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藝術的意義,是在人性中尋找神

2021-02-19 第一哲學家

依我看,

說到神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

我們當明白,

神的形象關乎他的本質,而這正是創造。

由此才有可能評價作品及其表現。

簡而言之,藝術的意義,

是在人性中尋找神。

——安德烈 . 塔可夫斯基

塔可夫斯基與兒子小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三一 | 撰文、整理

本文圖片共計【20】P、來自三一視覺

在每一個電影迷的經典影單裡,必有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他的鄉愁、詩意和神秘感,根植在自己的成長歲月裡。

喜歡塔可夫斯基的電影畫面,非常有油畫質感。像是把世界印刻在鏡頭裡,電影裡的風聲、雨聲、燃燒的木頭、在泥濘的路上行走……各種元素讓我們的眼睛觸摸到那個世界,讓我們從中感受到時間——觀看電影正是為了這些已經消耗的、流逝的或者未曾擁有的時間。

塔可夫斯基的藝術基礎是:接受同胞及家族的歷史,認同培育他的文化傳統,及對自由、對人類(依神的形象及外貌所塑)創造力的深切渴望與愛戀。

塔可夫斯基曾說:「在我所有的影片裡,嘗試去建立那維繫人與人的環節,對我而言是重要的。這些環節維繫我與人性,並使我們與周遭一切有所連結。我必須明白,在這個世界裡,我是個繼承者,因此我置身於此,絕非偶然。我一直覺得,確立自身歸屬於一個特定的傳統、文化、族群或思想,至為重要。」

《Instant Light: Tarkovsky Polaroids》是塔可夫斯基在1979年至1984年之間拍攝的寶麗來作品,共收集了蘇聯和義大利生活期間的69張照片,照片有他寫的片名介紹和穿插期間隨筆,更像一本攝影日記。寶麗來成像的風格非常適合他的表現,安靜、憂傷流淌在整本書裡。欣賞每一幅照片,都可以體會到他的內心--感傷、愛意、孤獨、關懷和鄉愁。

1981年,塔可夫斯基已名聲遠播,受邀和妻子至義大利工作,繼而計劃定居異國。此舉觸怒蘇聯當局,於是將其兒子扣押,一家分隔兩地,塔可夫斯基不得返回俄國。

這本攝影集的前半部,包括大量塔可夫斯基在俄國時期的家庭、妻兒、及生活快照,後半部,則是他至義大利後的影像素寫。除了他一貫的詩意與神秘氣質外,裡面諸多故土與愛子照片,之後變成流亡異國的導演魂牽夢繫的執念,這些影像後來變成了電影《鄉愁》。直到塔氏病痛纏身,即將離世前夕,其子才獲準前往義大利,一家團聚。

麥斯諾也 Myasnoye 1980年9月

莫斯科 Moscow 1981年5月10日

莫斯科 Moscow 1981年5月10日

莫斯科 Moscow 1981年5月1日

麥斯諾也 Myasnoye 1981年10月2日

莫斯科 Moscow 1980年8月3日

聖格雷戈利歐 San Gregorio 1983年11月24

契維塔韋基亞 Civitavecchia 1982年3月19

聖格雷戈利歐 San Gregorio 1983年11月24

如果你問我,我受到以下哪些藝術家的影響,比如布列松、安東尼奧尼、伯格曼、黑澤明、溝口健二.我會說沒有,我沒有任何模仿他們的願望。因為任何藝術的主要目的都是去發現一種個人化的表達方式,一種可以表達...內在於你的東西...的語言。

