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雕刻者鮑德熹

2020-08-31 JanHouse

去年3月,芭莎電影曾在福州片場見過他,那時,他總戴一頂帽子,有時鴨舌帽,有時換成漁夫帽,整個人更黑一些,從下巴延伸到鬢角的白色鬍子也更長、更濃密。多數時候,他都一臉嚴肅,視線裡只有那些巨大的機器、燈光,還有眼前的監視器,完全不是當下這副和善的,還會關心身邊人「熱不熱」的模樣。

鮑德熹

「就像電影名《緊急救援》一樣,我拍它的經歷也是一次緊急救援啊。」鮑德熹伸出手開始盤算,「上天、入水、大火,一半水上一半水下……能遇到的考驗都遇到了,拍這電影,我真是用上了入行三十五年來的全部經驗。」

《緊急救援》是鮑德熹拍得最漫長的一部電影,在劇組待了180 天,拍攝123 天,福建、廣西、墨西哥……前前後後轉戰過很多取景地。

在這場處處都是考驗的「緊急救援」裡,鮑德熹唯一欣慰的是,即便在海外拍攝,他也獲準帶上了自己的五六十號人,從國內空運了所有主要器材。在片場,跟隨他多年的攝影團隊就是最可靠的士兵,而那些器材就是用得最順手的武器,有了這些,他才有信心打好這場仗。

「他不用綠布,一切都要來真的。」鮑德熹說的是導演林超賢,這麼一部以「救援」為主題,得上天入海的動作片,導演當然要用到大量特效,但林超賢要在特效上做到節制和真實,很多難題就都拋給攝影指導鮑德熹,他是負責在現場抓住真實的那個人。

鮑德熹

電影裡有場戲,要拍飛機遇到雷電天氣,多數時候,鏡頭裡的雷電效果都要依靠後期製作,鮑德熹卻要想辦法,在現場製造「閃電」。他和團隊找來20 個70000W 功率的大燈,把它們挨個立在用來拍攝的退役飛機窗外。通過手裡的遙控器,鮑德熹操控著大燈,也操控著天氣,在現場造出了一道道「閃電」。

還有火場的那些戲份。林超賢要真實的火災現場,鮑德熹就把燈架得老高,30 米開外,爆炸一來,散開的火星還是飛向那些被鮑德熹當成寶貝的大燈,把柔光布燒得傷痕累累。

「幹的也行,溼的也行,攝影師最怕的就是像沉船那種一半乾一半溼的環境。」鮑德熹說,這也被他趕上了。更不用說那些航拍鏡頭、十幾米的水下鏡頭,還有要憑空想像的為特效預留空間的鏡頭。

「雖然是商業片,但現場拍攝就像在拍紀錄片一樣。」和林超賢的合作讓鮑德熹想起了很多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在香港片場時的工作狀態。林超賢也是在片場混出來的導演,兩人之前雖沒有以導演和攝影師的身份正式合作過,但對於那種在現場赤手空拳想辦法,什麼條件都要把電影拍出來的工作狀態都很熟悉。

鮑德熹

鮑德熹更願意用「技藝」來解釋攝影指導這份工作,這兩個字裡有藝術家的創造力,也有匠人的兢兢業業。「你不是要去展現自己的藝術追求,而是幫導演創造出他要的那個世界。」

在片場,林超賢不是那種會把腳本標記得很精確的導演,很多時候,他都要把自己放在環境裡,現場給出最後的拍攝方案。作為攝影師,鮑德熹就要跟著隨機應變。為了降低這種隨機應變所帶來的風險,他總要問得很仔細,甚至通過副導演、美術、製片等人旁敲側擊了解導演的拍攝方案,把能提前做好的準備都做在前面。

李安、陳可辛、吳宇森、徐克……鮑德熹合作過太多大導演。「和一個導演合作,就要成為最了解他的那個人。」很多時候,鮑德熹的工作都像個現場翻譯,他要把導演文字的,甚至文學化、抽象的語言轉化成視覺,用光影把導演的思想翻譯成更具感染力的表達方式。

和吳宇森一起拍《喋血雙雄》,導演想展現周潤發飾演的殺手的絕望。「那場戲,鮑德熹給周潤發正面和側面打光,鏡頭慢慢推向演員,那種陌路殺手滿頭大汗,被現實擠壓的絕望感就出來了。

鮑德熹

與陳可辛合作《如果·愛》,對方看重的是鮑德熹拍攝歌舞片的經驗。當時,電影的預算有限,陳可辛和鮑德熹不得不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來呈現故事和人物的複雜性。有一場戲需要展現金城武的意亂情迷,陳可辛想讓角色形象「立體化」。最後,鮑德熹打了一個硬光給演員,鏡頭再突然推進,再加上導演後期的剪輯,角色複雜的情緒就被抓住了。

