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風吹那個,雪花那個飄……」看著舞臺上的喜兒翩翩起舞演繹那段由著名歌唱藝術家朱逢博伴唱的芭蕾舞劇《白毛女》經典劇目時,我瞬間穿越到上世紀70年代排演「窗花舞」的中學時代。記得為了演《白毛女》,學校從同學吳躍軍父親部隊弄到一臺袖珍放映機,用牆壁當幕布一次次播放其中的窗花舞,我們儘可能地拷貝不走樣。後來該舞蹈在上海市區縣會演中大放異彩。此刻這熟悉的旋律和舞姿,就在耳畔和眼前,讓我倍感親切。
「高雅藝術進奉賢——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藝術天空」系列演出,即俄羅斯國立遠東(紅旗)歌舞團的《勝利之舞》大型歌舞晚會和傳承·創新——上海經典舞劇集錦展演,是區政府用親民的票價、惠民的演出鼓勵和吸引觀眾走近藝術。兩場演出均可攝影錄像,沒有商演的禁忌,真正做到了讓老百姓「零距離、無門檻」地參與藝術節。喜歡俄羅斯歌舞的大姐夫早就預訂了戲票,平時不愛湊熱鬧的二姐夫婦倆進劇場觀戲拍照過把癮。我當仁不讓,並邀上好友特地從閔行趕過來一起觀賞。
《勝利之舞》整場演出貫穿著俄羅斯民族魂、軍旅風和現代情。除了耳熟能詳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曲目和《俄羅斯的冬天》經典民族舞蹈把我們帶入異域風情外,還有《節日狂歡舞》等現代舞蹈,將俄羅斯蓬勃的時代氣息和青春的活力淋漓盡致展現得完美如畫;藝術家們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編排的中俄軍旅歌曲大聯唱《喀秋莎》《道路》等,讓觀眾真切領略慷慨駿健的俄羅斯紅色風情。無論深情款款的《我的中國心》,還是熱情似火的《好漢歌》,當高鼻子藍眼睛演員穿著中國紅布襖、扎著頭巾,扭著秧歌步高唱《大刀進行曲》時,點燃了全場觀眾的熱情,臺上臺下一起嗨個夠。享受這視聽盛宴,不僅是身心,更多是心靈的洗滌和賢文化的滋養。
當晚觀眾和演員們一樣表現出色,大家對藝術家們的表演報以熱烈的掌聲,演出結束還不願離場。此刻大禮堂不只是藝術殿堂,更是一片愛的海洋,歌之舞傳遞著和平,傳遞著友誼!
由電影芭蕾舞劇《白毛女》中大春的扮演者、現任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名譽院長、國家一級演員凌桂明擔任導賞嘉賓,讓觀眾們意外驚喜。今年76歲的凌桂明已從颯爽「大春」走向白髮「芭蕾教父」。他說,排演《白毛女》時,1963年隨團到奉賢塘外鄉體驗生活,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嘗嘗艱苦日子,才能演好革命戲。說到今天演喜兒和大春的是院裡兩位最年輕的一代,希望大家多點鼓勵和支持。老藝術家的娓娓道來,讓觀眾對他肅然起敬。
上海舞蹈學校、歌舞劇表演的《白毛女》《早春二月》《奔月》等經典片段,還有上海師範大學舞蹈系同學們帶來的舞蹈節目,雖然整場演出只有70多分鐘,但彰顯了滿滿的傳承與創新的理念……
記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南橋鎮南聲劇場買票看戲是生活中的一大樂事,但常常一票難求,想看戲的人常擠在劇院門口。有一次我怕票子被擠掉,就拿在手上舉過頭頂,結果票卻被搶了,我忍不住放聲大哭。讀中學時,我有幸參加學校在南聲劇場三天連演,並擔任報幕員、獨唱、快板和舞劇女主角。至今一些校友還不時提及這陳年舊事,讓我汗顏。
現在南聲劇場早已被拆,但再建的區政府會議中心等眾多文化和娛樂場所,更能滿足奉賢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鄭月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