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抗戰恥辱:日軍踏屍輕取長沙的真相

2021-01-18 網易軍事

留守長沙的8師176團團長屈化平知道長沙守不住,不守又責任攸關,竟隻身一走了之。副團長李春鵬率少數部隊出城南逃,路上被日軍俘虜,長沙失陷。

留守長沙的8師176團團長屈化平知道長沙守不住,不守又責任攸關,竟隻身一走了之。副團長李春鵬率少數部隊出城南逃,路上被日軍俘虜,長沙失陷。

日本戰史中對指揮這場大規模進攻作戰的11軍指揮部有一段記載,不知是否有助於縮短現實和想像的距離。

「湖南、湖北的天氣概況,正如軍氣象預報的那樣:『連續陰天,時有小雨。』這對11軍作戰的推進無甚妨礙。水稻剛插過秧,幼苗約15釐米,尚未紮根,在掠過水麵的微風裡軟弱無力地搖擺著。所有水田都已栽完,這可能是農民們感到時間緊迫而出於本能的表現。」

「第11軍戰鬥司令部以作戰室為中心,分散在山谷間的坡道上間隔50到100米的農民家裡。只利用無線電通訊進行上下聯繫和指揮,設備極其簡陋。參謀和各部的主管人員都去到所管部門進行現場指導,因而這裡十分寂靜,只有負責搜索和聯絡的單引擎飛機不太強烈的轟鳴聲打破初夏芳香的空氣……」

然而就是在這飄著初夏田野芳香氣息的寂靜山谷,一道道作戰命令化作電波直達一支支日軍部隊,再變成一次次雷電轟鳴、血火交織的戰鬥行動。

5月27日,日軍分三路向南突進。東路第3、13師團,於清晨由通城向南壓過來;新牆河正面第68、116師團為中路,於中午開始突破這條抗戰名河;西路40師團則於黃昏開始跨越長江、洞庭湖沼澤水網,直插汨水。

日軍以各路進攻時間的差異使攻擊線形成了一個明顯的斜面,將當面的中國軍隊向西壓。而日本海軍第2艦隊的大批輕型艦船裝載著兩個步兵聯隊於27日午夜出嶽陽駛往營田,準備在這裡登陸後切斷一線中國守軍退路。進攻開始後,日軍並沒有像以往那樣猛烈突擊,而是穩紮穩打,不快不慢地向南推,一副成竹在胸、勝券在握的姿態。

但就在看似並不匆忙的28、29日兩天,防守新牆河一線的楊漢域20軍被正面突破新牆河的日軍和由通城方向殺過來的日軍包圍起來。30日晨,橫山勇命令:圍殲20軍!

30日,那些不緊不忙的日軍突然閃電般猛烈攻擊被圍困在關王橋至平江之間的20軍部隊。軍長楊漢域率軍部跟隨在該軍兩個主力師之一的新20師之內,他指揮133、新20兩師互相配合,從日軍包圍圈中衝開一個缺口,苦戰至下午4時,軍部和新20師向南突圍出去,而133師卻在平江一帶山地被日軍分割包圍,陷入絕境。

20軍司令部、27集團軍司令部、九戰區通信站,幾部電臺頻頻呼叫著133師代號,茫茫天宇中,沒有一絲回答……

6月2日清晨,細雨霏霏。趙子立一臉倦意地走出設置於嶽麓山頂的九戰區作戰指揮部作戰室。他面朝霧氣蒼茫的長沙市區方向站立,深深地呼吸幾口山間溼潤清涼的空氣,卻仍然感覺不到一絲輕鬆。

戰區指揮部於28日組成,薛嶽帶領第三次長沙會戰時指揮部的大部分參謀人員,又來到那次設置指揮部的地方。但僅過了兩天,人們就都感覺出這一次與上一次大不相同。僅從日軍投入兵力看,仗就不好打。30日,20軍遭日軍圍殲,第一道防線被突破,日軍不慌不忙地一邊前進一邊讓民夫修公路。汽車拖著重型火炮隨部隊前進,協助步兵進攻汨羅江第二道防線。由於重型火炮的投入,汨羅一線防守也迅速瓦解,加之日軍在營田登陸成功,第二線部隊只能向後退而無法像上次長沙會戰那樣向兩邊靠,以免遭包圍。

