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店衰落,到底是電商造成的,還是高房價造成的?不能看表象

2020-12-20 財務金池園

曾經走道上的人群熙熙攘攘,現在竟成這身模樣,有人歡喜有人悠。

現階段,網上關於電商的危害大討論突然發作,各種觀點滿天飛。網友們各述自見,好不熱鬧。今天我也來湊湊這個熱鬧,談談自已的看法。

電商的興起,經過短暫的十幾年,已經形成巨無霸產業。全國電商尤其以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蘇寧易購等幾個大平臺所壟斷。但電商促進商品流通,溝通商品信息,繁榮市場經濟,無疑是功不可沒的。

現在來說說實體商鋪為什麼幹不過電商,直接從兩者對立分析,永遠走不出圈圈,即所謂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在兩者之外找根源吧。

如今一個小電商團隊,可做幾千萬、幾個億的銷售流水,讓實體店望塵莫及。

第一、普通民眾的實際購買力趕不上通貨膨脹率。表面上看貨幣數量增多了,現在的百萬家財抵不上30年前的萬元戶,口袋裡揣著為數不多的鈔票敢去逛有模有樣的實體店嗎?電商的低價位迎合了最底層的普通民眾。畢竟每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全國還有6億人呢。

第二、GDP的增長不等於老百姓的收入增長。在每年的GDP增長結構中,人工分配的財富增長率是最低的,創造的價值多數直接或間接轉化為企業老闆的財富,基尼係數早已突破警界線,從而形成大富豪財富猛增,而佔社會絕大的普通人的財富幾乎不變(扣除通貨膨脹率)。富人的消費是高端實體店,但畢竟人數有限啊;拉動消費還得靠億萬的普通民眾。

第三、普通民眾的財富絕大部分轉入房產。在以後相當長的時間內,還有部分有房貸的民眾還不能正常消費,首先得把還房貸放在第一位,剩餘的銀子才能謹慎地規劃日常消費。這些有房貸的群體,多數也是電商的忠實客戶。

第四、商品信息的公開透明讓實體店再也賺不到渾水摸魚的錢。現在很多人說電商的商品大多數是假冒偽劣貨。這個不可否認,也是電商最不地道的一面;但實體店呢,也有不少坑蒙拐騙的,最可恨的還是高價賣給消費者。因此,兩害權衡取其輕,是普通人的正常思維吧,這也是電商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第五、普通人的生存壓力大,沒有閒情逸緻逛街了。隨著網絡的發展,了解外面的世界幾乎全部從網上得到信息,而且熱鬧非凡。逛街是要花時間的,花交通成本的,不到萬不得已,現在還有人無所事事到處瞎逛?只有錢包鼓的人,才去旅遊;也只有錢包鼓的人,才放鬆心情逛實體店。

總之,一句話,老百姓的消費跟不上國家財富的增長,也配不上實體店的消費水平,選擇價格低廉的電商是人的生存本能。要想實體店復興,首先得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

