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上半年即將過去,這可能是你人生中最沒存在感、最壓抑難熬的半年。但封閉隔離的悠長假期裡,相信你也刷完了不少好書好劇。今天的推送中,單讀編輯們分享出這半年裡他們或初遇或重溫的神作佳片。被困的 2020 上半年,你最愛的書 / 影片是什麼呢?留言推薦給大家吧!
57 :
《喬姆斯基、福柯論辯錄》
人真的變化很大。大學時候看他們辯論,覺得福柯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那種洞見的深度和風度,而喬姆斯基老土死了,觀點也很平庸。現在看福柯當然聰明透頂,但他根本指導不了實踐和生活,他甚至也沒有興趣太了解,當他說個人經歷毫不重要的時候是多麼盲目啊。反而喬姆斯基那種謹慎的推敲和平衡更有歲月的智慧,他那些也許平常的懷疑和莫名的樂觀,都是建立在認識到自己片面性的基礎之上,而不會把任何矛盾的二者斷然切割開。比如福柯說,「我們生活的本質是由我們在其中發現自身的這個社會的政治運作構成的。」而喬姆斯基說,「無論我們做什麼,都是基於對社會現實的——在這種情況下是基於對人的現實的一種非常片面的理解。」
《伯林傳》
心裡有個分類是讀完立刻想要重讀的書,看第一頁的時候,這一本就放進去了。葉禮庭筆力驚人,一邊講一邊評,展示出一種高度綜合的懂得。這種傳記寫作本質上是思想史寫作。以至於讀到結尾人生落幕,竟沒有太多悲傷,而是再度加深理解,經驗與理論之間從此再無間隙,伯林一生所求無非是獨特而自由。
丹妮:
《此時懷抱向誰開》
這書的難得,在我看來,真的是作者的問題意識和研究方法,其實就題材論,寫北平淪陷期的知識分子,文、史學者都做過不少文章,可大多問的問題沒意思(比如某某人到底是不是漢奸、某某人跟某某人是不是交惡),這些文章,看多了也無非是比別人多知道了一些信息、了解多些內幕。對於我們理解今天的世界,幾無裨益。能夠打破文史分科的界限,不是故意為打破而打破,是被真實的問題(也是重要)帶領,從文獻出發一步步求真的自然過程。《「書房一角」:周作人的閱讀史初探》和《周作人與傅斯年的交惡》二文,都體現了作者提問的高妙。思想史取向下探究文人的文學閱讀,不止是可用材料大大拓展,更是帶出了以往讀者都輕忽的問題:重要的不是他到底讀過哪些書,而是這些書如何構成了他面對精神危機的思想資源。這個過程,才有趣。
剛頔:
《埃及的革命考古學》
穆巴拉克、穆爾西、塞西、埃及軍方、穆兄會、阿拉伯之春、革命、暴動、死亡......過往幾年裡,每當我聽到埃及,總會有上述這些詞彙伴隨而來,如揮之不去的黑影。而何偉的新書《埃及的革命考古學》讓我見到了一個更有煙火氣的埃及。如同其他所有古老國度一樣,埃及也在掙扎於傳統與現代化的衝突之中,由宗教民族歷史問題牽扯而出的當代的女性、同性、政治問題深入埃及社會的骨髓。本書則是切入埃及社會的一把鋒利的解剖刀。
《偷自行車的人》
疫情期間在家補了很多經典老片,最愛的當屬這部《偷自行車的人》。沒有電腦特效,沒有超清畫面,《偷自行車的人》好看得那麼純粹,是濃度 100% 的智慧與才華。
津津:
《馬男波傑克》第六季
馬男完結的那天晚上,我覺得自己和他一起,坐在屋頂,像全劇的最後一個畫面一樣,在靛藍的夜幕下,陷入沉默。
