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商場都擁有十分人性化的服務體驗,以東京為例,東京的百貨商店位置集中,因此安排一天專門用於「購物血拼」是最合適的方案。大部分商場從上午10點或11點開始營業,閉店時間為晚上8至10點。達人們會選擇在開門時間進店,上午購物的積分可以在商場頂層「大食代」換取免費午餐,節省一筆不小開支。
東京每年有兩大打折季,分別在6月和12月(由於日本人每年發兩次雙薪,因此日本每年會有兩次打折季),每次持續3至4周。對早有目標的購物狂來說,往往打折季剛剛開始便會迫不及待動手囤貨;對節儉至上的精明客,那就要等到Finale Sale(最後清倉)才會出手。
和國內商場一樣,東京百貨店也提供消費換取積分的優惠。不過國內大部分商場要求積分達到一定額度方能換購商品,東京商場的積分則可以直接衝抵現金消費,還可以即刻換購飲料和餐食。
此外,代客泊車取車、提行李、推嬰兒車、為輪椅顧客啟用專門電梯等免費服務都是日本百貨店必不可少的配套項目,現在東京的大商場還配備了中文總臺服務員,專門為中國遊客提供幫助。
當然了,說來說去,日本百貨店最靠譜的一點還是品牌眾多,絕無次品、假貨。日本商家對商品質量把關很嚴,如果你在大商場買到殘次品,不但會得到大額補償,經理還得親自上門道歉。在日本百貨店買東西最大的優勢還是放心。
↑木更津三井奧特萊斯佔地25萬平方米,擁有248家商鋪5000多輛停車位,維持整個環境的保潔員只有7、8個人。
↑7、8名保潔人員負責購物城的全部清掃工作。分類垃圾桶用潔白的抹布擦得一塵不染。這樣清潔的環境也讓人更樂意一起保持和維護。
↑為帶孩子和身體狀況不佳的顧客準備的嬰兒車和輪椅設置於大門的入口附近,下車即可利用,最大限地減輕特殊顧客的體力負擔。旁邊放著消毒紙巾,用於擦拭嬰兒車。
↑ 為方便攜帶旅行箱的外國遊客前來購物,免費儲物櫃特意設計成可以裝進旅行箱的大尺寸。
↑店家為早來排隊的顧客準備了椅子,不必站立等候開門。
↑進門處是自動傘套機。防止雨天傘上滴水路滑。
↑休息區內專門劈出兒童區。這些小椅子是專門為小顧客準備的。
↑兒童區內所有設備尺寸都小一號。桌椅,洗手池都是兒童尺寸。
↑這是為媽媽照顧嬰幼兒而設的嬰兒室。內有哺乳室、換尿不溼臺等。
↑嬰兒室內的自動售貨機,比照幼兒身體設計,就連飲料盒都比一般的小,適合孩子的小手拿握。
↑嬰兒室允許男性進入給孩子衝奶粉,換尿不溼。而哺乳區內是一個個獨立的哺乳室,男性止步。牆上有應急按鍵。
↑木更津三井奧特萊斯購物城是一座海濱小鎮,很多日本人會帶狗前來,這是專門開闢的狗與主人的共同休息區——栓狗樁也很有創意
↑購物城內有些店允許攜狗進入,為了保持店內清潔,這是專門洗狗爪的池子。
大阪新開業EXPOCITY,日本最高的摩天輪、擁有日本最大imax屏幕的4d電影院,日本首個體驗型英語教育設施English Village以及小羊肖恩主題娛樂天地等。
還植入了最新科技和最新理念,將「娛樂」、「教育」、「購物」完美融合,讓場子成為大阪北新娛樂的核心,全面融入居民生活。
Grand Front則整合了無數社會功能新業態,高科技實驗室、大學研究所、品牌博物館、創客空間、汽車主題館、科技體驗館、展廊空間、沙龍空間等。
Grand Front融入各種社會功能,吸引更廣區域的消費客群,增加消費粘性,如今已成為了大阪一大熱門旅遊地。
日本實體業給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專注。一家壽司店可以經營150年,甚至250年,這在日本很常見。