普通人的錢包鼓不鼓,才是實體店復興的關鍵。

相關焦點

  • 馬雲猜得沒錯,傳統電商也難做,它的出現,實體店「翻身」有望
    近些年來網際網路行業不斷發展壯大,隨著電商平臺的崛起,實體店的生意也一天不如一天。大街上隨處可見那些旺鋪出租的告示,不少商家直呼生意不好做。然而很多人都將實體店生意難做的原因歸結到電商,接連關閉的實體店生意不好,真的是因為電商平臺的崛起嗎?為什麼在日本實體店就能夠成功打敗電商呢?其實日本主要靠的就是信譽2字。
  • 實體店的倒閉,真的是因為高房價導致的嗎?對於降房價你支持嗎?
    這些年關店潮越來越多,倒閉的實體店也越來越多,生意難做,房價卻越來越高。因此,很多朋友開始聯想-實體店的倒閉,是不是高房價導致的嗎?是不是應該降降房價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實體店的倒閉,真的是因為高房價導致的嗎?對於降房價你支持嗎?
  • 為什麼日本實體店幹掉電商,中國電商幹掉實體店?
    正是因為日本的電商配送體系是建立在實體便利店的基礎之上,這意味著日本電商體系與實體店之間是共存共榮的關係,而不是絕對的你死我活的競爭關係。二樓和負一樓簡直不能用「秋」形容,幾乎全閒置,顯得格外蕭條。此外,業主方也沒有很好地把西部第一高塔的旅遊文化優勢與商業結合在一起,造成339項目「孤軍奮戰」。
  • 深圳,實體店倒閉越來越多了,電商是實體店唯一的死對頭
    電商已經幹掉了實體店,讓數億實體店從業人員失業從此走向貧窮。商場百貨步行街冷冷清清的不見人影,一個朝氣蓬勃的社會景象一去不復返,難道一個社會需要的就是這種現象嗎。一個國家只有實體經濟和科技經濟才是強國興邦的根基,這十年來電商一業興旺,而導致了現在的百業衰敗(有個大致數據,電商成功了只提供不到六千萬的就業率,但電商幹掉了實體店卻讓數億實體店從業人失業,)為什麼歐美國家包括日本都抗拒電商,因為電商的成功必然會讓更多實體店從業人會失業。窮人是渺小的,多一個少一個確實無關緊要,但整體的窮人卻是社會的基礎,沒有窮人誰都活不了活不好。
  • 電商「終結」了實體店?現實告訴你,這幾個行業電商永遠無法取代
    不像實體店只能服務半徑10公裡左右,電商銷售擴大直徑,面對全方位的客戶,是實體店無法比擬的。實體店的商品有限,遠不及網上所能提供的豐富多樣的樣品。受店面限制,此次展示的商品不多,與電商平臺相比並不是一個數量級。 電子商務依賴於網頁,理論上顯示類別無限,無論暢銷與否,只要客戶需要,總能找到。電子商務平臺允許更多的小眾產品在網上賣得很好。展示長尾巴。
  • 滿大街都是「旺鋪轉讓」,實體店出路在哪?馬雲:50%店鋪會倒下
    現在我們買東西都在淘寶,電商的份額也超過了50%以上,很多人將實體店生意難做歸咎於電商的興起,認為馬雲是「罪魁禍首」,可以說電子商務的興起確實可以給實體經濟帶來一些衝擊,相比於實體店
  • 造成男性衰落的,其實是男子氣概?
    無論男性氣質,還是女性氣質,都不是「自然」的表達,而是「文化」的表演,其自然性、原初性和註定性的效果皆是在文化話語所限定的「操演」行為中被創造出來。回到男子氣概的討論,如果我們認同巴特勒所言即性別是一種扮演,那麼就不難發現從每一個男人出生開始,不斷限制且不斷對其作出「修正」的「男子氣概」。
  • 大逆轉:逼死實體店的電商卻爭搶開實體店,傳統的實體店未來5年一定會贏!
    第二,加強資源的整合,雖然網購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但網購併不能滿足我們生活的全部,我們還是有很多時間在外面,當然這些時間網購往往不能夠滿足,這是線下一塊巨大的「肥肉」,電商企業不可能沒有看到,若是加以整合,形成線上為主,線下為輔的作戰方針,那將又獲得一塊巨大的市場。
  • 合發全球行業觀察:實體店倒閉潮該誰來背鍋?
    隨著社區團購一時興起,街頭商販和賣菜的小生意人的生存空間隨即被猛烈擠壓,人們對科技巨頭口誅筆伐之後,再度把焦點聚集在實體店倒閉潮上,接著把矛頭指向電商,認為電商是實體店倒閉的罪魁禍首。但很快就傳出不同聲音,很多人並不認為電商是實體店倒閉的原因,而是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合發全球旗下電商平臺合美惠一位行業分析師從多角度多維度來綜合剖析這一現象,認為實體店倒閉潮有多方面原因,電商的興起是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 網際網路房或許是高房價的最大剋星
    造成實體店鋪大面積關停倒閉,商場、超市營業額銳減,小微企業裁員,微利經營。導致失業人員暴增。圖片來自百度網絡在人們的固有觀念裡,一個商鋪養三代人。一般有錢的人家都會投資置辦幾個商鋪,坐等收租。看來馬雲果然厲害,能走一步看十步,提前預料房地產即將高位解體。如果真如馬雲所料,房地產能高位解體,我們是不是可以考慮稍微原諒他一下。畢竟小額貸造成的傷害相對高房價來講還是比較小的。馬雲加油!拿出你的氣勢證明你的實力,幫大家打碎壓在我們身上的這座大山。
  • 這些實體店是電商無法取代的
