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尾,來拿碗糕和菜包吧。」每逢年兜的到來,媽媽都能接到阿嬤熟悉的電話。大舅就立馬開車載著我和媽媽奔向南安羅東阿嬤家,今年也不例外。一路上,往年的記憶隨之在腦海中不斷發酵……
心中想著,便對阿嬤的碗糕湧現出期盼。一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到達了鄉下阿嬤家。一進門,客廳裡,炸排骨、醋肉、菜粿、五香卷等早擺了一桌。我飛奔進廚房,看到身體還硬朗的阿嬤已經在大鍋灶旁忙開了,我們幾個趕緊打起下手。
大舅在阿嬤的指導下,根據鍋裡食物的火候,往爐灶裡添「燃料」——柴火和枯枝葉。阿嬤說,用柴火燒出來的食物才香。我和媽媽幫著阿嬤把一碗一碗的碗糕放在蒸籠上,阿嬤則嫻熟地在旁邊揉著包菜包的麵皮。接著,她在另一口大鍋上架上了蒸籠,在一層層蒸籠上鋪上了一片片「粿葉」。
趁著蒸碗糕的當下裡,阿嬤一手麻利地攤開麵皮,另一手用小勺子舀起一小勺預先炒好的菜包餡,放進麵皮,然後兩隻巧手上下翻飛,很快包成了一個個大小一致的漂亮的菜包。
阿嬤摸摸我的頭說,「蒸菜包呀,要用旺火一催,大鍋裡的水開了,就放上蒸籠,蓋上蓋子。蓋子蓋不緊的地方還要圍上一塊乾淨的毛巾。過會你就有口福啦。」
說完她把菜包放上蒸籠,手裡一邊忙活,嘴裡還念叨著:「過年過節,包金包銀,步步糕升。」紅通通的爐火映紅了她的臉頰,我們三代人臉上都洋溢著笑容。
大概一個小時後,碗糕和菜包都出爐了。碗糕色澤潔白,香氣四溢;菜包圓潤剔透,入口Q彈。在吃之前,阿嬤取出小木印,我歡快地在每塊碗糕上點上朵朵「紅花」,寓意紅紅火火、笑口常開。
阿嬤笑著對我說:「相比烏龜粿和菜包,碗糕算是比較簡單的,所以做得比較多。你二舅說今年在微信上我做的碗糕被預訂得供不應求呢。」我咬下一口熱氣騰騰的碗糕,說:「阿嬤,這下你可出名了。」
年年歲歲古早味,歲歲年年人平安。阿嬤每年的這些手工年貨,伴我度過了一個個開心年兜。
難忘的味道,濃濃的親情,成為我永恆的春節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