎮,電影導演、編劇、演員,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他一生只拍了七部電影,但每一部都讓他名留影史。第一部作品《伊萬的童年》於1962年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1983年,執導劇情片《鄉愁》獲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最後一部作品《犧牲》榮獲1986年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藝術的意義,是在人性中尋找神
    ——安德烈 . 塔可夫斯基塔可夫斯基與兒子小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三一 | 撰文、整理本文圖片共計【20】P、來自三一視覺在每一個電影迷的經典影單裡,必有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他的鄉愁、詩意和神秘感,根植在自己的成長歲月裡。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憂鬱深邃和夢幻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1932---1986)前蘇聯電影導演,編劇,演員。這個電影大師作品的數量雖不多,但7部長篇1部短片數量就已經能讓他彪炳影史了。絕對的大師。能明顯的感覺到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受到了伯格曼的影響很大,但是他在繼承伯格曼的同時自覺不自覺的加入更自我的更俄羅斯風格的表達方式。為了塑造氛圍他甚至已經把故事情節,戲劇邏輯都放在了一邊。在他的影片了每一個鏡頭都是開放式的,你可以不看前面的故事情節,盡情的通過導演塑造的氛圍感受導演想表達思想即可。在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電影裡純真和深邃是並存的。
  • 電影大師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雕刻時光》中文新版首發
    恰逢雕刻時光咖啡館五道口旗艦店開幕,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雕刻時光咖啡館創始人莊崧冽與讀者齊聚此地,一起分享了這本書,並詳細介紹了本書作者,前蘇聯著名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所述所思,以及他對中國藝術電影的影響。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被中國影迷奉為現代藝術電影「聖三位一體」之一(另兩位為: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義大利導演費裡尼),他的電影世界曾影響一代又一代的電影從業人員及文藝青年。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自然和時間中失去自我,再找回自我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日記中寫道:「糟糕的一天。我感到很迷茫,心中充滿沮喪......和恐懼......我不能生活在俄羅斯,也不能真正生活在這裡。」和其他蘇聯流亡藝術家一樣,塔可夫斯基註定要經受「鄉愁」的折磨——那種夾在兩個世界之間無家可歸的感覺,正如他在國外拍攝的第一部電影的主題。塔可夫斯基是被迫離開蘇聯的。在那之前,蘇聯國家電影委員會主席菲利普·葉爾馬什對他的電影展開了毫無根據的審查。
  • 「電影詩人」 安德烈 · 塔可夫斯基的日記
    在此情形下,倍受困擾的塔氏以家庭團聚為理由,一方面在西方爭取道義上的支持和外交上的斡旋,另一方面,他不斷給當時的蘇聯領導人寫信,希望能夠打破困局。   雖然塔可夫斯基在西方受到推崇,但在唯利是圖的商業社會,《犧牲》一片也得經過多番折騰,才好不容易湊齊了拍片的資金。關於此,有心人只要稍微留意電影片頭的字幕就可看出——製片人竟達六七個之多。
  • 元宵在 《鄉愁》的詩之廟中解開詩迷 — 電影隨筆
    應該會勾起一些人的鄉愁。就像昨晚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電影沙龍《鄉愁》結束後,大家的離開,各自帶走各自的「無語」。讓觀後感沉澱一夜,遠離「喋喋不休」。或許會隱現一些真情實感的「鄉愁」。這部《鄉愁》會讓我們不知不覺的處於導演所布置的氛圍中。它像夢,偶有幾幀畫面像郵票,貼在導演的觀點之上被寄去不同觀者的心中。有寄錯的,有寄不到的,也有被當作催眠藥片服下令人昏昏欲睡的。
  • 懷著信仰,雕刻時光|塔可夫斯基_網易財經
    事實上是可以的,在塔氏的電影最受欣賞的國家—法國的電影評論家和影史專家安託萬·德·貝克所著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一書,就提供了這樣一把合適的鑰匙。以專著的形式來探察塔可夫斯基的電影世界,首先要面對這樣一個問題:作者絕不能以塔可夫斯基所討厭的那種理性分析的套路去闡釋和批評他的電影,這樣做不但不能捕捉到他的電影的靈韻,反倒會產生南轅北轍的效果。
  • 攻略 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明天開票~ 所有的電影都在這裡了!
    這些電影將被分為36個單元,以方便影迷選擇。今年的「向大師致敬」單元將分別向塔可夫斯基、維斯康迪、伍迪·艾倫、張國榮、黃佐臨、桑弧、凌子風、水華等中外大師致敬。展映片目涉及《鄉愁》《安德烈·盧布廖夫》《洛克兄弟》《豹》《阿飛正傳》《哀樂中年》等經典。開票時間就是明天! 6月4日上午8點,在「淘票票」APP正式開票,記得定好鬧鐘!
  • 《鄉愁》,塔可夫斯基與前蘇聯詩電影(贈送老塔電影資源全集)
    受到斯拉夫民族的神秘主義、法國和義大利的新浪潮電影運動的影響,誕生了以塔可夫斯基為代表的詩電影學派。本文通過分析塔可夫斯基代表影片《鄉愁》,來簡單梳理前蘇聯詩電影的發展和美學特徵。而這種「詩性」,也體現在塔氏作品裡的方方面面。(1)以詩的邏輯代替傳統敘事        塔可夫斯基電影創作的連接是詩歌的文本特徵而非詩歌本身。《鄉愁》裡,影片的畫面、影像、鏡頭之間的連接邏輯,是與詩歌相同的。他並不以傳統的線性敘事來講故事,而是通過感性的體驗、情緒來連接這一切,它的節奏就形成了一種內在的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