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前幾年IP改編的古偶劇吸引了大批流量一樣,如今更有話題度以及更戳女性觀眾心的女性劇,正在成為市場的新風向。
今年《二十不惑》《三十而已》這兩部女性群像劇剛霸佔完一輪熱搜。
接下來又有一堆雙女主的現代劇在待播的路上。
《延禧攻略》《楚喬傳》《扶搖》這類古偶大女主,是前兩年的熱門。
雖說現在不那麼火,但存貨還是不少,這兩天楊冪的《斛珠夫人》、唐嫣的《燕雲臺》都發布了預告。
無論古裝還是現代,講述個人奮鬥的大女主抑或是展現女性姿態的群像劇,我們市場都不缺相關的劇目。
但是,劇目雖多,可是看久了總覺得有點重複單一。
一部有熱度的女性劇,來來去去總免不了打渣男、撕小三最後事業成功走上人生巔峰這樣一連串的「既定劇情」。
女性劇拍來拍去,好像講的都是世俗中認定的「成功女性」的故事。有時看多了這些面目相似的大女主,在心裡也會忍不住想問:
除了這些,除了「女性成功翻身逆襲成為人生贏家」這樣的母命題之外,我們的女性劇還有其他形象、其他可能嗎?
△網上有人統計過這幾年的古偶大女主劇,題材都是很相近的
答案,是肯定的。
事實上,早在20年前,我們就有一部劇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
它就是播出以後就不斷被提及,每年豆瓣分數都在緩慢上升,至今已經到達9.1分的國產經典——《大明宮詞》。
這部劇,有人說它美,有人說它浪漫,有人說它前衛……這些固然都是《大明宮詞》的優點,但在我心中,它最了不起的創造性,始終還是關於「女性主義」的闡述。
它不僅拍出了獨一無二的女性故事,而且它裡面所涉及的內容,所到達的深度,都是目前很多女性劇無法企及的。
完完全全的女性視角
一部與宮鬥無關的女性劇
《大明宮詞》的女性視角,從它講故事的方式就開始了。
關於歷史題材的女性劇,我們有很多,但大部分以為是以爭奪「權力」為核心的宮鬥,像《甄嬛傳》、像《延禧攻略》,即便主角是女性,可故事的重點,依然是目前男權社會盛行那套成功學——如何通過獲得男性寵愛贏取地位;當然也有像《武則天》這樣講述個人命運的,但在她登上最高位之前,爭寵、宮鬥依然是很重要的部分。
唯有《大明宮詞》是完完全全跳脫出「成王敗寇、勝者為王」這一套話語權,用太平的視角去看待這座大明宮裡,深陷權力漩渦的每一個人。
根據劇裡的設定,太平是「(宮裡)唯一一個不為權力而生的非凡女性」(雖然這也許與歷史原型不符),所以她眼中的一切,總是帶著女性的悲憫和包容。
△《大明宮詞》的開篇,便是用「老太平」的聲音作為旁白描述大明宮從李治—武則天—李隆基這幾十年發生的事情,「一切主陰」奠定了整部劇的基調
她憐惜後宮妃嬪的命運。
對於和母親武則天爭寵的賀蘭氏,太平感受到的不是嫉妒、不是仇恨,而是一種類似於「女性之美」的啟蒙。
她從賀蘭氏身上,去窺見「女性那誘人的內涵」。
對於父親李治和賀蘭氏之間的禁忌之戀(賀蘭氏是武則天的外甥女,而她的母親也是李治的寵妾),太平看到的不是齷蹉、猥瑣,而是兩人在演皮影戲時的那一份「愛戀之情」,以及父親的哀怨、寂寞。
她深愛這些被包裹在權力鬥爭中的家人。
別人只道被選上太子是幸運的。
只有太平,看到太子弘因為理想和愛情無法被理解的孤獨和悲傷。
而對於因政變失敗而被廢的賢,太平依舊是帶著同情。
「他曾經多麼熱情地相信自己的才華和膽識,多麼驕傲地堅持自己的雄心和志趣。然而,他終究擺脫不了身敗名裂的厄運。沒有人能夠精細地把握陰謀的走向和脾氣,他猶如一頭被圈養的猛獸,一個發動陰謀的人在啟動智慧的一剎那,就已經淪為另一場陰謀的獵物。」
她惋惜賢的才能生不逢時,遇到了比他更有手腕的母親,並且對賢和他手下死士之間的感情充滿了欽佩和尊重。
而父親李治,在外人眼裡,就是一個「庸君」,懦弱、無能。
可太平卻珍惜並深愛著父親心底的那份與權力無關,只想做個普通人,享受單純愛情的純真。
即便是對著她的母親,那個在大臣和妃子眼中,猶如惡魔一般的女人,太平也能感受到她在面對反對者時,脆弱而敏感的一面。
也便是這種不同於宮鬥劇「非要爭個你死我活除主角以外其他全是妖豔賤貨」的敘事角度,讓《大明宮詞》有了濃重的陰性基調:
哀傷、悲憫、細膩、柔情。
在太平的口中,這些為權力而生又為權力而死的人,不過也是和我們一樣,有著愛恨嗔痴的普通人。
他們可憐大於可恨,愛欲大於無情。即便為此粉身碎骨,誰又能責怪他們呢?