趙子立感到,九戰區那個建立在對上一次勝利回味基礎上的作戰方案從開始就是一張廢紙,在這時就更談不上力挽狂瀾於既倒了。6月1日下午,趙子立一肚子話要找薛嶽說,仗總不能這樣不明不白地打下去,總得拿出一個什麼辦法來嘛

敲開薛嶽的房門,卻見長官在收拾文件和個人物品。不待趙子立開口,薛嶽說:「噢,我先去後方,你在這裡照料一下。」

晚飯之後,竟乘車下山,到耒陽九戰區長官部的後撤地點去了。

倒不是趙子立沒有指揮能力和怕承擔責任,戰局糊裡糊塗發展到如此被動的地步,總該有個交待、有個安排吧?

趙子立在作戰室緊張工作,一夜未眠,從目前敵我雙方形勢中,他看到了十分不祥的徵兆。在沉重的心情中,他小心操持,注視著戰局進一步的發展。

6月3日,蔣介石終於從日軍在戰略全局的動向中悟出了這次湘北作戰的意義,軍委會要員們無不為之震驚。蔣從重慶發電報給薛嶽,命令張德能第4軍死守長沙,王澤浚44軍死守瀏陽,魯道源58軍死守醴陵,方先覺第10軍死守衡陽,同時組織現有兵力與日軍決戰。蔣介石在電報中說:

此次作戰為國家存亡之關鍵,亦即我革命軍人成功立業之良機,務望同心同德,上下一致,爭取最後勝利。凡命令規定固守之陣地,不得擅自棄退,違者勿論何人,一律照連坐法處治,並由該長官全權處理,徹底執行!

6月9日清晨,經過幾天緊張調動的58、72、20三個軍對進至瀏陽一帶的東路日軍第3和13師團進行包圍攻擊。仗打到黃昏,戰局轉變成日軍突破58軍陣地解除包圍,13師團擋住幾路對手,第3師團反將58軍主力183師包圍。183師浴血苦戰突圍,師長餘建勳中彈負傷,全師突出重圍時傷亡慘重。

13日,東路日軍直撲瀏陽縣城,王澤浚率44軍拼死防守。中午,日機將城區炸起大火,日軍乘亂突入,兩軍激烈巷戰至晚,日軍得手。王澤浚無力回天,率傷亡慘重的殘部突出重圍,瀏陽失守。

三路日軍中,東路和中路雖經激戰但進展順利,只有西路40師團在進至益陽和寧鄉時受到王耀武24集團軍所轄73、74、79、100軍部隊的奮勇抗擊,使日軍無法再向前推進。直到其他方向盡為日軍攻佔,這幾支部隊才奉命撤退。

當長沙以北廣闊戰場中日兩軍浴血苦戰時,長沙城內卻在進行著另一場「戰爭」。

長沙保衛戰迫近,身為戰區參謀長的趙子立的作戰部署卻受到第4軍軍長張德能的抵制。張德能是現任第四戰區長官的民國著名將領張發奎的侄子,平時驕橫,沒有幾人在他眼中,薛嶽離開長沙後他自作主張,沿用上次會戰第10軍的守城部署甚至於那時留下來的工事。趙子立大動肝火卻又無可奈何,他在後來回憶說:

我認為按當時情況,在東西兩線作戰對我不利,與第三次長沙會戰不同,長沙只應作為一個持久防禦線來遲滯消耗日軍,以利於爾後的衡陽決戰,不應死守,但受命守長沙的第4軍以兩個師守長沙,一個師守嶽麓山。我不同意,認為應以一個師守長沙,兩個師守嶽麓山。嶽麓山失守,長沙難保,守住了嶽麓山,就是守住了長沙。

我命令第4軍調整部署,張德能打電話給我說:「長官走時,未讓我歸你指揮。長官讓我把兩個師放在長沙,一個師放在嶽麓山,我不敢變更。」

我當時就打電話給在耒陽的薛嶽,問:「我留在這裡,是否指揮第4軍?」

薛答:「你不指揮。」

這一下子,我氣得打哆嗦。我認為看房子可以派副官,聯絡可以派參謀,把我放在長沙,究竟目的何在?幸虧趙子立預見到必將出現的嚴重後果,及時通過王耀武和上官雲相將自己無法指揮長沙守城的情況轉告蔣介石,否則後來就沒有了那位德高望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政協常委和黃埔同學會理事。