日本的職人以傳承和精益求精為傲,在他們心目中沒有做大生意和小生意的區分,他們能在持續不斷的專注中獲得滿足感,所以心平氣和。開店,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好到讓自己滿意。
匠心是日本實體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格林木購物中心是一個最貼切的案例。格林木購物中心遠在東京神奈川縣武藏小杉地區,開業13天,客流量突破100萬,而這個購物中心僅有3.7萬平方米,卻擁有日本最大的屋頂花園。
作為擁有7-11、伊藤洋華堂等公司的董事長鈴木先生,反覆強調「最重要的是把格林木購物中心建成大家樂意來玩的地方,在玩的過程中順便買一些東西回家」。
作為中國民眾使用電商購物,大多會首要關注注重電商的價格,一般電商的價格要比線下要便宜些。
在日本,曾有個機構做過相應的調查,享受逛的樂趣,是日本消費者的首要理由,而第二位的理由才是「比實體店便宜」。
日本很早就對其境內從事電子商務的企業實施徵稅政策。而目前中國對於電商企業是否徵稅仍舊是探討過程中。
由於中國目前並未對網上開店企業徵稅,因此,在中國網上開店門檻低,從而也使得網上有價格優勢。而日本的電商企業的價格優勢也並不是很明顯。
近日,日本生活雜貨品牌「無印良品」全球旗艦店在上海正式營業。開業當天,等待進店的排隊長龍刷爆了朋友圈,有網友吐槽稱,「這場面堪比2010上海世博會在最熱門的沙特館排隊。」
在全球電子商務持續升溫的當下,日本的實體店不僅沒有降溫,還愈發顯示出其價值感和生命力。「活得好」的背後,是什麼在支撐?
日本實體業最靠譜的一點還是品牌眾多,絕無次品、假貨。日本商家對商品質量把關很嚴,如果你在大商場買到殘次品,不但會得到大額補償,經理還得親自上門道歉。在日本百貨店買東西最大的優勢還是放心。
譬如熱門日本的南前豆腐,在幾十年豆腐店手工傳承的基礎上,打造了特有的視覺體系,推出了男前豆腐、做成像槳一樣的「吹風的豆腐店吵架至上湯豆腐小子、男-TOMOTSU、綠大豆制豆腐等、豆乳的搖滾樂、厚炸豆腐隊長、豆腐丸隊長。
南前豆腐揚名日本後,售價比最早高出四倍。更是推出了更多漫畫主題的手工豆腐,各種跨界衍生品,儼然成就日本手工豆腐帝國的節奏。
日本設計界一直追求精密的內容定位,一開始就要尊重商業定位再出具體設計。就像我們做博物館、科技館一樣,先做展示設計,再做建築設計。日本人招商不是做房東的心態,而是共同經營。
東京的六本木商業區花了十五年才開業,而中國的有些著名商場從設計到開業就花了半年時間,開業前一天還有2000多人通宵趕工。
日本松屋百貨是原研哉設計的,其張強調事物的原始狀態,堅持商業地產體驗話的場景化設計。一反商業設計中以品牌為主的場所設計,強調百貨與品牌一起傳達高品質的生活氣息。消費者當然愛。
近年來,日本的很多實體店合作都推出了電子商務平臺和實體店同步銷售的服務。消費者從電子商務平臺上購買的商品可在該百貨店的實體店取貨,實體店內斷貨的商品也可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選購。
可見,日本百貨商場面對新形勢下的顧客消費需求,不是拒絕新的購物模式,而是與時俱進,積極打造網購平臺和開展電子商務業務,以應對衝擊。
以大阪為例,大阪的商業形態有商業街、車站商業生態圖、便利店布局。通常商業街集中在市中心繁華地帶,同時各商業街通過各車站生態圈相關聯,在各車站之間的地帶以便利店、shopmall、supermart布局,從而構建地上地下,從區域以點帶面的網狀商業生態圖,經常一個商圈的場子會聯合推出營銷活動。
每家實體店店面擺放的商品琳琅滿目,同時日本的商品包裝一般都偏小,一個貨架從上到下可以隔七八層,所以即是是一般的實體店也能置放絕對數量較大的商品品種,以供顧客挑選。而且線下實體店每家都有不同的特色,作為顧客可供選擇的餘地較多。
