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臺灣,蒼茫多雨,燙著一頭捲髮戴著圍裙的阿嬤,推著小車賣著蚵仔煎和茶葉蛋,穿梭在頗為老舊的屋房小巷。對於這些年過半百的老嫗,總有種久違的親切,或許是她們的年歲與我過世前的奶奶有幾分相像。每次路過,總忍不住停下駐足多望上幾眼,買上一份小食,心存私念,或許能找回那遺失已久的祖母的影子。
臺灣的風,夾雜著溼潤的海味。跨年時節,旗津小島除了家家戶戶都會曬制鹹香饞人的魷魚乾,漁港卸貨附近的空地上滿是澄黃的烏魚子。這些阿嬤的穿戴更為樸素,淺色襯衫、寬鬆的防水褲、一副沾滿時光斑駁的袖套、還有一頂遮陽的鬥笠和一方防曬的絲帕。遮得嚴嚴實實,卻絲毫擋不住陽光穿透於心的灼熱。
海峽對岸的雨不遑多讓,尤其宮崎駿筆下的《千與千尋》原景地九份,鱗次櫛比沿坡而上的日式建築內,深藏著品類繁多的古早味小吃。芝麻及山藥口味的芋頭、香彈可口的芋粿巧、內含飽滿蘿蔔絲與蝦的草仔粿、紅糟肉圓則是以傳統古法製作內餡,配上Q軟的外皮與特調醬料,還有絕不能錯過的黑糖麻糬、豆腐乳……大都出自幾十年阿嬤的手藝。原以為在熱鬧非凡的夜市,或許會偶遇拍攝的劇組,一償我早年迷戀臺劇的夙願,可惜不遂人願,但卻遇上了親切面善的阿嬤,想必這也是老天對我的一種眷顧吧!
多肉植物變果汁
橙汁、木瓜牛奶之類的常規飲品,自然不是推薦的主角。由馬英九欽點的這攤,乍一看以為是多肉植物的花卉小鋪,沒想到居然是以石蓮花瓣和白苦瓜果汁盛名。石蓮花汁香甜微酸,蜂蜜佐味,當作開胃飲料最合適。花瓣具有護肝降壓、促進新陳代謝之功效。白苦瓜則是臺灣的特產,第一次見到有些形似大兩號的江浙水果金鈴子。白苦瓜榨汁呈奶白色,味道沒有綠色的苦澀,甘甜略帶點果香,回甘伴有微微的藥香,吃多了來上一杯,助食消化,就不用擔心回程時心寬體胖了。
麻辣魚蛋
臺灣麻辣魚蛋與香港的差不多,取鮮魚在低溫狀態下絞成魚茸,下鹽,入木研缽手打起勁,沸水汆燙魚丸,再放入調好的咖喱湯中煨煮入味。也有將魚丸事先炸過,再調味,讓口感更彈。至於魚丸用的魚肉,各地皆有不同,最具代表性的是淡水的鯊魚丸、臺南的蝨目魚丸、澳鬼頭的刀魚丸以及高雄旗魚丸。所以去哪裡吃什麼魚丸,也是一門課題。
滷味三重奏
且走且嘗,小食的箇中滋味需慢慢道來。臺灣偶像劇中的許多女主角經常是以賣小吃為生,豬腳、鴨舌、滷大腸,光是報出這些食單,就知道背後一定有一個「豬腳」西施了。從大桶裡撈幾碟色紅油潤的滷味,配上當地的米酒,不用顧及在西餐廳儒雅正式的用餐禮儀,只需大快朵頤眼前的饕物,那份怡然自得的逍遙只有在夜市才能舒展。口味不如上海的濃油赤醬般甜膩,也沒有安徽山裡空口享用的鹹適感,配上醋汁和胡椒,舌尖活色生香的幸福感,一如肉肥壁厚的腸頭豐腴,一盤下肚,知足!
李家粽子
為了這頓早餐,前一天晚上步行近40分鐘,在賓館附近尋覓。李家粽子先生,沒有見到先生,只有一位約50歲左右的阿嬤,扎頭閒散的馬尾,一臉和氣。店內選擇極少,粽子、香菇肉粳(羮)、碗粿和湯,卻叫人心心念念,唇齒留香。粽子內的糯米需用紅蔥頭熬的油炒過,再拌入濃鬱的肉燥湯,隔水蒸製而成。上桌前,淋上滿滿一大勺芡汁,撒上一把花生碎,已然有些迷「醉」在這肉粽的石榴裙下。肉粳可單點,也可加米粉,湯汁勾芡,香菇、肉絲、黑木耳盤旋其中,口口滑溜。 用大米磨成粉加水蒸製而成的碗粿,口感極像濃稠的布丁,少了一些絲滑,稍顯寡淡。
「中國唐墨」烏魚子
每年12月,是捕撈「臺灣之光」——烏魚子最好的日子。冬至前後從大陸洄遊到臺灣的烏魚,只捕獲3至4年大的成魚。烏魚取出完整魚卵,鹽漬4、5小時,板壓脫水,再平鋪在陽光下風吹日曬2-3天,便是我們看到神似「中國唐墨」的烏魚子成品。還有臺灣島民遵循最原始的炭烤,將烏魚子切成拇指塊大小,用牙籤串聯京蔥、白蘿蔔塊,淋上白酒,架在鐵網上,經炭火炙烤散去海味。第一口平淡無奇,經過京蔥的微辣和蘿蔔的甘甜,烏魚子細膩的質地和天然的鮮美就漸漸呈現,令人食之迷情、思之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