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用靈魂來看的片子《潛行者》:史詩片氣質,人類處境的終極探索!蘇聯殿堂級流亡電影詩人: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作品(網盤電影資源)

2021-02-21 max大叔電影

導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編劇: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阿爾卡季·斯特魯加茨基 / 鮑裡斯·斯特魯加茨基
主演: 亞歷山大·凱伊達諾夫斯基 / 阿麗薩·弗雷因德利赫 / 安納託利·索洛尼岑 / 尼古拉·格林科 / 納塔利婭·阿布拉莫娃 / 費米·約爾諾 / E·科斯京 / 雷默·倫迪
類型: 劇情 / 科幻 / 懸疑
製片國家/地區: 蘇聯
語言: 俄語
上映日期: 1979-05(蘇聯) / 1980-05-13(坎城電影節)
片長: 163 分鐘 / 155 分鐘(2002 DVD)
又名: Stalker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前蘇聯殿堂級電影詩人,最偉大的光影聖徒,靈魂豐沛的長鏡頭大師;在這些驚人的盛譽背後,我們始終在期待著雕刻時光的後來者。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拍攝現場

儘管只有七部半作品,他卻創造了一套獨特而豐富的電影語彙。一方面,他的影像著迷於捕捉生命感受,索跡心靈危機,影像的真實質感「如倒映,如夢境」直抵人心。另一方面,他視電影藝術如信仰,如音樂與詩,且琢且磨,不可褻玩。他執著地將電影提到電影的高度,至少達到了一個目的,將把電影視為工業與商業範疇的一干人(從業者、準從業者及相應觀眾)及時勸離,互不相欠。這對於當下燥熱難耐的中國電影界,大概是不可想像的。

拍攝現場

1979年,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遠赴愛沙尼亞拍出了科幻傑作《潛行者》,改編自斯特魯伽茨基兄弟的經典短篇小說《路邊野餐》。儘管遠離蘇聯故土,但塔可夫斯基鏡頭下的流動時空和精神內核,依然是原汁原味的蘇聯氣格;而更令人嘆服的是他對潛意識和外部世界的無縫隙轉換,正如影片中那行詩句:「過去、未來只是現在的繼續,一切變化只是在水平線那裡閃爍。」

《潛行者》是塔氏在蘇聯電影體制內完成的最後一部電影,歷經三年多,三易攝影師。

電影講述了潛行者引領科學家和作家穿越一片有著千變萬化的陷阱的「區」,去尋找可滿足人們意願和欲望的神秘房間。他的上一部影片《鏡子》因「看不懂」而飽受爭議,以至於《潛行者》在眾多劇本被拒後的三年才得以拍攝。即便如此,根據科幻小說改編的《潛行者》,不僅完全割捨了奇幻、情節性和冒險趣味,更是放緩了剪輯頻率。他堅持電影與觀眾的溝通方式,認為若一味迎合大眾品味,就只不過是為了搜括他們的錢財。

一個訓練有素、經驗豐富的潛行高手,介於「白痴」和「瘋子」之間的理想主義者,堅忍苦行。他曾受訓於一個叫Porcupine的著名潛行者,這使得他能悄無聲息地穿過TheZone內千變萬化的陷阱和圈套。

一個事業有成的作家,他為了尋求靈感和冒險刺激和科學家一起僱傭了亞歷山大·凱迪諾夫斯基帶領他們穿越TheZone。但是當他們最終到達神秘房間的近前,作家卻望而卻步。

一個科學家,為了探明真相僱傭了潛行者帶領他們穿越TheZone。在途中無論潛行者怎樣警告說不要兩次走同一條路徑,他還是原路返回毫髮無傷地找回了背包,並表現出對潛行者的準則的懷疑。當來到神秘房間的近前,原想炸掉一切的科學家拆掉了雷管。

比之結構紛雜、語言瑰麗的《鏡子》,《潛行者》開啟了塔式創作的簡約路線,並遵循時間、場景和行為的三一律原則。沉溺於《潛行者》荒寂的末世景觀,你既能察覺多位大師的身影:維果的日常詩意、布萊松的苦行、帕拉傑諾夫的神秘、伯格曼的鏡像、安東尼奧尼的遊蕩,更會著迷於塔氏影像的獨具魅力。樹、荒廢的房子、積水的地面、起霧的水塘、跳脫尾隨的狗、忽現忽滅的落鳥、無處不在的布穀聲、叮咚不斷的水滴、剝落的牆皮、空屋中的鏡像、憂鬱的女人、無辜的女孩,他們不在劇情(小說)中,只在詩(記憶、夢和幻想)中,並再一次完成塔氏影像對時間的顛覆。