6月15日,日軍的重炮隨部隊進至長沙附近,炮兵們開始向長沙城防守軍工事試炮射擊。震天動地的大口徑火炮炮彈的爆炸聲揭開了長沙作戰的序幕。

此時長沙市民大都疏散,城內布置著第4軍兩個師、嶽麓山上有一個步兵師和一個有數十門先進大口徑火炮的軍委會直屬第3炮兵旅。第4軍部署的守城作戰是以上次會戰為藍本,但日軍這次卻別出心裁。

在大本營特選高參島貫武治的方案中,避開歷次由北向南的辦法,採取大迂迴戰術,先打嶽麓山,達到對長沙的四面包圍。

6月16日拂曉,早已渡過湘江繞到嶽麓山西側的日軍34師團率先向山頂發起攻擊。防守在這裡的陳侃90師官兵頑強抵抗。林叢茂盛、風景秀麗的嶽麓山被籠罩在濃濃的硝煙中,不時有炮彈將百年老樹削成兩段或連根拋出。

中午,數十架日軍飛機臨空,朝嶽麓山守軍陣地投擲大量炸彈和燃燒彈。一時間漫山濃煙滾滾、烈焰熊熊。曾在上次會戰中大顯威風的炮兵這次卻不能將炮口調向山下日軍,炮兵旅長王若卿望炮興嘆,只得命令部下用步槍和手榴彈迎敵。

下午2時,日軍組織了一次步炮協同的強攻。眼看接近了嶽麓山主峰雲麓宮陣地,陳侃親率官兵拼死將日軍壓了下去。90師半日中已有很大傷亡,守軍官兵的鮮血不斷潑灑在這座名山之巔。陳侃打電話向軍長張德能告急,他還不知道,上午9時後日軍向長沙城防猛烈攻擊,重型火炮將守軍工事變成一座座活棺材。中午1時,城防已被日軍突破,城中的59師和102師已陷入被動苦戰之中。

一切都在橫山勇意料之中。

此時,他站在長沙郊區的一座小山上,用望遠鏡向城中瞭望。小山之下,又有幾門大炮被推到最佳發射位置,士兵們喊著日本民間的勞動號子,推著、拉著、扛著大炮笨重的身軀,緩慢地向前移動。望遠鏡中,日軍士兵在硝煙中飛快地奔跑,不時有人栽倒,但戰鬥沒有片刻停止,戰線不斷向前推進。橫山勇對興奮地趕來報告戰鬥進程的參謀們報以不動聲色的輕微點頭,仿佛對已經取得的成績並不十分滿意,仿佛這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

上次長沙之戰,阿南惟幾倉促進攻,重火器無法攜帶,大批日軍死於守軍陣前。這次進攻邊走邊修道路,帶著重炮,攻無不克,看似慢,實則快得多。

城中與山上的戰鬥幾乎同時在深夜11時至凌晨5時之間短暫地停歇了片刻,便又激烈地展開。

17日中午,陳侃再次急電求援,而城中戰鬥也已進入白熱階段。中國士兵並不問當官的人品如何,他們只按照自己對戰爭的理解,按道義、按軍令、按軍法履行自己的職責,無怨無悔地去打仗、去犧牲。日軍在這一天以更加猛烈的炮火像收割莊稼一般地一層層掃除著守軍的堅固工事。然後是步兵踏著中國士兵的屍體向前推進,下午3時,戰線已推至城中心的妙高峰、天心閣一帶。

下午3點多,張德能召集59師、102師的師長和參謀長在軍指揮部中央銀行地下室開會。看來當時不論在哪,中央銀行總是當地最結實的房子。

張德能後悔沒有聽趙子立以主要兵力守嶽麓山,以次要兵力守長沙城區、待逐步抵抗後退守嶽麓山的作戰部署。但戰爭不賣後悔藥。張德能將面臨的矛盾擺出來請師長們考慮:不增援嶽麓山就等於將那裡放棄,如嶽麓山失守則長沙城四面被圍,到頭來連退路也沒有了;而派兵過江增援嶽麓山,則又等於放棄了城區,實屬進退兩難。