我不知道這個中年、獨身、荒淫、過氣(但依然在比弗利山莊擁有獨棟豪宅)的男演員,到底怎麼就引發了我無限的同理心。這六年裡,我們看著他一次次背叛朋友、攪亂全局,一次次陷入毒品、酒精和性愛的無底深淵,又一次次自我欺騙地好轉然後再次崩壞……我們不論在性別還是階級上,都沒有任何共同性可言。或許唯一將我們相連的,就是我們對於「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的無窮無盡的困惑,和為了擺脫這一困擾的折磨而做出的無窮無盡的失敗嘗試。這種失敗感,甚至已經遠遠壓過了這個問題本身帶來的痛苦,它消磨了生活的熱情和對自我的確定。
很多人說,這個劇探討的是一種存在主義的「喪」。或許吧。但它最值得被推薦的理由,是它並沒有從任何層面給出解決「喪」的答案。經過六年的故事演繹,劇中的人物紛紛有了階段性的人生選擇,一腔記者夢的戴安離婚又再婚,她選擇繼續寫作和相信愛人;一心撲在事業上的女強人凱薩琳在婚禮上說,這一次她先不去預設可怕的未來;陶德跟決裂了十多年的母親獲得了溝通,並最終和解……一個相對完滿的交待。但活著意義呢?還沒告訴我呢!先活下去吧,或許你能在某個瞬間體會到,或許有一天你終會放下尋找意義的執念。但首先,你不能被打敗。
編姐:
《愛的迫降》
在愛成為了乏味的速食的現在社會,這劇集藉由現實中朝鮮半島的分裂對峙來製造禁忌,雖然劇情有些誇張老套,但男女主角不惜突破重重封鎖,重建愛情神話,令人嚮往。以前覺得朝鮮半島統一好像與我很遠,我也並不是很 care,第一次這麼期待南北方統一,這樣男女主角就不用再這麼受煎熬了。
貳 D:
《霧行者》
這本是過年在家、一直在家時看的。我爸說我真行,這樣的環境裡面(5、6 個人始終在彼此爭論,並且不能離開家中)還能看這麼厚的書。跟他說是因為好看。這是這兩年來看過最好看的中國當代小說。他寫中國十數年的當代,橫貫南北,殘忍、晦暗,欲望浮溢。參與這個歷史的,不是冷頭冷腦、老實巴交的現實主義人。那樣就太平庸乏味和體制內了。《霧行人》中的人物是波拉尼奧筆下的文學式人物。特別喜歡把非常實在、普通、乏味生活的實際參與者處理成一個相對出離的形象。比如《鋼的琴》裡工人們的集體樂隊,又如《霧行人》中狂熱迷戀於創作文學的倉庫管理員。文學故事不是紀錄片,當你越覺得一個邯鄲郊區瓷磚倉庫看守(披著軍大衣?)不能是一個愛好文學的人時,小說就一定要讓它成真。當路內這麼想的時候,他終於成為一個真正的作家。
《紐約的一個雨天》
《紐約的一個雨天》,一個稍顯庸俗的片子,伍迪·艾倫沒有任何進步,但它今年最打動我。看它的時候是一月底,我坐高鐵走京廣線回家。這是我每年都會來上一遍的重複動作。往年,我總是巴不得從自己厭惡的孤絕環境中脫身,回到親情編織的緊密關係中。然後很快又厭倦,繼而北上,再次截然獨立。所以在火車上看它,算是一種預熱,也算是打了預防針。但我們都知道,今年是不同的,在家中所經歷的種種情感變化遠超出我個人的預計。於是,這個新年,每當變幻時,我就總想起漫遊在紐約街頭的甜茶,一個少年即將面對龐大社會時在困惑中的追尋,老頭艾倫還有天真。緊縮的眉頭展開,沉重的都變得輕盈。當你覺得為苦難災難做點什麼的時候,就讓這些常在心裡,一點都不可恥。
珊珊:
《愛的迫降》