△印象很深是這一幕,太平的哥哥顯稱帝以後,因為沒什麼才能,所以讓皇后韋氏垂簾聽政,李隆基擔心韋氏也要做武則天,只有太平知道,韋氏目前表現出來的不是野心,而是一種敏感和恐懼,她只是害怕抓不住現在的幸福所以才要表現得那麼強勢。這種強大共情能力,以及女性之間的互相諒解,確實是非常女性視角的。
反瑪麗蘇成長史
一個被虐的「戀愛腦」
除了故事基調是以女性視角來展開,《大明宮詞》的故事主線,講的也是一個女性的成長史:
太平公主和她的三段愛情。
如果,這劇情是放在其他偶像劇裡,估計就是有多瑪麗蘇就拍得多瑪麗蘇,畢竟這是真的公主,一個美貌又聰明並且擁有權力的女子。
可是,《大明宮詞》卻恰恰相反,太平公主的成長史,基本上是「反瑪麗蘇」式的。
她愛得那麼激烈,那麼認真,那麼深情,卻屢屢被傷害、被刺痛,為愛而生的她,直到死也沒有得到一段可以與她付出相對等的愛情。
第一段,是「理想」。
太平天真又熱烈地,愛著那個在上元燈節一見鍾情,躲在崑崙奴面具後面的男人。
「我從未見過如此明亮的面孔,以及在他剛毅面頰上徐徐綻放的柔和笑容。我十四年的生命所孕育的全部朦朧的嚮往終於第一次擁有了一個清晰可見的形象。我目瞪口呆,仿佛面對的是整個幽深的男人世界。他就是薛紹,我的第一任丈夫。」
△14歲的小太平在上元燈節揭開薛紹面具這一幕,在這20年裡不停在我們腦海裡回放,這是小太平成長的開始,也是她悲劇的開端。彈幕說,這叫「一見薛紹誤終身」,我更喜歡楊千嬅那句歌詞:「青春仿佛因我愛你開始」。
只可惜,這個給予了太平關於愛情全部理想想像的男人,是一個有家室的男人。
武則天為了成全太平的愛情,賜死了薛紹的原配。
而這也成為了太平第一段愛情痛苦的根源。
她飛蛾撲火似地愛著這個男人,可對方卻因為對她母親的仇恨以及對原配「長相守」的愛情承諾而不敢回應。
等到對方終於也無法抑制地愛上她時,卻是這段愛情毀滅之時。薛紹情願選擇死,也不要接受這份熱烈的愛。
第二段,是「現實」。
為了完成對父親的復仇,為了逃離對薛紹的思念,太平的第二段婚姻,選擇了一個她不愛,但是卻把她當成「女神」來供奉的老實人武攸嗣。
儘管這樣的愛,看起來好像充滿「安全感」,可是太平卻從未在武攸嗣身上得到過快樂。
△這一段對白好現實:連公主面對婚姻,也只能選擇忍耐。
而這段婚姻,最諷刺的是,這個看起來最老實最安全的男人,卻在太平懷有身孕的時候,和侍女睡到了一起。
這是一段很有現實反諷意味的「愛情」:當我們為生活作出妥協,退而求其次地選擇那些「安全牌」的時候,你所謂的「安全」又能維持多久呢?
