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我看,
說到神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
我們當明白,
神的形象關乎他的本質,而這正是創造。
由此才有可能評價作品及其表現。
簡而言之,藝術的意義,
是在人性中尋找神。
——安德烈 . 塔可夫斯基
塔可夫斯基與兒子小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三一 | 撰文、整理
本文圖片共計【20】P、來自三一視覺
在每一個電影迷的經典影單裡,必有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他的鄉愁、詩意和神秘感,根植在自己的成長歲月裡。
喜歡塔可夫斯基的電影畫面,非常有油畫質感。像是把世界印刻在鏡頭裡,電影裡的風聲、雨聲、燃燒的木頭、在泥濘的路上行走……各種元素讓我們的眼睛觸摸到那個世界,讓我們從中感受到時間——觀看電影正是為了這些已經消耗的、流逝的或者未曾擁有的時間。
塔可夫斯基的藝術基礎是:接受同胞及家族的歷史,認同培育他的文化傳統,及對自由、對人類(依神的形象及外貌所塑)創造力的深切渴望與愛戀。
塔可夫斯基曾說:「在我所有的影片裡,嘗試去建立那維繫人與人的環節,對我而言是重要的。這些環節維繫我與人性,並使我們與周遭一切有所連結。我必須明白,在這個世界裡,我是個繼承者,因此我置身於此,絕非偶然。我一直覺得,確立自身歸屬於一個特定的傳統、文化、族群或思想,至為重要。」
《Instant Light: Tarkovsky Polaroids》是塔可夫斯基在1979年至1984年之間拍攝的寶麗來作品,共收集了蘇聯和義大利生活期間的69張照片,照片有他寫的片名介紹和穿插期間隨筆,更像一本攝影日記。寶麗來成像的風格非常適合他的表現,安靜、憂傷流淌在整本書裡。欣賞每一幅照片,都可以體會到他的內心--感傷、愛意、孤獨、關懷和鄉愁。
1981年,塔可夫斯基已名聲遠播,受邀和妻子至義大利工作,繼而計劃定居異國。此舉觸怒蘇聯當局,於是將其兒子扣押,一家分隔兩地,塔可夫斯基不得返回俄國。
這本攝影集的前半部,包括大量塔可夫斯基在俄國時期的家庭、妻兒、及生活快照,後半部,則是他至義大利後的影像素寫。除了他一貫的詩意與神秘氣質外,裡面諸多故土與愛子照片,之後變成流亡異國的導演魂牽夢繫的執念,這些影像後來變成了電影《鄉愁》。直到塔氏病痛纏身,即將離世前夕,其子才獲準前往義大利,一家團聚。
麥斯諾也 Myasnoye 1980年9月
莫斯科 Moscow 1981年5月10日
莫斯科 Moscow 1981年5月10日
莫斯科 Moscow 1981年5月1日
麥斯諾也 Myasnoye 1981年10月2日
莫斯科 Moscow 1980年8月3日
聖格雷戈利歐 San Gregorio 1983年11月24
契維塔韋基亞 Civitavecchia 1982年3月19
聖格雷戈利歐 San Gregorio 1983年11月24
如果你問我,我受到以下哪些藝術家的影響,比如布列松、安東尼奧尼、伯格曼、黑澤明、溝口健二.我會說沒有,我沒有任何模仿他們的願望。因為任何藝術的主要目的都是去發現一種個人化的表達方式,一種可以表達...內在於你的東西...的語言。
——安德烈 . 塔可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