買好東西之後,如果不想拎著大包小裹回家,可以委託商場打包送貨上門。這一服務並不局限於家電等大件商品,任何服飾、鞋子、皮包、日用品等等都可以直接送到客人家中或酒店房間。
日本的包裹服務商可以藉助便利店實現包裹的郵寄,在線零售商也可以利用便利店實現就近配送。正是因為日本的電商配送體系是建立在實體便利店的基礎之上,這意味著日本電商體系與實體店之間是共存共榮的關係,而不是絕對的你死我活的競爭關係。
來源:商智庫( ID:shangretail)
2016成都上半年計劃開業的有34家購物中心,實際開出的則只有兩個,分別是成都宜家成華商場、成都蜀都萬達廣場。
目前成都的商業地產去化周期已達到驚人的167.78個月,將近14年的時間才能消化完,而每個月的新增供應該在持續增加。成都在建商業綜合體共計132個,而現在,這個數字還在增加。
據悉,受移動網際網路的衝擊,成都已有10000家實體店倒閉,如今130多家在建商業綜合體未來開業就面臨著死亡!
近幾年來,中國商業地產一直處於極度亢奮中,但隨著經濟的日漸下滑和地產轉型加劇,尤其在電商的快速發展下,傳統零售商鋪受到的衝擊相對較大,商鋪租金回報出現回落,商業地產之困趨勢明顯。
來看成都,一直是商業地產的重災區。購物中心總體量超700萬方,在建面積超過250萬方,已經成為全國商業地產在建規模最大的城市,看似光環,其實然並卵,真相終究會被挖出...
天天都在逛太古裡、IFS,隨時隨地去都跟過年一樣人擠人。但一旁還有個購物中心,叫晶融匯,可憐的還是商業地產基金巨頭鐵獅門的內地首秀。
看似高大上,其實人流慘澹,因周邊大鱷太多被無視。
二樓和負一樓簡直不能用「秋」形容,幾乎全閒置,顯得格外蕭條。
曾經是華人置業打造的THE ONE,去年甩給了恆大,曾經熱門過,如今則是,呵呵。
商場裡面基本處於半空置狀態,晚上七八點去逛幾乎沒人。
現今的富力天匯中心其來歷可謂坎坷,從1993年開始,以巨大商場熊貓城形象就進入成都人視野,爛尾後經過股權變更、富力接手,更名為「成都富力廣場,還引入C&A、H&M、冠軍溜冰場,華麗轉身後熱過一陣,如今經營早已回歸慘澹。
成都富力廣場存在的問題主要在於「出生的先天不足」,主要從幾個方面說起,比如硬體設施、布局設計、鋪位設計、餐飲比例、地理位置等方面都存在嚴重缺陷。
「逛富力廣場,猶如進入到一個迷宮」。完全不像一個已經營業了幾年的大型購物中心。周邊居民表示主要還是因為品牌少,加之很多店鋪都還沒開,「感覺沒什麼可逛的」。
成都第一城與IFS國際金融中心僅一街之隔,距離春熙路也僅百米,左鄰太古裡,右靠王府井,地理位置來說地處春熙路商圈核心位置。其開業之初,可謂商家必爭之地,但現在可謂破敗蕭條,距離開業時間也僅四年。
麥當勞旁邊的商鋪都處於關門閉戶狀態。
整個購物中心都處於半關閉狀態,電梯停止運行,三樓漆黑一片, 樓道無人打掃,破舊不堪,天花板都脫落了。
vans、paul frant早已關閉,也算昔日繁華的印證。
一環上左靠牛王廟右靠九眼橋,對面就有公交站,其實陽光新業中心的位置還是不錯的。然而前有春熙路後有錦華萬達,在兩大商圈夾擊下,兩年來商場人氣顯得格外冷清。
稀稀拉拉的人流,從服飾到餐飲空置率都很高,中午時分,電影院沒得人,吃飯的地方沒得人,兒童娛樂區還是沒得人……
到處都可以看到空置的和各種關店的商鋪,慘目忍睹。
101藝術購物中心:成都首家藝術商場
2年前打著「成都首家購物藝術綜合商場」的旗號,在春熙路核心地段高調亮相。
半年就關了,如今成了半死不活的尚美成百貨,直接凌亂小商品城的節奏才能勉強生存。