刻畫刻骨銘心的愛情本是韓劇的拿手項目,這次還有孫藝珍和玄彬的演繹,更是制出了一顆味道強勁的糖果。但這不是《愛的迫降》真正有意思的地方,編劇對韓國和朝鮮兩個國家的想像才是。男女主角,一個是高幹子弟,一個是財閥二代,正是兩個國家的權力的象徵,他們的結合,似乎寄託著編劇對兩國權力把持者互相和解的期望。從這部劇中也能看出編劇在思考不同社會制度對人的影響上下了不少功夫,她沒有簡單地給出誰比誰更好的結論,而是用很多細節支撐兩者的不同,儘量呈現其中的複雜性。比如南邊的工業化水平比北邊高得多,但是女主角所在的財閥家庭,人幾乎都為資本異化,把利益置於親情之上,她過得並不快樂,反倒在北邊收穫了真摯的人情溫暖,在社區還沒被消滅的那裡,鄰裡相親,互幫互助。看劇的時候,我就一直在思考,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制度建設的問題。冷戰結束了那麼多年了,我們是時候撇棄那種非西即東的思維,撇棄左右勢不兩立的鬥爭,尋找到新的出路。除此之外,我也羨慕韓國文藝創作的空間,他們可以直面國家的創傷,去直面它,記錄它,想像它。但同時又不得不喟嘆這種精神行動的無力,最近的新聞讓人傷心,朝鮮炸毀了和韓國的聯絡辦公室,這條三八線不知道還要存在多少年。
《想見你》
我已經很多年沒有看臺劇了,對臺劇的印象還停留在特別傻的偶像劇。因為朋友的極力推薦,我才抱著試試的心態點開了《想見你》,沒想到一看就上了癮,真是廢寢忘食地看,還把許光漢的照片貼到了電腦上。臺劇已經進化了,他們學習了韓劇的工業技巧,懂得了玩元素融合,腦洞大開,又保留了「臺式小清新」的情感處理手法,形成《想見你》獨有的風格。這是一部有新意,也有誠意的作品。莫比烏斯環的穿越設定,再嵌入一起兇殺懸疑案,做足了刺激感。但這不是一部為了好看才製作的劇集,精心設計的情節服務的是創作者想關懷的核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被關心的陳韻如,求愛不能的王詮勝,負罪苟活的莫俊傑,都不是因為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才選擇了自殺,而是因為社會對所謂的異類從沒真正關愛過。所以哪怕觀眾不買帳,編劇還是安排了兩位主角不斷地穿越回去拯救他們。在面向大眾的電視劇裡投入這樣的苦心,值得稱讚。
政坷:
《1917》
炮火划過黑鐵般的夜幕,變成廢墟的城市像融掉的蠟燭,殘酷的戰場像流動著油彩的夢境。調度驚人,實在是無法想像這部電影是如何拍出來的。原本打算去看 IMAX 版的我,不知何時才能等到影院的復工。
《切腹》
劍戟片的「爸爸」。武士階層沒落的故事,在說著永不休止的階級問題。幕末時代武士們維護的「榮光」與「面子」,在時下疫情的管控中,我們一樣能看到相似的荒誕在發生。先聽聽故事不要著急,仲代達矢一定會拔出刀來。
澤青:
《我,到點下班》
該劇主要劇情是 32 歲日本公司女職員花式向老闆拒絕 996 只為晚上到上海飯店吃上小籠包喝上半價啤酒。每當每一話女主喝上了啤酒,我的心就如炎炎夏天寂靜午後無所事事吃了冰西瓜般快樂。
分享的時候去瞄了眼豆瓣發現評分不高 o(╥﹏╥)o,不過,對於我來說,準時下班後邊吃飯邊看吉高由裡子是真的真的很快樂啊。
2020 上半年你印象最深的書 / 劇是什麼?
原標題:《被困的 2020 上半年,你最愛的書 / 影片是什麼丨單讀問》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