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明朝初期,南京丹徒縣城郊村裡有位青年叫吳旺三,為人誠懇樸實,勤勞果敢。他於偶然中結識了鄰村一位蘇姓姑娘,姑娘漂亮聰穎,賢淑有德。一來二去中,兩人互生愛慕之情。到了婚嫁年齡時,吳旺三便請媒人到姑娘家去說親。不料於此同時,有個叫董七的青年也看上了蘇姓姑娘,並揚言非她不娶,董七是村中大戶人家的子弟,在當地很有勢頭。但是吳旺三並沒有退縮。到了訂親那天,董七果然也攜了一份比旺三厚十幾倍的聘禮來了,兩家撞到了一塊,互不相讓,形勢頓時變得緊張起來。
就在這時,姑娘站出來解圍說,兩家都很有情意,她哪家都不願得罪。現在她出一道題,誰完成得好,她就嫁給誰。姑娘的題目很簡單,她從兩家送來的豬腳上各一取下一斤瘦肉,要兩個人現場做出一道菜來,用來招待今天來她家裡的七八個客人。一斤瘦肉七八個人吃,就是切成丁,一個人也只能吃上一小塊呀,還怎麼能招待客人呢。
董七很聰明,他二話不說,將瘦肉切成丁,先煮了一鍋肉粥。這樣,旺三便不能再做這道菜了。但是旺三並不慌張,他將瘦肉剁得碎碎的,再和上家常澱粉,這樣一斤肉變成了兩斤,再用手揪成一小塊一小塊放在水中煮熟,加入一些調料,用小碗,居然能夠打上十來碗。這東西人們還是第一次吃到,吃到嘴裡嫩滑爽口,都邊吃邊讚不絕口,就連董七吃了也說不出話來,最後只好拿上聘禮悻悻離去。
事後人們問旺三這菜叫什麼名稱,旺三想了想說是叫肉圓,因為是它圓了他和姑娘的婚事。後來,旺三不幸早逝,蘇氏為避戰亂攜子遷居到西陽,是為西陽吳氏的先祖母。肉圓的做法也從蘇氏手中代代傳承下來,由於當地圓與丸的音相同,漸漸地人們便叫為肉丸,又稱肉片。
因此,福鼎市管陽鎮西陽村成了福鼎肉片正宗的發祥地,肉片的製作一般有兩種,精肉和番薯粉,有的師傅再做的過程,還會加上蛋清,這樣會使肉片吃起來更Q彈。再加上酸辣湯的完美融合,真是百吃不厭!要是問每個在外打拼的福鼎青年最想念的家鄉美食,十個有九個都會說:「當然是肉片啦。」「福鼎肉片」這四個字,不管在哪個地方,都已經代表著家鄉小吃的其中一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