在《潛行者》中,塔氏關於過去和現在、想像和現實的平行結構已經無須存在,他執迷於挖掘的「死寂」氛圍終於找到一個最適合託起的場域——禁「區」。他賦予「區」全新的鏡像價值,以令「死寂」時刻得到無限包容,並凝聚時間的所有刻段。如果說薩特在《伊萬的童年》裡發現的「死寂」是戰爭,那麼在《潛行者》中就是這片非地。它既在現實之內,又超越現實、跨越現實,任由潛行者為它建立規則。它被隔絕在現實社會之外,潛行者定義它是非邏輯、可感知、容納道德的,是惡念者的絞肉機,只有好人才可以抵達它的核心——神秘房間,並在祈求中獲得幸福和心靈救贖。禁「區」激活了塔氏影像中神秘靈動的自然景觀(雨、霧、鳥鳴、狗、魚等),也打通了已被人類拋棄的文明(聖像畫、手槍、電話、硬幣等)。這個極富鏡像色彩的禁「區」與其說引向未來,莫若說指向對人心過去全部時刻的審判。

與潛行者同行進入禁區的二人,一個是科學家,一個是作家。潛行者作為介於「白痴」和「瘋子」之間的理想主義者,堅忍苦行。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冷戰威脅的陰影下,潛行者有如一個相信人類會因為缺乏靈性生活而滅亡的先知。電影尾聲,三個人終於來到神秘房間的近前,作家卻望而卻步,原想炸掉一切的科學家也拆掉雷管。面對房間,他們喪失了所有的勇氣與意願,他們顯示出的虛弱與貧瘠的靈魂,讓潛行者絕望哭泣。

在這個為潛行者構建的禁「區」中,最後一個鏡頭來自神秘「房間」的視角,審視鏡頭盡處三個背對背坐在地上的頹喪者。房間地面的大片積水佔據鏡前大幅畫面,房間驟然落雨,漸而收起。遠景陰影中的三人在雨光倒影的閃爍變幻中靜默著,地面的水光裡布滿被遺棄的零件,一尾大魚在黑色液汁中遊弋。這時,一段由銅管樂吹奏的《波萊羅》令人不安地響起。 

《潛行者》不僅完全割捨了奇幻、情節性和冒險趣味,更是放緩了剪輯頻率。開啟了塔式創作的簡約路線,並遵循時間、場景和行為的三一律原則。在該片荒寂的末世景觀,觀眾能察覺多位大師的身影:維果的日常詩意、布萊松的苦行、帕拉傑諾夫的神秘、伯格曼的鏡像、安東尼奧尼的遊蕩,更會著迷於塔氏影像的獨具魅力。

在《潛行者》中,塔氏關於過去和現在、想像和現實的平行結構已經無須存在,「死寂」的氛圍找到了一個最適合託起的場域——禁「區」。導演賦予「區」全新的鏡像價值,以令「死寂」時刻得到無限包容,並凝聚時間的所有刻段。「死寂」在《潛行者》中是一片非地。它既在現實之內,又超越現實、跨越現實,任由潛行者為它建立規則。它被隔絕在現實社會之外,潛行者定義它是非邏輯、可感知、容納道德的,是惡念者的絞肉機,只有好人才可以抵達它的核心——神秘房間,並在祈求中獲得幸福和心靈救贖。這個極富鏡像色彩的禁「區」與其說引向未來,莫若說指向對人心過去全部時刻的審判。潛行者和他創造的「區」,才是導演真正要傳達的主題:

靈感來源

1957年,在蘇聯車裡亞賓斯克附近的一個名叫瑪雅卡的工廠,發生了一場核災難,政府從未對外宣布過此事件。方圓幾百裡的土地都被放射物汙染了。俄羅斯官方直到1992年才承認了這起事故以及該區確實存在。這場災難成為導演塔科夫斯基運用到電影《潛行者》創作中的素材,除此之外,該片的靈感來源還有一個短篇小說《The Roadside Picnic》(《路旁的野餐》) 。