59師師長林察賢主張守城待援,102師師長陳偉光不表態。幾發炮彈落在附近,地下室抖了幾抖,提醒現在不是開會的時候,張德能一拍桌子,拿定了主意。

他對師長們說:「不守山則山亡城亡,棄城守山城亡則山或可存。」見大家不語,他命令58師留下一團守城,牽制日軍主力,另以一團即刻啟程過江先行增援90師,其餘部隊逐步乘船過江。剛要散會,薛嶽電報到。

長沙確保與否,是國家民族存亡關鍵所系,望該軍曉諭各級將士,奮勇殺敵,雖戰至最後一兵一卒,亦要確保長沙!

張德能將電報向桌上一拍,招呼師長們重新研究。林察賢與陳偉光誰不知關係重大!此時都沉默不語。

良久,張德能站起身來,神情嚴肅地說:「責任有多大就多大,全由我一人來負,按剛才部署的,立即轉移兵力,散會。」

兩位師長帶領參謀長鑽出中央銀行的地下室,冒著紛飛的炮火趕回各自的指揮部部署渡江。張德能也讓軍參謀長羅濤漢組織司令部撤離銀行大樓。大家在匆忙中都沒有想起,還有一件與決定轉移兵力同等要緊的事,即怎樣轉移兵力。

誰在前,誰在後,兵員、糧彈、輜重、馬匹、船隻分配、渡河時間地點,誰來計劃,誰來組織實施等等一系列事情,竟無一人想起,一切順其自然。

混亂果然嚴重地發生了。日本戰史載:「當重慶敗逃軍欲渡湘江時,死亡甚眾,僅目睹溺死者便達千人以上。」

更加嚴重的是,渡過湘江的部隊並沒有上嶽麓山增援90師,而是在毫無組織的狀態下自行逃散。

留守長沙的8師176團團長屈化平知道長沙守不住,不守又責任攸關,竟隻身一走了之。副團長李春鵬率少數部隊出城南逃,路上被日軍俘虜,長沙失陷。

6月18日清晨,日軍第34師團216聯隊的官兵們氣喘噓噓地衝上嶽麓山頂峰。晨霧中不見守軍衝過去廝殺,幾名日軍軍官看看地圖,帶領一個中隊尋著景色優美的林中小路遊山逛景般來到位於雲麓宮南側的九戰區指揮部和第3炮兵旅指揮部共同使用的地下工事。

工事內,燈尚亮、水尚溫、菸頭尚未熄滅。

戰區中將參謀長趙子立、第3炮兵旅少將旅長王若卿剛剛離去。

不曾離去的只有第3炮兵旅數十門完好無損的重型火炮和堆積如山的炮彈。這些東西不久便派上了用場。11軍在長沙之戰中使用炮兵獲重大戰果,很快敲開長沙大門,戰後清點戰利品,繳獲大炮之多就連他們自己也嚇了一跳。

計有:重炮10門、野山炮51門、機關炮29門、迫擊炮69門,及輕重機槍、步槍、擲彈筒、各種槍炮彈、俘虜等等,不計其數。

重慶軍委會對長沙竟然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和如此混亂的作戰組織中失守立即作出反應。蔣介石下令追查責任。

趙子立回憶說:

我回到彬縣,薛嶽對我說:「委員長讓張德能去重慶報告作戰經過,你同他一起去吧,幫助他作好這個報告。」

我到桂林會同張德能到重慶,軍法執行總監部當即把張逮捕下獄。並對我說:「薛長官有信來,告你協助張德能守長沙不力,你也得找保在外候審。」

軍委會派軍令部長徐永昌為審判長審理此案,籤判張德能徒刑五年。

蔣介石批示:「張德能判處死判。至趙子立既未負指揮責任,應勿庸議……」

7月22日,薛嶽致電蔣介石,以「作戰不力、指揮無方、遺棄部隊、個人逃生」為由,法辦90師師長陳侃。以「在長沙渡河至嶽麓山時,均未掌握部隊,致不能戰鬥」為由,給59師師長林察賢、102師師長陳偉光各記大過兩次。蔣介石批示:「此三師長皆應革職交軍法審判,以重軍紀為要。」

