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食味藝文志原創,授權轉載請聯繫後臺。
有次外出宵夜吃麵,在麵館的菜牌上看到「蝦子面」一味,點上來一看,一碗陽春麵上撒著一小撮蝦皮和幾粒蔥花,味道不算差,但是對於吃慣了濃油赤醬的人來說,淡而無味是一定的。把麵館老闆叫來一問,對方滿臉無辜:「我們這兒確實把蝦皮叫『蝦子』啊」。
蝦與湯麵的搭配可謂天造地設,蘇式大面裡有個蝦仁澆頭就算是上檔次的好東西;寧式小吃裡,經典莫過於「蝦爆鱔面」。鮮蝦清爽,最能吊出香濃的湯水;麵條柔韌,則適宜凸顯湯中滋味。
一隻蝦中最絕妙、也是最難料理之處,無疑是蝦籽。處理得不好,其腥無比;處理得好,就算是上好的蝦肉蝦黃也無法匹敵。所以蝦籽入面,有時候真能吃到面中極品。
蕪湖名吃「蝦籽小刀面」也許有著料理蝦籽最絕妙的手段。夏秋之際的青蝦正好帶籽肥美,先加入蔥薑汁和黃酒蒸熟,去其腥味;然後篩出蝦籽晾乾,再用文火焙烤,直到水分將幹,逼出蝦籽裡的脆性,才算大功告成。這樣複雜的工序,別處倒是真的少見。
用來配蝦籽的麵條則是江南地區最講究的「小刀面」,手工揉制軟硬適中的麵團,攤開擀平,用刀細細切條,考驗的是刀功和心思。這樣的麵條必須配豬大骨高湯,加一點點老抽調色,最後把麵條一個方向整齊碼在湯裡,撒上蝦籽、蔥花,才能上桌。
這樣一碗蝦籽面,顏色清透,滋味清新。本來乾脆的蝦籽在骨湯中慢慢回軟,滑爽綿糯,口感非常微妙。蕪湖老字號「耿福興」做這個最為地道,一碗蝦籽小刀面,配一個當地出名的酥燒餅,一共不過十來塊錢,卻是讓人滿足的一頓早餐,好吃、好吃。
在中國南方的更廣大地區,「蝦籽」往往與「蝦子」混淆。福建小吃中經典的蝦子面,其實也是蝦籽做主料。但與蕪湖蝦籽小刀面不同的是,最上乘的蝦子面,必須用用活取的海蝦籽。海蝦籽鮮甜,活取則更能保持蝦籽的原汁原味。我見過漁民取蝦籽,一手捉住活蝦,剝去蝦殼,一手用剪刀把整串蝦子剪出,然後快速在水中撥散,讓蝦子和細沙分開。這種精巧活,沒有機器代勞,全靠手工。
蝦籽曬乾後,還要用熱鍋炒。炒蝦籽是門手藝活,要猛,手要快,加了薑片蒜片後,掄起鍋讓蝦子在空中翻飛,只有這樣蝦子才會幹爽香而不焦。最後,成品的蝦籽會被混進高筋麵粉裡,加入蛋清和面,拉條。這樣做出來的麵條,入口柔韌爽彈,自帶蝦的鮮味,也不用什麼配料,白水一焯,加幾顆油菜心,就是一頓美饌。或者下油鍋炒了,配上一個對半切開的白煮蛋,也很味美。「只嘗蝦味,不見蝦形」,這是福建蝦子面最有意思的地方。
但真正把蝦籽入面做到極致的,還是廣東人的「蝦仔面」。這碗面裡除了蝦還是蝦,但「一物百味」,堪稱高人手筆:先取大海蝦擠蝦仁,剩下來的蝦頭蝦殼搗碎了熬湯,眼看著蝦湯漸漸濃鬱,把渣滓濾去,加冰糖、胡椒繼續熬。長時間的燒煮讓蝦中的小分子蛋白徹底分解成鮮味來源胺基酸,這才是合格的蝦仔麵湯頭。
這樣的湯頭,配上蝦籽揉出來的麵條,再用之前擠出來的蝦仁旺火油鍋滑熟當做澆頭。這樣講究的蝦湯、蝦麵、蝦仁,能不好吃麼?老廣話語體系裡的「仔」是個萬金油式的助詞,但在這裡,形容一整碗蝦的功夫,倒是十分的精緻和妥帖。
Guess you like
猜 你 喜 歡
秋老虎之夜,來一份上海糟缽頭
薄殼炒金不換
和作者交朋友
歡迎添加魏水華個人微信
長按上方二維碼添加
書齋裡的飲饌雜談 舌尖上的藝文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