339歡樂頌購物中心是華潤萬家與339業主方的合作項目,一度被稱為「成都第三核」,號稱打造「成華區現代服務業新商圈」。不過,開業兩年多來,成都339歡樂頌的經營卻不盡如人意。
購物中心內人流稀少,基本上每層都有關門或者打圍的店鋪。數家尚在營業的店鋪工作人員表示,兩年前剛開業時生意很好,後來慢慢生意就冷清了,不少店鋪就關門走了。華潤萬家旗下的blt精品超市等品牌已經撤離,而一個打圍裝修的地方,寫著「永輝超市」的字樣。
成都339歡樂頌經營一般,與其定位有關,這個商圈處於建設路商圈和春熙路商圈之間,位置比較尷尬,穩定客流相對較少,商圈範圍有限且此前招商的品牌同質化嚴重,很難吸引外來人員消費。此外,業主方也沒有很好地把西部第一高塔的旅遊文化優勢與商業結合在一起,造成339項目「孤軍奮戰」。
九方是中航地產在西南地區打造的首個商業項目,當初定位為中高端,確實也招了些好品牌,還有些接地氣的創新運營,但始終人氣不足。
如今,空蕩蕩的樓層,空無一人。
復城國際廣場:居只剩下培訓中心
這是復地集團在成都打造的第一個商業綜合體,號稱右攬國際城南CBD核心和成都金融後臺交匯的7.2萬平方米Street Mall。
曾經還是很紅火的,近百品牌入駐,韓國樂天瑪特、保利國際影城、星巴克等等。
現如今大部分商鋪處於閉門狀態,剩下的全是培訓中心等。
成都並非個案,中國太多城市面臨極致商業地產競爭下的高空置現狀,特別是之前猛批商用地又缺消費底蘊的二三線城市,太多太多都是要垮不垮的了……
砸錢調整?商改住?破罐破摔耗著被收購?捨命被輕資產?總之,困局下,中國商業地產正面臨史上最大危機!!!
總之,目前成都商業已接近飽和,除少數地段特別佔優勢和規劃、定位、後期營運、招商、連鎖化品牌號召力強的商業項目外,很多商業招商和運營壓力巨大。
商業地產的過剩發展,越來越多的商家也將面臨「進退兩難」的抉擇。一窩蜂扎堆導致的商業同質化競爭,造成了成都商業的惡性循環。
實體店頻倒閉現狀堪憂:一月賣2580個包才夠交房租來源:北京晚報
最近,一份全球實體店陣亡名單在朋友圈廣泛流傳,零售業蕭條、百貨關店、達芙妮等本土品牌退敗……在電商、房租、消費者習慣改變的多重作用下,實體店大洗牌的危機又一次被推到臺前。專家表示,2015年連鎖百強銷售規模增長僅為4.3%,是歷年最低。實體店已突圍多年,但前路仍然漫長。
高房租攆走店老闆
新街口北大街兩側一直是服裝店林立、購物方便的逛街場所。閒暇時走走逛逛,順便淘幾件款式不錯、價格合理的衣服鞋帽,也是一件樂事。可是最近幾年,眼看著路旁的小店一家家關閉、換品牌,漸漸冷清,風光不再。
昨天中午,剛立秋的北京依然悶熱。從地鐵積水潭站出來,沿著新街口北大街一直往南走,粗略數過去,十家小店中起碼有多一半寫著「甩賣」、「清倉」,理由多是「合同到期」,還有兩三家已經拉上了捲簾門,完全處於閉店歇業狀態。原來熟悉的衣服小店已經換成了一家家賣包子、肉餅的地方。一家服裝店從房租更高的沿街店鋪退守到胡同內部,為招攬顧客,只好把「全場特價」的紅色促銷牌掛了一路。
通過店門口的轉租電話,記者聯繫到一位要轉店面的老闆。他告訴記者,雖然租約是到明年4月份到期,但因為生意難做,已經準備搬家了,「主要還是房租太高」。這位老闆透露,新街口這邊客流量還可以,只是自己所租的店面上下兩層一年租金就要150多萬,平均一個月12萬9千多,再加上前期裝修花費,經營壓力太大。現在店裡正在甩賣女包,賣一單便宜的能掙二十多元,最貴的也就五十多元。即使按照最貴的50元計算,不考慮其他成本,一個月要賣2580單才夠交房租。這位老闆說,為了分擔房租壓力,這街上不少店面都是兩家或三家合租。
「陣亡」名單頻現大品牌
