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編劇: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阿爾卡季·斯特魯加茨基 / 鮑裡斯·斯特魯加茨基
主演: 亞歷山大·凱伊達諾夫斯基 / 阿麗薩·弗雷因德利赫 / 安納託利·索洛尼岑 / 尼古拉·格林科 / 納塔利婭·阿布拉莫娃 / 費米·約爾諾 / E·科斯京 / 雷默·倫迪
類型: 劇情 / 科幻 / 懸疑
製片國家/地區: 蘇聯
語言: 俄語
上映日期: 1979-05(蘇聯) / 1980-05-13(坎城電影節)
片長: 163 分鐘 / 155 分鐘(2002 DVD)
又名: Stalker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前蘇聯殿堂級電影詩人,最偉大的光影聖徒,靈魂豐沛的長鏡頭大師;在這些驚人的盛譽背後,我們始終在期待著雕刻時光的後來者。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拍攝現場
儘管只有七部半作品,他卻創造了一套獨特而豐富的電影語彙。一方面,他的影像著迷於捕捉生命感受,索跡心靈危機,影像的真實質感「如倒映,如夢境」直抵人心。另一方面,他視電影藝術如信仰,如音樂與詩,且琢且磨,不可褻玩。他執著地將電影提到電影的高度,至少達到了一個目的,將把電影視為工業與商業範疇的一干人(從業者、準從業者及相應觀眾)及時勸離,互不相欠。這對於當下燥熱難耐的中國電影界,大概是不可想像的。
拍攝現場
1979年,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遠赴愛沙尼亞拍出了科幻傑作《潛行者》,改編自斯特魯伽茨基兄弟的經典短篇小說《路邊野餐》。儘管遠離蘇聯故土,但塔可夫斯基鏡頭下的流動時空和精神內核,依然是原汁原味的蘇聯氣格;而更令人嘆服的是他對潛意識和外部世界的無縫隙轉換,正如影片中那行詩句:「過去、未來只是現在的繼續,一切變化只是在水平線那裡閃爍。」
《潛行者》是塔氏在蘇聯電影體制內完成的最後一部電影,歷經三年多,三易攝影師。
電影講述了潛行者引領科學家和作家穿越一片有著千變萬化的陷阱的「區」,去尋找可滿足人們意願和欲望的神秘房間。他的上一部影片《鏡子》因「看不懂」而飽受爭議,以至於《潛行者》在眾多劇本被拒後的三年才得以拍攝。即便如此,根據科幻小說改編的《潛行者》,不僅完全割捨了奇幻、情節性和冒險趣味,更是放緩了剪輯頻率。他堅持電影與觀眾的溝通方式,認為若一味迎合大眾品味,就只不過是為了搜括他們的錢財。
在《潛行者》中,塔氏關於過去和現在、想像和現實的平行結構已經無須存在,他執迷於挖掘的「死寂」氛圍終於找到一個最適合託起的場域——禁「區」。他賦予「區」全新的鏡像價值,以令「死寂」時刻得到無限包容,並凝聚時間的所有刻段。如果說薩特在《伊萬的童年》裡發現的「死寂」是戰爭,那麼在《潛行者》中就是這片非地。它既在現實之內,又超越現實、跨越現實,任由潛行者為它建立規則。它被隔絕在現實社會之外,潛行者定義它是非邏輯、可感知、容納道德的,是惡念者的絞肉機,只有好人才可以抵達它的核心——神秘房間,並在祈求中獲得幸福和心靈救贖。禁「區」激活了塔氏影像中神秘靈動的自然景觀(雨、霧、鳥鳴、狗、魚等),也打通了已被人類拋棄的文明(聖像畫、手槍、電話、硬幣等)。這個極富鏡像色彩的禁「區」與其說引向未來,莫若說指向對人心過去全部時刻的審判。
與潛行者同行進入禁區的二人,一個是科學家,一個是作家。潛行者作為介於「白痴」和「瘋子」之間的理想主義者,堅忍苦行。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冷戰威脅的陰影下,潛行者有如一個相信人類會因為缺乏靈性生活而滅亡的先知。電影尾聲,三個人終於來到神秘房間的近前,作家卻望而卻步,原想炸掉一切的科學家也拆掉雷管。面對房間,他們喪失了所有的勇氣與意願,他們顯示出的虛弱與貧瘠的靈魂,讓潛行者絕望哭泣。
在這個為潛行者構建的禁「區」中,最後一個鏡頭來自神秘「房間」的視角,審視鏡頭盡處三個背對背坐在地上的頹喪者。房間地面的大片積水佔據鏡前大幅畫面,房間驟然落雨,漸而收起。遠景陰影中的三人在雨光倒影的閃爍變幻中靜默著,地面的水光裡布滿被遺棄的零件,一尾大魚在黑色液汁中遊弋。這時,一段由銅管樂吹奏的《波萊羅》令人不安地響起。
《潛行者》不僅完全割捨了奇幻、情節性和冒險趣味,更是放緩了剪輯頻率。開啟了塔式創作的簡約路線,並遵循時間、場景和行為的三一律原則。在該片荒寂的末世景觀,觀眾能察覺多位大師的身影:維果的日常詩意、布萊松的苦行、帕拉傑諾夫的神秘、伯格曼的鏡像、安東尼奧尼的遊蕩,更會著迷於塔氏影像的獨具魅力。
在《潛行者》中,塔氏關於過去和現在、想像和現實的平行結構已經無須存在,「死寂」的氛圍找到了一個最適合託起的場域——禁「區」。導演賦予「區」全新的鏡像價值,以令「死寂」時刻得到無限包容,並凝聚時間的所有刻段。「死寂」在《潛行者》中是一片非地。它既在現實之內,又超越現實、跨越現實,任由潛行者為它建立規則。它被隔絕在現實社會之外,潛行者定義它是非邏輯、可感知、容納道德的,是惡念者的絞肉機,只有好人才可以抵達它的核心——神秘房間,並在祈求中獲得幸福和心靈救贖。這個極富鏡像色彩的禁「區」與其說引向未來,莫若說指向對人心過去全部時刻的審判。潛行者和他創造的「區」,才是導演真正要傳達的主題:
靈感來源
1957年,在蘇聯車裡亞賓斯克附近的一個名叫瑪雅卡的工廠,發生了一場核災難,政府從未對外宣布過此事件。方圓幾百裡的土地都被放射物汙染了。俄羅斯官方直到1992年才承認了這起事故以及該區確實存在。這場災難成為導演塔科夫斯基運用到電影《潛行者》創作中的素材,除此之外,該片的靈感來源還有一個短篇小說《The Roadside Picnic》(《路旁的野餐》) 。
拍攝製作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前一部作品《鏡子》因「看不懂」而飽受爭議,以至於《潛行者》在眾多劇本被拒後的三年才得以拍攝 。該片出自《索拉瑞斯》的製作班子,電影最初的膠片在送到洗印廠,進行一些修正的時候,被破壞了。影片不得不根據劇本重新拍攝,同時更換了一名新的攝影師。
PS:部分文件名修改文件名為.MP4或是.mkv,就可以正常觀看。所有連結複製打開度盤,或瀏覽器即可。
如有失效,關注我們回臺留言,我們會補檔。本公眾號提供的在線觀看地址、百度網盤以及下載來源於網際網路。本公眾號並不參與錄製和製作,僅提供資源引用和分享,如果本公眾號提供資源對貴方造成了損失或侵犯了貴方權益,請及時和我聯繫,我將在12小時之內撤銷有關資源所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