「李慕白追著玉嬌龍進入了竹林,兩個人在竹林當中打鬥,然後降落在一塊大石頭上。」李安的《臥虎藏龍》裡最經典的竹林打鬥戲,在劇本上只有這不到50 個字。

在那場戲上,李安一度卡住,不知道如何呈現是好。到底要怎麼拍?李安沒辦法告訴鮑德熹,鮑德熹只好靠自己一點點填補詞語間的空白。在竹林中追逐、打鬥的李慕白和玉嬌龍內心都是有欲望的,同時也是克制的,他們在追逐,也是在遮掩。於是,鮑德熹讓演員周潤發和章子怡站在了竹子尖上,人動,竹子隨人擺動,起伏的竹海營造了飄逸的空間意境,像極了調情,也像極了兩人表面平靜卻內心紛亂的情緒。《臥虎藏龍》有太多極具東方色彩的影像,這部電影讓鮑德熹拿到了華人攝影師的第一座奧斯卡最佳攝影獎盃。

鮑德熹

聊起《緊急救援》的片場記憶,還有這麼多年的創作,鮑德熹依然像個少年似的兩眼放光,要不是那若隱若現的白色胡茬在提示,你總會忘記他已經67 歲了。「《緊急救援》是香港經驗和好萊塢經驗最好的結合。」這也是要做這樣一個大項目時,林超賢想拉鮑德熹入夥的原因。

在香港電影圈裡,鮑德熹算得上是世家出身,「贏在起跑線上」。父親鮑方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相當有名氣的演員。「10 歲就整天混在片場。」讓鮑德熹最念念不忘的是當年清水灣電影製片廠飯堂裡的那碗雪菜肉絲麵,「每次去都是為了吃那碗面」。雖然是去吃麵的,但每次到片場,父親都要帶鮑德熹到處轉轉。「導演、副導演、攝影師、燈光……每行是做什麼的,他都要講給我聽。」

在內地生活12 年,重新回到香港,進入銀行工作。很長一段時間裡,鮑德熹都遠離了那個「世家」,遠離了香港片場。除了閒來無事看看電影,他沒想過和那圈子再有什麼關係。

鮑德熹

直到29 歲進入舊金山藝術學院系統學習,他才意識到,當年為吃麵而無意中了解的那些電影知識對他有多重要。「感性的東西都有,一看就明白,學起來特別快。」在學校,鮑德熹學習的是好萊塢體系那套電影創作方法,技術過硬,體系完善,老師永遠鼓勵學生去創造,去成為藝術家。

帶著這套學院派知識回到香港,鮑德熹又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那是個開工了就沒有收工時間的行業,各種高難、危險動作演員和攝影師都要拼了命幹,電影預算極有限,主創能省錢時就省錢的世界,身處其中的人都自帶幾分江湖氣。

一邊是學院,一邊是港片野蠻生長的黃金時代,鮑德熹在兩種體系裡汲取營養,將兩種創作方法融會貫通。他欣賞好萊塢的規範、安全,還有先進的拍攝、後期技術。但就像《緊急救援》要像紀錄片拍攝一樣,他又迷戀香港電影那個不按規矩出牌,逼著你用創造力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時代。

「你不能吃老本,這一行,技術發展太快,你一吃老本就要被淘汰。」接受採訪時,鮑德熹總謙虛地說,自己擁有的唯一經驗就是失敗的經驗,即便是成功,裡面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他總要在每次失敗裡打撈點價值。前蘇聯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把電影這門藝術視為「雕刻時光」,而攝影師就是手持工具,親手雕刻時間和空間的那個人。鮑德熹掌握了這門技藝,一個個空間和時間經他雕琢,化為了永恆。