其實,不止街邊小店出現關門潮,位於商圈中的達芙妮、美特斯邦威、李寧、真維斯等品牌鞋服店鋪也都在迅速縮減門店。據達芙妮發布的2016年上半年盈利預警報告顯示,僅今年上半年,達芙妮就淨關店450家,包括400家直營店和50家加盟店。曾經風靡一時的美特斯邦威經營狀況也不樂觀,2013年還擁有直營店和加盟店近5000家,到2015年末已經僅剩3700家,銷售店面減少約四分之一。陪伴80後的真維斯,4年之內關閉了1012家店面,到2015年只有2249家零售門店。
在微信朋友圈流傳的一份全球實體店陣亡名單,更是透露出實體零售的慘澹。據這份陣亡名單顯示,2016年上半年,一、二線城市主要零售企業關店超過八成。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中國連鎖百強報告統計也顯示,2015年連鎖百強銷售規模2.1萬億元,增長僅為4.3%,是歷年來最低的一次。百貨業態甚至出現了-0.7%的負增長。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實體店確實到了一個生死存亡的時刻」,但專賣店、便利店均實現了兩位數增長。實體關店並不完全因為電商衝擊,還有實體經濟增長乏力,人工成本、租金成本、稅費成本高企蠶食本就不高的利潤等原因。上世紀90年代末,連鎖店開始大發展,房租一般10至15年到期,近期大部分房租到期,房租成本增長至少翻番,部分毛利率低的超市百貨已經無力續租。
北京志起未來諮詢集團創始人李志起指出,電商衝擊、房租上漲等都是最直接的原因之一。但是比房租、人工、電商衝擊更厲害的,是在這些持續因素影響下,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所發生的變化。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意識,對消費便利性的追求,對技術的依賴等才是更重要的原因。另一方面,傳統商業在轉型方面動作比較緩慢。百貨業這些年一直在突圍,苦於沒有找到合適的方式方法,沒有跟上消費者的變化。
專家建議:轉型緊跟消費變化
李志起表示,從國內外經驗看,目前百貨轉型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方面是往高端化方向突圍,不斷收縮戰線,更加聚焦對線下體驗、服務要求比較高的商業形態;另一個方向是往更加多元、更加包容發展,提供類似shopping mall這樣的大型、綜合休閒體驗場景商業形態。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一份針對零售業全渠道轉型的報告也顯示,零售企業正積極尋找轉型方向。前幾年轉型重心是向三、四線城市擴張,多業態發展以及發展電商等,現在則轉向以移動購物、微信微博社交營銷、海外購及跨境電商、門店數位化等為特徵的全渠道業務,以應對消費者消費習慣的變化。零售業必須回歸質量和服務、提升性價比才能避免被淘汰或陷入單純的低價競爭。
來源:商道
【峰會時間】 2016年9月10-11日 (2天1夜)
【主辦單位】全聯房地產商會、壹方城、
清華房地產總裁商會、中清商學院
【峰會地點】 中國●北京
【參會對象】 房地產企業及文旅產業 董事長 總裁
【諮詢熱線】185 1968 5526 張老師(手機即微信號)
峰會主題:
【第一板塊】文旅項目資源與主題運營
【第二板塊】文旅項目內容創新與核心價值
【第三板塊】文旅項目投融資創新之路
【第四板塊】中國精品酒店與民宿的價值實現模式
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 ⬇️⬇️查看更多詳細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