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走道上的人群熙熙攘攘,現在竟成這身模樣,有人歡喜有人悠。
現階段,網上關於電商的危害大討論突然發作,各種觀點滿天飛。網友們各述自見,好不熱鬧。今天我也來湊湊這個熱鬧,談談自已的看法。
電商的興起,經過短暫的十幾年,已經形成巨無霸產業。全國電商尤其以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蘇寧易購等幾個大平臺所壟斷。但電商促進商品流通,溝通商品信息,繁榮市場經濟,無疑是功不可沒的。
現在來說說實體商鋪為什麼幹不過電商,直接從兩者對立分析,永遠走不出圈圈,即所謂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在兩者之外找根源吧。
如今一個小電商團隊,可做幾千萬、幾個億的銷售流水,讓實體店望塵莫及。
第一、普通民眾的實際購買力趕不上通貨膨脹率。表面上看貨幣數量增多了,現在的百萬家財抵不上30年前的萬元戶,口袋裡揣著為數不多的鈔票敢去逛有模有樣的實體店嗎?電商的低價位迎合了最底層的普通民眾。畢竟每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全國還有6億人呢。
第二、GDP的增長不等於老百姓的收入增長。在每年的GDP增長結構中,人工分配的財富增長率是最低的,創造的價值多數直接或間接轉化為企業老闆的財富,基尼係數早已突破警界線,從而形成大富豪財富猛增,而佔社會絕大的普通人的財富幾乎不變(扣除通貨膨脹率)。富人的消費是高端實體店,但畢竟人數有限啊;拉動消費還得靠億萬的普通民眾。
第三、普通民眾的財富絕大部分轉入房產。在以後相當長的時間內,還有部分有房貸的民眾還不能正常消費,首先得把還房貸放在第一位,剩餘的銀子才能謹慎地規劃日常消費。這些有房貸的群體,多數也是電商的忠實客戶。
第四、商品信息的公開透明讓實體店再也賺不到渾水摸魚的錢。現在很多人說電商的商品大多數是假冒偽劣貨。這個不可否認,也是電商最不地道的一面;但實體店呢,也有不少坑蒙拐騙的,最可恨的還是高價賣給消費者。因此,兩害權衡取其輕,是普通人的正常思維吧,這也是電商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第五、普通人的生存壓力大,沒有閒情逸緻逛街了。隨著網絡的發展,了解外面的世界幾乎全部從網上得到信息,而且熱鬧非凡。逛街是要花時間的,花交通成本的,不到萬不得已,現在還有人無所事事到處瞎逛?只有錢包鼓的人,才去旅遊;也只有錢包鼓的人,才放鬆心情逛實體店。
總之,一句話,老百姓的消費跟不上國家財富的增長,也配不上實體店的消費水平,選擇價格低廉的電商是人的生存本能。要想實體店復興,首先得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
普通人的錢包鼓不鼓,才是實體店復興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