第三段,是「欲望」。
太平遇到了那個和薛紹長得一模一樣的的男寵張易之。
她把對薛紹的執念都放在張易之身上,接受了他的誘惑,享受欲望帶來的歡愉。
△以前的臺詞尺度真的很大
只是,純粹的欲望,也不是太平想要的愛情。
當她發現,張易之周旋於宮裡的各個女人之間,不過是把欲望當遊戲,當成他往上爬的工具時,太平絕望了。
她又一次被愛所欺騙、背叛、遺棄。
太平在愛情上的悲劇,其實也是很多女性會遭遇的困境:
當我們把愛情當作我們的希望以及生命的時候,會發現它是那麼的不可靠,猶如鏡花水月一般,我們理想的愛情,似乎永遠也只存在於我們的理想之中。
而太平的成長,便是她終於也明白了這個道理。
「沒有愛,不好;太想愛,就會令你更失望。」
當她發現侄子李隆基正陷入對她無可救藥的愛戀當中時,她做出了一個當年和薛紹一樣的選擇:逃離愛。
也是在那一刻,她真正明白了薛紹,原來人生有些東西,比如信仰、比如信念,是可以超越愛的。
△太平從為愛而生,到從愛情的執念中放手,為了一些更高的信念(國家的太平)而犧牲,這樣的女性故事,在我這裡看來,比那些大女主光環全開走上人生巔峰的爽劇,更讓人動容。
不一樣的大女主
一個帶著母愛的武則天
《大明宮詞》當然也有大女主的設置,歸亞蕾演的武則天就是。
一方面,她和過往很多武則天題材的角色很相似,她的身上,是帶著女權色彩的。
她公然和男權、綱常叫板。
她可以看穿男人操縱女人的把戲。
△《大明宮詞》裡武則天勸慰太平不要對薛紹的死耿耿於懷的這段話,值得全文背誦:「作為女人,守望愛情是艱苦而絕望的,你對薛紹的誠摯愛情,連神明都會感動,但唯獨感動不了他,你不可以這樣做女人,更不能被男人的道德所操縱,不能成為他們用以完善自己德行的工具,這往往比服從他們的命令,更可怕。」
她甚至可以狠心到,為了權力放棄自己的愛情。
《大明宮詞》的武則天,依舊是殺伐果斷、清醒強大的。
但另一方面,這一版的武則天,又有著其他武則天身上沒有的特質:一個作為母親的武則天。
因為曾經為了權力而殺死過自己的女兒,所以武則天把所有的愛,都放到了太平身上。
她試圖完成太平的所有心願,從少女時代的「龍椅」到長大後的「愛情」。
△曾經,她是很想守護女兒關於愛情的理想,很想守護她這份天真。
所以,太平是唯一一個能夠看到武則天脆弱一面的人。
她的眼淚只在太平的面前流。
當她老了,被她被人逼著退位的那天晚上,她沒有激動、沒有憤怒,而是抓著太平的手,懇求她不要離開她。
她愛她,愛她的女兒,一直都愛她。
△大限將至的武則天,只想得到來自女兒的一點溫柔。
而對於權力,《大明宮詞》裡的武則天的欲望,也並不像其他版本那麼赤裸裸。
女官上官婉兒曾經這樣形容過武則天:
「您在這個位置上,純屬情境使然,因為您有頑強的使命感,這來自於一個母親創造生命的動力。至於野心,那是和男人的權欲有本質的區別。」
這個版本的武則天把國家、臣民當作自己的子女來看待。
所以,她才會在千叟宴上被陸皓翁以玉石俱焚的方式送上毒酒時受到衝擊,在太平面前哭得像個孩子。
「為什麼他情願死也不肯接受我?」這是一個被孩子傷害的母親流露出來的痛苦。
所以,她才會在登基大典上,對著皇宮前跪拜的大臣,說出那一句極其家常而普通的話:「你們,要聽話。」
這不是一個皇上該說的,反而更像是一個母親對孩子的叮嚀。
儘管我們不知道,這樣的武則天,和真實的原型相差多遠。
但是《大明宮詞》的處理,確實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女帝:
她的成功,不是因為她把自己逼成了男人。
而是她帶著強烈的女性特質,用女性的智慧和力量,甚至還有女性的柔情,才站到了現在的位置。
超前的性別意識
他也可以是個「女人」
與其同時,《大明宮詞》也有非常超前的性別意識。