九戰區軍法部門也槍斃了一批作戰不力和瀆職的軍官。計有59師177團團長楊繼震、第4軍副官處處長潘孔昭、軍務處處長劉瑞卿、副官處股長陳繼虞、長沙船舶管理所長夏德達。

第4軍原是一支蔣介石旁系張發奎粵軍部隊,抗戰開始後逐漸成為蔣介石中央軍的一支勁旅,多次參加正面戰場重要戰役。劃入九戰區序列後,薛嶽在其中安插了大量親信,並任用自己老同事張發奎的侄子為軍長。長沙戰前,薛嶽有心讓第4軍也像上次第10軍那樣打出榮譽,不料事與願違。全軍戰前近3萬人齊裝滿員,撤退長沙西南120公裡的永豐時,只剩2,000人,從此聲名掃地,以後也再無建樹。

6月20日,11軍司令官橫山勇在長沙召開各師團長會議。他沒有總結作戰,也沒有表揚有功部隊,只是陰沉著臉宣布了一件發生在萬裡之外的事情。

正當各師團在激戰之中的6月16日,美國第20航空隊,由美國陸軍航空司令阿諾爾德將軍直接指揮,以20架B-29、B-24型轟炸機,在十分惡劣的氣候條件下,從中國西南地區機場起飛,轟炸了日本北九州及八幡煉鋼廠。這是B-29飛機在裝備空軍後第一次以大機群對日本本土重要戰略目標實施空襲。

因氣候惡劣,本土空軍無法起飛,美機揚長而去。

此次轟炸造成重大損失,尤其是八幡煉鋼廠的煉焦爐受到破壞,對於日本鋼鐵工業造成的損失將大大超過轟炸造成的直接損失。

橫山勇對將領們說:「日本的軍事科技在短時期內還無法找到在空中摧毀B-29的辦法,惟一的辦法是摧毀它起飛的機場,使其無法立足、無法起飛、無法降落。而這正是我們現在的任務,散會。」