    全網人民開始直播,電商強勢崛起,很大程度上瓦解了許多線下的實體經濟。電子商務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我們的購物方式,它足不出戶的一大特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電商購物。到底有什麼行業是電商取代不了的。這種專業的產業目前還不能通過電商來進行。現在,雖然有線上家庭醫生,但只能建議性的給出解決方案和治療簡單的頭疼腦熱。這個行業的開設難度大,需要較高的資質並經過相關部門的審批才可以。
  • 電商幹敗實體店,人工智慧讓工人失業,大勢所趨,何罪之有?
    企圖關停電商當然是走極端,但是別再提馬車論了,汽車代替馬車是新生產力代替舊生力,電商只是利用網絡科技的新銷售模式而不是新生產力!既然是銷售模式,那麼在運行發展過程中就要受相關市場規則約束!不約束會對社會經濟造成危害!
  • 為什麼說超高的房租擊垮了實體店,養活了電商,其實是適者生存
    我就跟老闆攀談兩句才知道這個實體店的秘密。這家店只有一層一百多個平方,可是當時買的價格卻是二百萬,老闆說自己本來打算做點生意買下來門面房不用交房租也不用年年被逼迫漲房租,結果現在的生意入不敷出準備轉讓,結果也就是賺了一個裝修費根本沒有想像那麼簡單。
  • 有些東西還是在實體店買更好,要學會避坑
    隨著網際網路和電商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網購了,大到電器家具,小到襪子螺絲,消費者首先想到的就是直接網購。畢竟只要能夠想到的產品,幾乎都可以在電商平臺搜索到,可能有些小零件去實體店都不一定找得到,但是網購卻可以足不出戶就買到,這就是人們喜歡網購的原因之一。
  • 深圳好多倒閉的實體店,電商和地攤雙重夾擊,房租不降倒閉的更多
    從朋友口中得知這家賣服裝的實體店。從前年就開始做促銷了。可能選擇的位置不太好生意太差了。即便是大品牌,也經營不下去。越來越多的實體店倒閉。很大原因是因為電商的崛起。很多顧客已經逐漸形成了足不出門逛網店的習慣。因此導致了實體店的顧客越來越少。
  • 明明是降維打擊,為何母嬰電商弱於實體店
    是選擇實體店還是電商平臺?這始終是一個值得母嬰行業思考的問題,同時,更是無數父母要每天小心斟酌的選項。這似乎是每一位父母內心的真實寫照,「我之前也去過母嬰店,可能因為縣城裡的人均生活水平沒有那麼高,店裡還是不知名的雜牌多,紙尿褲不到兩塊錢一片,一百塊錢能批發一大袋!我不太敢給孩子用,還是選擇大牌更放心,網上買划算也方便。」一直以來,90後的消費觀就備受外界詬病。過度追求精緻主義往往是他們表達對生活熱愛的最佳宣洩口與最好的心理安慰,為人父母后,對於這種觀念的執著更是只增不減。
  • 巨頭紛紛回歸線下,那麼實體店到底該怎麼運營?
    商鋪長時間不能盈利,沒人再做下去了。同質化競爭激烈,新的商鋪不斷出現。現在開實體店的人越來越多,同行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再加上來自電商的強力競爭。這讓實體店的經營利潤越來越低。更糟糕的是,現在開發商不斷的造房產項目,往往是把底層作為商鋪來出租,越來越多的商鋪進入市場。
  • 發達國家都不大發展電商,電商對中小企業和實體經濟危害有多少?
    我們的電商不斷刷新銷售記錄,全世界都震驚了,有人會認為電商行業的崛起,給實體經濟造成了毀滅性打擊,尤其對就業的影響,實體店倒閉,失業的人自然就多了,這樣的想法過於表面化了。在一些電商發展較早的發達國家,電商並沒有造成對實體店的打壓,恰恰相反,很難幹不過實體店。一方面是他們對電商的要求非常苛刻,用戶要退貨,期限可以達到三十天,不需要任何理由,這讓電商非常艱難,有些SKU甚至只在線下賣,不放到網上銷售,線上產品優勢不大。另一方面,對假冒偽劣產品的處罰力度非常高,商家的違規成本高,沒有什麼膽子敢公然售假。
  • 電商雖然讓半數實體店倒閉,但也提供了3000萬個崗位,是好是壞?
    也有人說,電商就是讓實體店倒閉的「罪魁禍首」,如果沒有電商的話,根本就不會有這麼多實體店倒閉,甚至還有人說,實體店給人們提供了就業崗位,現在實體店倒閉了,崗位也就沒有了。其實電商的出現也提供了3000萬個工作崗位,要遠遠超過實體店提供的工作崗位,不過電商也的確對實體店進行了巨大的衝擊。在這樣環境之下,電商到底是「好」還是「壞」?我個人覺得,這是好事。
  • 高端實體店、電商助力,科蒂中國市場實現兩位數增長
    尤其是在中國市場,科蒂的銷售額在高端實體店以及電商渠道的加持下,實現了兩位數增長。近日,科蒂公司(紐約交易所股票代碼:COTY)公布截至2020年9月30日結束的2021財年第一季度財務數據。財報還指出,本季度受益於電商業務的快速增長,抵消了科蒂部分因為線下業務停滯而造成的虧損。就高端美妝業務來看,2021財年第一季度淨營收為6.441億美金(約合人民幣42.35億元),佔比持續經營業務總額的57.3%,同比下降25.0%,其主要歸功於Kylie Beauty在本季度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