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塔科夫斯基(1932---1986)前蘇聯電影導演,編劇,演員。這個電影大師作品的數量雖不多,但7部長篇1部短片數量就已經能讓他彪炳影史了。絕對的大師。
能明顯的感覺到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受到了伯格曼的影響很大,但是他在繼承伯格曼的同時自覺不自覺的加入更自我的更俄羅斯風格的表達方式。為了塑造氛圍他甚至已經把故事情節,戲劇邏輯都放在了一邊。在他的影片了每一個鏡頭都是開放式的,你可以不看前面的故事情節,盡情的通過導演塑造的氛圍感受導演想表達思想即可。在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電影裡純真和深邃是並存的。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在《伊萬的童年》小孩埋頭喝完桶裡的水時給你的母親說他「我聽見布穀鳥的叫聲了」多麼溫暖多麼純真的畫面,你怎麼也不會把這個鏡頭和大師其他憂鬱深邃的鏡頭聯繫在一起。在大師的電影裡夢境和現實之間的隨意穿插有時你不看第二遍都分不清到底哪個是夢境那個是現實,但是電影中的每一個鏡頭卻都準確地表達了導演的思想。他的電影就像寓意深刻的散文一樣形散而神聚。大師的作品堅持導演沒有資格去取悅觀眾,他從不關心沉迷於商業片那些庸俗觀眾的眼神,自我表達是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唯一要做的事。大師對電影的虔誠就像對上帝的虔誠一般,或者用他自己的話說「藝術家應當承擔接近上帝的使命,藝術創造不是自我表達或簡單的自我實現,而是以自我犧牲創生另一種現實,一種精神性的存在」。天哪,讓放牛小哥我這樣附庸風雅,資質粗淺的泥腿子聽著大師的話就覺得人家真的好偉大,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藝術踐行者。除去天賦不說,就有這樣的態度成不了大師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