據史料記載:由於這次對日本本土的轟炸,中國軍民遭強烈報復,上萬名中國戰俘被日軍殘酷虐待致死,上百個村莊遭血腥洗劫,被殺戮的中國平民不計其數。

這些罪行是否與11軍有直接關係筆者尚未考證,但11軍所轄各部在攻陷長沙之後立即揮師南下。太陽旗直指下一個目標:衡陽。

文章摘自《長沙會戰內幕解密》,作者馬正健,軍事科學出版社

相關焦點

  • 抗戰中我軍抓個日俘為何這麼難?日軍:寧願自殺,也不能淪為俘虜
    如果大家對抗戰史有所了解,就會發現抗戰中我國軍民很少能抓到日俘。日軍很難俘虜,這是大家的共識。日俘有多難抓?舉幾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平型關大捷是八路軍抗戰之初的首次大捷,八路軍消滅了1000多名日軍,結果一個俘虜也沒抓到。
  • 國軍抗戰三部曲:《我的團長我的團》,《一把青》,《戰長沙》
    不過我今天要推薦的卻是國軍的抗戰劇,我把它們叫作「國軍抗戰三部曲」, 或者「反戰三部曲」:《我的團長我的團》、《一把青》、《戰長沙》。雖然都披著抗戰劇的外衣,卻是不折不扣的反戰劇。這三部劇的結局無一不是悲劇收尾,通過描寫人物命運的悲慘來體現戰爭的殘酷和無情。
  • 上海一二八抗戰真相:國軍血戰日寇,紅軍發起贛州戰役
    1932年2月20日晨,植田指揮日軍沿閘北與吳淞之間的江灣—廟行一線發起第三次總攻,第19路軍及第5軍奮起抗擊,與日軍血戰三晝夜,並從兩翼迂迴敵軍側後,對進攻之敵漸成包圍態勢,迫敵逃竄。25日,國軍再戰再捷,粉碎日軍對廟行的又一次重點進攻。同期,國軍敢死隊潛水炸傷敵第3艦隊旗艦「出雲號」;日軍第三次總攻計劃徹底破產。
  • 中華民族的恥辱,那些在抗戰中被槍決的國軍高級將領
    據統計,在抗日戰爭期間,共有27名國軍將軍因觸犯軍法遭到處決。 其中上將職1人、中將職14人、少將職12人。 韓復榘曾經是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抗戰時期任第5戰區副司令長官、山東省政府主席、第3集團軍總司令,二級上將。 韓復榘是被蔣介石以"不聽命令,擅自撤退"為由,在武昌被槍決的。 要說韓復榘在抗戰剛開始的時候,還是很賣力和日軍作戰的,不能因為後來的事情就否定前面的功績。
  • 近些年讓人欣慰的影視劇創作——正面戰場國軍抗戰劇的不斷湧現
    早些年大陸表現抗戰時期的影視劇,大多以敵後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抗戰經歷為題材,而正面戰場國軍抗戰為題材的影視劇不多。臺灣方面更沒有一部影視劇中有共軍抗戰的情節表現。近些年來,大陸越來越尊重歷史,並還原歷史,以正面戰場抗擊日寇的影視劇不斷湧現,這讓人非常欣慰。
  • 「日軍輕取許昌」違背史實
    他對記者說,抗日戰爭中,他與日軍戰車(坦克/裝甲車)兩度交手,一勝一敗,非常具有戲劇性。  許昌城首遇日軍戰車  孤師堅守20小時五將領殉國  老人至今仍對高中歷史課本上的一句話耿耿於懷——「日軍輕取許昌」。張訪朋提高聲調說,這是違背史實的,這汙辱了抗日先烈。張訪朋說:「死去的戰友已經不會說話了,我要把歷史的真相講出來,每講一次,我心裡就寬慰一些。」
  • 每天早上日軍升起氣球,飛機偵查,國軍知道,日軍又要開始炮擊了
    1937年10月中旬,國軍統帥部認為,淞滬會戰已經初步達到了消耗敵人、向全世界展示中國抗戰決心的目的,為了持久抗戰、保存有生力量,應該先脫離蘊藻浜一線與日軍的接觸線,逐步退過蘇州河,依託蘇州河與日軍對峙,吸引日軍前進,為下一步繼續向江陰一線的國防工事撤退做準備。
  • 長沙會戰紀念碑:記述抗戰相持階段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長沙作為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重要的戰略要點日益凸顯,這裡不僅是國民政府糧草、兵員的重要供給基地,也是扼守我國西南地區戰略大後方的門戶,一旦長沙失守,不僅湘西岌岌可危,重慶也將暴露在日軍的鐵騎之下。1939年9月,日軍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集結10萬餘兵力,由贛北、鄂南、湘北分兵進犯長沙,企圖在短期內將主要駐守湖南、鄂南、贛省的中國第九戰區主力殲滅。
  • 抗戰時國軍打雜多打仗少?
    騰訊文化 馮翊 王宏 發自北京都說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戰力差、比不上日軍,但你如何證明?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系教授張瑞德近期在大陸出版的《山河動——抗戰》,就做了這項具體而微的研究。在張瑞德看來,國民黨軍隊的戰鬥力差與體制密不可分。