拍攝製作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前一部作品《鏡子》因「看不懂」而飽受爭議,以至於《潛行者》在眾多劇本被拒後的三年才得以拍攝 。該片出自《索拉瑞斯》的製作班子,電影最初的膠片在送到洗印廠,進行一些修正的時候,被破壞了。影片不得不根據劇本重新拍攝,同時更換了一名新的攝影師。 

PS:部分文件名修改文件名為.MP4或是.mkv,就可以正常觀看。所有連結複製打開度盤,或瀏覽器即可。

如有失效,關注我們回臺留言,我們會補檔。本公眾號提供的在線觀看地址、百度網盤以及下載來源於網際網路。本公眾號並不參與錄製和製作,僅提供資源引用和分享,如果本公眾號提供資源對貴方造成了損失或侵犯了貴方權益,請及時和我聯繫,我將在12小時之內撤銷有關資源所有內容。

相關焦點

  • 光影聖徒: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安德烈 · 塔可夫斯基,前蘇聯殿堂級電影詩人,最偉大的光影聖徒,引導靈魂的長鏡頭大師。
  • 雕刻時光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他的藝術助力「小李子」萊昂納多捧得小金人他就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時間遲早會毫不留情地揭穿那些缺乏自己的觀點,缺少個性的作品。因為創作不是只需一些專業技法,簡單地讓客觀存在的信息成型。它最終會是人類存在的終極形式,是人類獨特而唯一的表達手段。
  • 「電影的鄉愁——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回顧展」影片
    原標題: 「電影的鄉愁——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回顧展」影片  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編劇: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塔可夫斯基罹患重病時在瑞典開拍的這部遺作,動用了英格瑪·伯格曼的製作班底,同年獲坎城電影節多個獎項。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訪談錄:詩人、僧侶、導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年生於俄羅斯札弗洛塞鎮,是詩人阿爾謝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曾就學於蘇聯電影學院,一九六一年畢業。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的元素》:他的電影宛如奇蹟
    版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5月  蘇聯著名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1986),以《伊萬的童年》《安德烈·盧布廖夫》《潛行者》《鄉愁》等代表作聞名世界,屢獲大獎。與之相比,費裡尼的片子至少熱鬧,伯格曼的片子雖亦涉及宗教與哲學,但塔氏那些安靜到無以復加的作品簡直就是哲學和宗教本身。這些往往使筆者望而卻步,更遑論稍作評論。  不過,閱讀過《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的元素》(Andrei Tarkovsky: Elements of Cinema)一書之後,筆者觀感有所改變。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一生只拍7部電影,然後成為不朽
    DIRECTUBE導筒2019年12月29日——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導演之一安德烈•塔可夫斯基33周年祭。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年出生於俄羅斯伊萬諾沃州札弗洛塞鎮,電影導演、編劇、演員,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
  • 電影|Cult Film 3《潛行者》
    潛行者(Aleksandr Kajdanovsky飾)悄然無息地起身準備與另外兩人會合前往一片恐怖複雜的地帶。可妻子( Alisa Frejndlikh飾)卻極力哀求他不要冒險進入該地。而這位訓練有素、 經驗豐富的潛行者,即將穿越的是一片有著千變萬化陷阱和圈套的地區「The Zone」。
  • 高手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姓名: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訪談錄
    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1932.4.4—1986.12.29),1932年生於俄羅斯札弗洛塞鎮,是詩人阿爾謝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他的電影曾經贏得多項國際性大獎;第一部長故事片《伊萬的童年》於一九六二年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其最後一部作品《犧牲》榮獲一九八六年夏納影展評審團特別獎,同年十二月,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逝於巴黎,享年五十四歲。