——安德烈 . 塔可夫斯基

相關焦點

  • 光影聖徒: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做為前蘇聯時期最著名的一位電影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電影史上有著極高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與瑞典的伯格曼、義大利的費裡尼並稱「聖三位一體」。1986年12月28日,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巴黎因肺癌去世,享年54歲。英年早逝的塔可夫斯基一生只拍了七部半電影,但堪稱部部經典。
  • 導演科普:在時光中雕刻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故鄉和他鄉: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影音世界1983年5月25日,羅馬。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日記中寫道:「糟糕的一天。我感到很迷茫,心中充滿沮喪……和恐懼……我不能生活在俄羅斯,也不能真正生活在這裡。」
  • 「電影的鄉愁——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回顧展」影片
    原標題: 「電影的鄉愁——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回顧展」影片  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編劇: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塔可夫斯基罹患重病時在瑞典開拍的這部遺作,動用了英格瑪·伯格曼的製作班底,同年獲坎城電影節多個獎項。
  • 雕刻時光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小李子」萊昂納多捧得小金人他就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電影藝術方面與費裡尼、伯格曼並稱為「聖三位一體」人們會從這本《雕刻時光》中體會到:藝術象徵著我們存在的意義,電影不僅是娛樂,而是藝術,是塑造社會與未來的力量。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訪談錄
    他的電影曾經贏得多項國際性大獎;第一部長故事片《伊萬的童年》於一九六二年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其最後一部作品《犧牲》榮獲一九八六年夏納影展評審團特別獎,同年十二月,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逝於巴黎,享年五十四歲。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1932年4月4日~1986年12月28日),出生於俄羅斯伊萬諾沃札弗洛塞鎮,俄羅斯電影導演、編劇,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 1962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 伊萬的童年》,該片獲得 第2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1966年,執導劇情片《 安德烈·盧布廖夫》,該片獲得 第2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的元素》:他的電影宛如奇蹟
    版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5月  蘇聯著名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1986),以《伊萬的童年》《安德烈·盧布廖夫》《潛行者》《鄉愁》等代表作聞名世界,屢獲大獎。與之相比,費裡尼的片子至少熱鬧,伯格曼的片子雖亦涉及宗教與哲學,但塔氏那些安靜到無以復加的作品簡直就是哲學和宗教本身。這些往往使筆者望而卻步,更遑論稍作評論。  不過,閱讀過《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的元素》(Andrei Tarkovsky: Elements of Cinema)一書之後,筆者觀感有所改變。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憂鬱深邃和夢幻
    能明顯的感覺到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受到了伯格曼的影響很大,但是他在繼承伯格曼的同時自覺不自覺的加入更自我的更俄羅斯風格的表達方式。為了塑造氛圍他甚至已經把故事情節,戲劇邏輯都放在了一邊。在他的影片了每一個鏡頭都是開放式的,你可以不看前面的故事情節,盡情的通過導演塑造的氛圍感受導演想表達思想即可。在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電影裡純真和深邃是並存的。
  • 高手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姓名: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一生只拍7部電影,然後成為不朽
    DIRECTUBE導筒2019年12月29日——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導演之一安德烈•塔可夫斯基33周年祭。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年出生於俄羅斯伊萬諾沃州札弗洛塞鎮,電影導演、編劇、演員,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訪談錄:詩人、僧侶、導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年生於俄羅斯札弗洛塞鎮,是詩人阿爾謝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曾就學於蘇聯電影學院,一九六一年畢業。
  • 上海國際電影節紀念俄羅斯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昨日,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傳出消息,今年電影節的「向大師致敬」單元將以「電影的鄉愁」系列,紀念俄羅斯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逝世30周年,展映包括《鄉愁》《安德烈·盧布廖夫》《潛行者》《壓路機與小提琴》《飛向太空》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作品完整亮相上海電影節_央廣網
    電影詩人代表作將完整亮相上海國際電影節  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將於2016年6月11日至6月19日在上海舉行,"向大師致敬"單元將以"電影的鄉愁"系列,紀念俄羅斯著名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逝世30周年,包括《鄉愁》《壓路機與小提琴》《安德烈·盧布廖夫》《飛向太空》《潛行者》《犧牲》《鏡子》《伊萬的童年》在內的其生前經典之作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自然和時間中失去自我,再找回自我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日記中寫道:「糟糕的一天。我感到很迷茫,心中充滿沮喪......和恐懼......我不能生活在俄羅斯,也不能真正生活在這裡。」和其他蘇聯流亡藝術家一樣,塔可夫斯基註定要經受「鄉愁」的折磨——那種夾在兩個世界之間無家可歸的感覺,正如他在國外拍攝的第一部電影的主題。塔可夫斯基是被迫離開蘇聯的。在那之前,蘇聯國家電影委員會主席菲利普·葉爾馬什對他的電影展開了毫無根據的審查。
  • 電影大師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雕刻時光》中文新版首發
    5月11日,有電影藝術「聖經」之稱的《雕刻時光》,在北京舉行了俄語直譯新版發布式。恰逢雕刻時光咖啡館五道口旗艦店開幕,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雕刻時光咖啡館創始人莊崧冽與讀者齊聚此地,一起分享了這本書,並詳細介紹了本書作者,前蘇聯著名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所述所思,以及他對中國藝術電影的影響。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被中國影迷奉為現代藝術電影「聖三位一體」之一(另兩位為: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義大利導演費裡尼),他的電影世界曾影響一代又一代的電影從業人員及文藝青年。
  • 懷著信仰,雕刻時光|塔可夫斯基_網易財經
    薩特當年力排眾議撰寫長文維護他的《伊凡的童年》,他並不領情,反認為薩特是「以哲學觀念」來評價影片,但將藝術撂在了一邊。除了布烈松、伯格曼諸人,他對大多數導演同行都不假辭色地猛烈抨擊,這在他的日記中表露無遺。他對電影圈的種種「教條」深惡痛絕,他的電影創作理念和電影實踐,自然與這些「教條」格格不入,因此他的電影無論在語言上還是風格上,都呈現出與別的導演的電影不同的面貌。
  • 劉成漢 | 塔可夫斯基天地人三才易之道(上)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1932-1986 )塔可夫斯基是蘇聯自愛森斯坦之後在世界藝術電影文化界一個最受重視的作者導演。瑞典的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更認為他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導演。塔可夫斯基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
  • 淺談電影和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由此"藝術"這個詞語便出現在人類的詞典中。 在二十世紀以前,藝術大致分為六大類:建築,雕塑,繪畫,音樂,詩歌,舞蹈。而在1911年,意太利人喬託.卡努杜發表了一篇《第七藝術宣言》的論著。在這篇著名的論文中,喬託.卡努杜第一次把電影作為了綜合了前六種藝術的獨立藝術,稱為第七藝術。
  • 影人專輯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水」的意象不像蘋果那樣有著穩定的含義,它必須放在影片語境中進行解讀。比如《索拉裡斯》中瓢潑的雨水可以看成是一種來自然的反抗力。而在《伊萬的童年》中,母親被殺害,桶中的井水潑灑一地。如果將這裡的水看成是生命力的象徵,「潑灑一地」的動作就和「被殺害」相呼應了,甚至可以說這裡的井水就是隱性的血水。
  • 「電影詩人」 安德烈 · 塔可夫斯基的日記
    由於日記中牽涉大量人事,為使讀者易於理解,譯者盡其所能添加了一些註解。但因譯者孤陋寡聞,個人學養和手中資料極其有限,而極少數句子實難作出明晰之考據,故只能暫時忍痛割愛,唯願所刪內容無關宏旨,並祈來日能有機會補譯,以成完璧之美。區區之隱,謹請讀者諒解。 翻譯:melzhou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年生於俄羅斯札弗洛塞鎮,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