相關焦點

  • 知止以行遠——讀魏鋒《時光雕刻者》
    近幾年,魏鋒深入生活,腳踏實地,作品的素材、人物和故事涉及面廣,不僅挖掘作家故事,而且還挖掘了文藝評論家、外籍中國學者、表演藝術家等創作背後的故事,更多的是身邊各行各業奮鬥者的故事。對於新時代報告文學和紀實文學創作,魏鋒也作了深入思考,撰寫了多篇理論文章,創作的多篇中短篇報告文學作品頻頻出現在《中國作家》《文匯報》《名人傳記》等刊物。
  • 塔可夫斯基《雕刻時光》中文新版首發
    雕刻時光 [蘇]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著 張曉東 譯 南海出版公司 2016年5月  5月11日,有電影藝術「聖經」之稱的《雕刻時光》,在北京舉行了俄語直譯新版發布式。恰逢雕刻時光咖啡館五道口旗艦店開幕,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雕刻時光咖啡館創始人莊崧冽與讀者齊聚此地,一起分享了這本書,並詳細介紹了本書作者,前蘇聯著名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所述所思,以及他對中國藝術電影的影響。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被中國影迷奉為現代藝術電影「聖三位一體」之一(另兩位為: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義大利導演費裡尼),他的電影世界曾影響一代又一代的電影從業人員及文藝青年。
  • 魅影深處,雕刻時光
    它為我們提供了賞心悅目的觀看與感受方式;它讓逝去的時光得以留存。明天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如果你熱愛電影,我們一起走進光影世界,品讀雕刻在膠片上的時間。《雕刻時光》(節選)作者/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我們度過的時間,於時光中散布經驗,在我們的心靈中沉澱。
  • 時光旅行的你,手握時間雕刻刀,要怎樣雕刻未來的自己?
    於是,從出生的這一刻起,你我都成了時光的旅行者。有人說,上天是不公平的,有的人從生下來就殘缺不幸,而有人天生含著金湯匙出生。其實,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但是,有一點卻是絕對公平的,那就是:無論窮也好,富也罷,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有24小時。
  • 「雕刻時光」刷屏高定展!見證新明珠的高光時刻
    12月5日下午兩點,新明珠3.5mm纖薄巖板新系列「雕刻時光」發布會,在高定展C區15.1論壇區盛大開啟,並全程直播。 來到新品系列解讀環節,新明珠集團產品規劃總監周惠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從研發實力、產品功能以及應用前景等多個方面,深入淺出地為在場來賓們對「雕刻時光」系列進行了詳細解讀。
  • 電影大師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雕刻時光》中文新版首發
    5月11日,有電影藝術「聖經」之稱的《雕刻時光》,在北京舉行了俄語直譯新版發布式。恰逢雕刻時光咖啡館五道口旗艦店開幕,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雕刻時光咖啡館創始人莊崧冽與讀者齊聚此地,一起分享了這本書,並詳細介紹了本書作者,前蘇聯著名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所述所思,以及他對中國藝術電影的影響。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被中國影迷奉為現代藝術電影「聖三位一體」之一(另兩位為: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義大利導演費裡尼),他的電影世界曾影響一代又一代的電影從業人員及文藝青年。
  • 雕刻時光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人們會從這本《雕刻時光》中體會到:藝術象徵著我們存在的意義,電影不僅是娛樂,而是藝術,是塑造社會與未來的力量。《鏡子》引起的巨大騷動甚至動搖了塔可夫斯基想要繼續電影事業的願望離開蘇聯去西方工作成為他那段時間的一種出路他開始寫作筆記,後來拍成了紀錄片《雕刻時光》(Tempo
  • 浮光掠影·雕刻時光:山下工美的光影魔術
    她最著名的幾項作品,都是利用看似不規則的物件進行鋪砌,再加上光投影讓它們變成人影,總是意境深遠讓人沉思良久。一個平面上的些微凸起,變成了一個人的側面,山下工美巧妙地運用材質,創造出一個屬於山下工美的世界。