  • 導演科普:在時光中雕刻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年出生於俄羅斯伊萬諾沃州札弗洛塞鎮,電影導演、編劇、演員,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他一生只拍了七部電影,但每一部都讓他名留影史。第一部作品《伊萬的童年》於1962年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1983年,執導劇情片《鄉愁》獲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最後一部作品《犧牲》榮獲1986年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作品完整亮相上海電影節_央廣網
    電影詩人代表作將完整亮相上海國際電影節  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將於2016年6月11日至6月19日在上海舉行,"向大師致敬"單元將以"電影的鄉愁"系列,紀念俄羅斯著名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逝世30周年,包括《鄉愁》《壓路機與小提琴》《安德烈·盧布廖夫》《飛向太空》《潛行者》《犧牲》《鏡子》《伊萬的童年》在內的其生前經典之作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自然和時間中失去自我,再找回自我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日記中寫道:「糟糕的一天。我感到很迷茫,心中充滿沮喪......和恐懼......我不能生活在俄羅斯,也不能真正生活在這裡。」和其他蘇聯流亡藝術家一樣,塔可夫斯基註定要經受「鄉愁」的折磨——那種夾在兩個世界之間無家可歸的感覺,正如他在國外拍攝的第一部電影的主題。塔可夫斯基是被迫離開蘇聯的。在那之前,蘇聯國家電影委員會主席菲利普·葉爾馬什對他的電影展開了毫無根據的審查。
  • 行影院 | 詩化電影分享會之塔可夫斯基《潛行者》
    7月3日,周五晚上7:30-10:30 將我們將放映電影大師塔可夫斯基的電影《潛行者》,歡迎大家報名參加!《潛行者》榮獲1980年第33屆坎城電影節天主教人道獎,改編自小說《The Roadside Picnic》,是一部極具史詩片氣質,探究人類靈魂本質的科幻電影,用詩意而極富隱喻的長鏡頭,挖掘著人類潛意識與外部世界的重重矛盾與深層意義。
  • 上海國際電影節紀念俄羅斯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昨日,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傳出消息,今年電影節的「向大師致敬」單元將以「電影的鄉愁」系列,紀念俄羅斯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逝世30周年,展映包括《鄉愁》《安德烈·盧布廖夫》《潛行者》《壓路機與小提琴》《飛向太空》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1932年4月4日~1986年12月28日),出生於俄羅斯伊萬諾沃札弗洛塞鎮,俄羅斯電影導演、編劇,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 1962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 伊萬的童年》,該片獲得 第2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1966年,執導劇情片《 安德烈·盧布廖夫》,該片獲得 第2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
  • 淺談電影和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人類文明發展至今己有幾千年的歷史,隨著思維體系的不斷進化,了解客觀世界的程度也逐漸趨於成熟。人類已不滿足於僅從外部世界帶來的直觀感受,開始轉而探索其自身內部精神世界這一更加神秘的領域。由此"藝術"這個詞語便出現在人類的詞典中。
  • 「電影詩人」 安德烈 · 塔可夫斯基的日記
    其實,像塔氏這般孤高的藝術家,無論身處共產極權制度還是自由商業社會都是異類,因為人類有些心靈早已命中注定,他們一輩子都不會得到安寧,正如另一位蘇聯電影大師帕贊耶洛夫的電影《石榴之色》裡的詩句:我生來註定受煎熬。   以下塔可夫斯基日記翻譯自Seweryn Kusmierczyk和Nostalghia.com之Jan的英文譯本。
  • 《潛行者》:行在鏡中猶不知
    文 | 王霞欄目編輯 | 孫豆責任編輯 | 汪憶嵐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如鏡入夢自在遊走的電影語言,得到過英格瑪•伯格曼的高度評價。那段被頻繁引用的讚賞出自伯格曼的自傳《魔燈》,它近乎成了大師的印戳,每每提及塔氏電影,人人必先扣蓋一下。的確,儘管艱難面世的只有七部半作品,塔可夫斯基卻創造了一套獨特而豐富的電影語彙。一方面,塔氏影像著迷於捕捉生命感受,專注於索跡心靈危機,影像的真實質感「如倒映,如夢境」,直抵人心,開啟人們感受世界和生命的全新體驗。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藝術的意義,是在人性中尋找神
    由此才有可能評價作品及其表現。簡而言之,藝術的意義,是在人性中尋找神。——安德烈 . 塔可夫斯基塔可夫斯基與兒子小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三一 | 撰文、整理本文圖片共計【20】P、來自三一視覺在每一個電影迷的經典影單裡,必有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他的鄉愁、詩意和神秘感,根植在自己的成長歲月裡。喜歡塔可夫斯基的電影畫面,非常有油畫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