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挑戰自我的王羽佳
在同一場音樂會中接連演奏拉赫瑪尼諾夫《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與普羅科菲耶夫《g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這兩部風格迥異且需要演奏者付出巨大體力和情感的作品,對任何一位鋼琴家都是極大的挑戰,很高興年輕的王羽佳做到了。2013年2月,她來到委內瑞拉的加拉加斯,與杜達梅爾執棒的西蒙·玻利瓦爾交響樂團合作演奏了這兩部高難度的作品,以出色的表現引來一片盛讚,人們驚訝於這個看似嬌小的東方女孩體內竟蘊藏著如此之大的能量。現在這次演出的實況已成為她在DG公司的第五張專輯。
拉赫瑪尼諾夫在1909年為自己的美國之行寫下的《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以其豐富的主題樂思與獨奏聲部繁複的技巧,同時展現了他作為一位傑出的鋼琴家和作曲家的非凡才華,成為他音樂生涯中的一座裡程碑。在杜達梅爾看來,演奏這部著名的協奏曲「重要的是找到一位能真正和樂團默契合作的演奏家」。想必王羽佳就是他心目中理想的搭檔。他們一起為這部有著火熱的激情和奔騰不息的生命力的作品,帶去一次富有想像力和深度的演繹。王羽佳所具備的精湛技巧足以讓她自如駕馭這裡多樣、複雜的鋼琴技巧,不過更多時候她讓那令人豔羨的技巧退居其次,比之更具感染力的,是她忘我的、近乎沸騰的情緒。王羽佳認為這裡的音樂「是一個典型的俄羅斯故事,很長,且充滿各種情感元素」,而她與樂隊也正是通過傾聽彼此,使作品中那條敘事主線貫穿始終。
如果說拉赫瑪尼諾夫的協奏曲是繼承浪漫主義音樂的傳統,那麼同一張唱片中的普羅科菲耶夫《g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則更多地朝現代音樂邁進,表現突破傳統的一面,也因此在當年首演時遭來公眾不小的非議。雖有著宏偉的形象和豐富的技巧,但這部作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不像普羅科菲耶夫的《C大調第三鋼琴協奏曲》那樣被廣泛演奏,或許正因它無論從技術還是表現力的層面而言都令演奏者望而生畏所致。不過這部側重於獨奏聲部的協奏曲中豐富的色彩和多元的情緒,卻讓王羽佳對它情有獨鍾。面對這部情感波動劇烈的作品,她竭力表現出音樂中的多重特質:平靜的回憶、奇幻的舞蹈、狂暴的浪潮、陰暗的幻想、純樸的詠唱,種種截然不同的情緒自如的從她指尖流淌,與此同時樂隊也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和力量,並給予獨奏家靈活準確的回應,兩者間的默契終究造就出這次不同凡響的現場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