它不僅刻畫了武則天和太平這兩個個性鮮明、互為對應的女性,也描寫了很多超出傳統性別意識範疇的男人。
20年前,在《大明宮詞》裡,就出現了同性之愛。看網上評論,有很多人說,自己關於原來同性可以愛同性這件事,就是從《大明宮詞》裡啟蒙的。(而當年《大明宮詞》還是在央視播的)
△太子李弘和侍從合歡的愛情,在當年來看很震撼。而現在也不再有這麼直白談論同性之愛的影視劇。
當韋氏對柔媚的合歡性別產生懷疑的時候,合歡是這樣說的:
「誰規定男人就不可以給人梳頭?男人就應該整天舞刀弄棍、粗聲粗氣的?」
不僅合歡這樣,劇裡的其他男性角色,其實也不太符合大家刻板印象中對男性的定義。
李治以及他的兒子顯,都比自己的妻子要軟弱。
他們更想做個普通人而並非做皇帝。
男寵張昌宗不僅柔媚,還愛撒嬌。
張易之則更有意思,這位情場浪子,靠女性上位的「可憐人」,其實也是男權社會的受害者。
在臨死之前,張易之對武則天表白心跡,他做這些,他和官太太們廝混,為的就是報復男性。
「我母親是一位同您一樣偉大的女性!她帶領著翠江閣三百美色同男人的全部欲望周旋。她動用一生的積蓄為我曾是嫖客的父親購買了權力,使他從一個不得志的七品小官一躍而為鹽運大臣。而她等來的結果卻是一紙休書!理由是她低賤的身份敗壞了道德!而母親沒有因此沉淪,依舊保持著快慰的生活。她說她幫助父親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一時戀愛的興致……」
女性也可以剛強。
男性也可以柔媚。
《大明宮詞》是第一部如此強烈對現有性別意識提出質疑和反思的劇,它敢於戳穿的那層窗戶紙,在20年後的今天,依然很有意義。
△在《大明宮詞》裡,女性總是充當一個引導者的角色,武則天引導李治、太平引導李隆基。它打破我們過往一些既定的性別格局。
所以,我一直認為,《大明宮詞》是一部很了不起的女性劇。
它了不起的地方,不在於它刻畫了多麼成功的女性(事實上,這劇裡除了武則天算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女性,太平以及其他配角的命運都完全不符合爽劇的設定),而是它能真正從女性視角出發,書寫女性命運。
女性視角是什麼?
我們爭取男女平等的同時,也承認男女有別。
女性和男性的故事,必然是不同的,可是現在大部分的女性劇,遵循的依舊是現有男性為主導的社會下那一套主流價值觀,將女性的意義捆綁於成功學上。
都市劇裡袁泉演的唐晶成功了,就所有現代獨立女性都和唐晶一個樣。
古偶劇裡的復仇大女主有市場,就個個都來摻一腳。
△唐晶很好,但是她快成我們國產現代大女主戲裡的模板人物了,仿佛個個都要修煉成「白骨精」。
所謂女性劇,就是要幹掉男人,成為世界的主宰?
事實上,我覺得《大明宮詞》展現的女性,才更接近真實的女性世界。
有像武則天這樣渴望用權力保護自己,活得理智而強大的女性。
也有像太平一樣,對內心波濤洶湧的關注,要遠勝於爭名逐利慾望的女性。
更有像賀蘭氏、韋氏這樣,即便明知道迎接自己的是將要毀滅厄運,依然願意用盡全身力量賭一把,偏不認輸極有生命力的女性。
尊重這種女性多有的敏感、細膩,反映女性的個體差異,而非刻畫出一個死板而僵化的「精英女性」形象把所有角色都往上面靠,才是一部能讓人回味20年的女性劇。
我們追求的是多元,而非「獨沽一味」的成功學。
我一直都記得,《大明宮詞》裡的武則天,提出女性也可以出現在勝利慶典上說的話:
「我要讓普天下知道,現在四海之內有一個多麼偉大、輝煌的皇族,他不但英勇善戰、血氣方剛,而且她還柔媚動人、柔情似水。」
什麼時候,我們能夠再出現一部像《大明宮詞》一般柔情似水的女性劇,是我最期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