  • 四次長沙會戰,打得日軍頻繁更換了哪五名主將,他們最終下場如何
    第十一軍成立之初的主要任務就是為了佔領武漢,穩固華中地區,後來隨著武漢陷落,日軍大本營發現,由於戰線拉得太長,部隊已經沒有能力再發動大規模進攻,於是日軍高層便給駐防在武漢的第十一軍發出命令,要求他們「對集中之敵應及時予以反擊,挫敗其抗戰意圖,壓制洞庭湖、長沙附近地區的敵軍主力,但也要注意避免擴大戰局」。
  • 老照片:抗戰時遭日軍轟炸後的長沙 抱著孩子的母親悲痛欲絕
    長沙,作為抗戰時中日雙方進入相持階段的重要戰場,日軍對這裡進行了長期大規模的無差別轟炸。
  • 血戰到底丨五年四戰 「紙糊的長沙」成了抗戰熔爐
    (資料圖)1938年11月13日凌晨,當長沙城燒起來時,日寇的兵鋒離長沙還有120公裡。一份戰報中誤將日軍進犯嶽陽「新牆河」漏一字寫成了長沙城北的「新河」,慌亂中國民政府的軍政要員在長沙舉火焚城,以「避免資敵」。一字焚城的背後,是部分國人對抗戰時局的焦慮甚至絕望。
  • 平型關,雁門關戰役真相:國軍真脊梁
    電影《太行山上》平型關大捷指揮者林彪   長期以來,國內主旋律影視劇嚴重誇大了平型關大捷,雁門關伏擊戰;更將平型關大捷吹成打響「抗戰後第一次大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日軍戰史承認傷亡四五百人),而且日軍戰史記載較少,評價也不高;早前的羅店大捷(8月29日,第74軍第51師創造),比平型關大捷更具影響力。本文將儘可能還原這段歷史真相。
  • 1944年長沙淪陷後,蔣介石為何處決1位國軍高級將領?真相很氣憤
    而在無數次的和日軍對陣中,長沙保衛戰堪稱是非常一次非常慘烈的攻防戰,這場戰鬥也是國軍和日軍在正面戰場上交鋒的一次戰鬥,而且還取得了非常重大的勝利,也讓不可一世的日本鬼子嘗到了中國軍隊的厲害。1944年的時候,當時日本鬼子發動了長衡會戰,為此長衡會戰這邊的軍隊自然是對日軍進行了非常頑強的抵抗和阻擊,這次的戰鬥,日軍也是花了非常大的血本,共計投入兵力36萬,而中國軍隊這裡有30萬人不到,但是令人氣憤的是這次的戰役,國軍卻被日本打敗了,而且導致了長沙的淪陷,為此當時蔣介石非常的惱火,就下令處決了國軍的一個高級將領。
  • 川軍抗戰最強將領,轉戰八省重創日軍,可他本人卻因妻妾成群而出名
    在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以後,中國進入全面抗戰時期,楊森以滿腔的愛國熱忱,率軍徒步出川抗戰,強行軍24天趕到湖南長沙,隨後乘火車赴上海參加淞滬抗戰,並且劃歸薛嶽第十九兵團麾下。20軍將士未及休整,便進入上海北郊大場鎮等待與日軍作戰。
  • 格律詩詞‖第803期‖劉琳《抗戰史詩》
    筱冢:筱冢義男,日軍第十師團長官。武漢會戰: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大小戰鬥數百次,國軍傷亡40餘萬,斃傷日軍25.7餘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雖然佔領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 二次長沙會戰能守住:除了天狗食日驚嚇日軍,也靠大阪師團神助攻
    一方面也為了確保日軍發動東南亞戰役時,消滅的國軍的主力,解除正面戰場國軍的威脅。另一方面在解除正面威脅的同時,可以讓日軍主力從關內戰場抽身進入東南亞。日軍決定發動第二次長沙會戰。這一次11軍主力傾巢出動,不僅保留了原來第3、6和40師團,並在其基礎上補充了同屬甲等師團的第4師團和在南昌戰役中表現搶眼的33師團。
  • 《八佰》的背後,推薦五部正面戰場國軍抗戰的影片
    它以正面講述了以李宗仁為首的國民黨第五戰區的抗戰總動員,浴血奮戰,以死抵抗侵華日軍的形象,為後世抗戰題材的影片樹立了一個高杆。至今,沒有能夠超越者。《鐵血崑崙關》如果《血戰臺兒莊》沒有看夠的話,可以繼續看下《鐵血崑崙關》,這部片是前者的姊妹篇。兩者的導演都是楊光遠。
  • 抗日戰爭大場保衛戰,前線國軍大敗而歸,日軍為何卻心有餘悸?
    1937年10月23日,抗日戰爭時期最為慘烈的淞滬會戰已經接近尾聲,國軍前線總指揮陳誠下令將防線退至大場地區,而這也是國軍在上海市區最後一道防線。在國軍退守大場之前,日軍在淞滬戰場上的傷亡人數已經接近六萬,日軍指揮官松井石根面對後撤的國軍甚至已經無力下達追擊命令。
  • 抗日戰爭龍陵戰役,前線國軍大獲全勝,蔣介石為何卻怒斥為恥辱?
    1944年6月,宋希濂奉命率領國軍第十一集團軍主力部隊繞過日軍松山陣地,對龍陵地區發起突襲,而龍陵戰役也是國軍反攻滇西的三大戰場之一。在反攻滇西之戰中,龍陵戰役可謂重中之重,其餘的兩大戰場實際上都是為龍陵戰場所服務,只要能夠攻佔龍陵那麼日軍在滇西將再無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