  • 鮑德熹:年輕人別只想著做導演 自己還是小學心態
    」 有遺憾,更有失敗經歷 回看這近20年中,鮑德熹最被觀眾認知的電影便是《臥虎藏龍》和《如果·愛》。尤其《臥虎藏龍》中綠色的文人情調,讓他成為全球最矚目的攝影師,之後更是身價暴漲,黃嶽泰早期就曾透露,華語電影攝影中最貴的不是我,而是鮑德熹。
  • 《光陰的故事》——時光的「雕刻師」羅大佑
    這其中有一首更是經典中的經典歌曲,就是被稱為「時光記錄詩」的《光陰的故事》。《光陰的故事》是羅大佑剛完成從醫生職業到音樂人的轉換不久的時候創作出來的,此時的他又在人生道路上初遇到了自己心動的人。春花秋月,生如夏花,燦如冬雪,在歌中完整地地展示了羅大佑善於抓住主要物特徵的高超創作手法,這首歌的歌詞本身就是一首詩,在歌曲的開始就如敘事詩般排比出了春夏秋冬的表徵物象,在一詠三嘆的歌曲節奏中使人的心情由淺入深,逐漸強烈地感受到了時光在歲月中流逝的遺憾,令人不可抗拒。
  • 新明珠發布3.5mm纖薄巖板新系列「雕刻時光」
    3.5mm,纖毫必現,巖板的可能性,遠超想像…12月5日下午,在2020廣州國際高端定製生活方式展覽會上,新明珠發布的3.5mm纖薄巖板新系列「雕刻時光」,開創纖薄巖板質感精細化的先河,成為高定展上耀眼的明珠。
  • 《少年時代》:理察·林克萊特的時光雕刻
  • 蘇州竹刻名家李宗賢的雕刻時光
    他只是雕刻著,他實在喜歡這樣一種雕刻的狀態。雕刻幾十年,技藝不斷精進,無論竹雕筆筒、竹根、臂擱,還是如今風靡文玩界的扇骨,都是李宗賢對竹雕最長情的堅守。 前去拜訪李宗賢之時,先被他桌上一件自然形竹節雕刻所吸引。
  • 銘宴|雕刻時光,用畢生精力打造難忘飲宴
    自創始人蔡飛和羅麗2009年首次創辦雕刻時光婚禮策劃連鎖機構以來,在兩人的不斷進取之下,雕刻時光在引進國際婚禮文化的同時,將最新的企業經營理念和管理方法與傳統的宴會派對文化完美結合!2014年,公司成功創辦雕刻時光一站式婚禮堂,帶動銘宴在宴會困境中破土而出,五年砥礪前行,2019年,銘宴正式加入華一演銷家體系,致力於提升企業家銷講能力、招商加盟的能力,為商家設計成交閉環!
  • 小光陪你雕刻時光
    曾經如此青澀的我,經過光大銀行這個時光機器的雕刻,蛻變成為獨立幹練的職場女性。選擇光大銀行,給你自信風採!   那時青春年少,稚嫩的臉龐充滿憧憬和夢想,眉宇間還夾雜一絲彷徨,總感覺有大把的時光可以盡情揮霍。
  • 【歲月有痕】時光雕刻師段文信(轉發助力非遺傳承/文/圖)
    鉛字的雕刻,說難也不是很難,說簡單卻不簡單,常人無法克服的困難在插圖的製版上。把段文信從鄉下調回縣城,純粹是看上了他的雕刻能量。那些鉛與火的時光,外人只看到段文信調回城裡了,家人團圓了,生活安穩了,可他們哪裡知道,在印刷廠的歲月,其實都是在雕刻一個人的清歡!在小巧的鉛模上刻字,一刀一刀都必須全神貫注,一刀一刀都灌注用盡心力,容不得半點差池,當然就容不得別人的打擾。
  • 我們可以將它定義為「雕刻時光」…
    我們可以將它定義為雕刻時光,如同一位雕刻家面對一塊大理石,心中成品的形象栩栩如生,他一片一片鑿除不屬於它的部分——電影創作者也是如此,從「一團時間」中塑造一個龐大、堅固的生活事件組合,將他不需要的部分切除、拋棄,只留下成品的組成元素,確保影像完整性之元素。◎電影導演好比收藏家。他的鏡頭所展示的是生活,是將對他而言珍貴的細節瞬間永久記錄下來。演員、角色可以是其中的一部分,也可以不是。
  • 導演科普:在時光中雕刻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著有《雕刻時光》《時光中的時光》《我的不朽已然足夠》等多部圖書。20世紀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導演之一,他的作品被英格瑪·伯格曼盛讚為「奇蹟」。他一生只拍了七部電影,但每一部都讓他名留影史。他以詩意的思考和充滿聖經末日般的想像,創造了令人震驚的電影形象,影響了一大批捕捉靈魂的導演,如維姆·文德斯、西奧·安哲羅普洛斯、溝口健二、努裡·比格·錫蘭等。
  • 柒家藝墅照相館|來這裡雕刻屬於自己的時光
    柒爸柒媽攝影工作室,創立於2015年,4年的時光,很榮幸能夠為50多個家庭,完成近100次拍攝。在我們的客戶裡就有央視著名主持人小騫姐(王小騫),這並不值得我驕傲,值得我驕傲的是所有我們拍攝過的客人,絕大多數都會連續的約拍,小騫姐就約了3次哦!有的客戶拍完之後賣力的在朋友圈為柒老師推廣,還有的客戶在柒家為自己最親的人預定了拍攝服務,感謝遇到溫暖的你們。
  • 2017年最美日曆:想和你這樣一起「雕刻時光」
    我們為您傾心收集了2017年極具收藏價值的最美日曆,新的一年就想和你這樣一起「雕刻時光」。  >>>最中國<<<  《故宮日曆》  故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