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林有有挑釁顧佳太氣人了」「子秋太可憐了,看得我母愛泛濫」當看到兩個人熱火朝天地討論熱播劇《三十而已》和《以家人之名》劇情時,你或許以為他們是這些電視劇的忠實觀眾,其實他們很有可能只是昨晚睡前刷了刷抖音、微博。
現在,只要刷一刷微博、抖音、小紅書、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人們就可以通過這些正在熱播電視劇的官方帳號、電視劇博主或娛樂視頻博主放出的關鍵劇情片段,了解熱播影視劇的大概,乃至掌握一些時下熱門的話題和有趣的「梗」。
不得不承認,如今一部電視劇能讓觀眾從頭到尾不快進看完就很難得了,微博、抖音等短視頻碎片化觀劇正在逐漸流行起來。當觀眾追劇的方式越來越隨意,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現在的劇不好看了?還是觀眾沒耐心了?
「黃金三集」定律已經不夠用,三兩分鐘短視頻成吸睛利器
從一開始的倍速觀劇,發展到解說式看劇,再到當下興起的碎片化追劇,觀眾的觀劇速度一直在提速。
對於活躍在社交媒體上的年輕人來說,觀劇不再是被動地「看」而是有選擇地「追」。當一部新劇播出,他們不會第一時間打開正片,而是先去微博、豆瓣等社交媒體上探探口碑。對觀眾來說,在微博、抖音短視頻等社交平臺追劇更省時省力。劇方官微的推送替觀眾提前「標註」出每一集的看點,各大視頻博主和熱搜詞高度概括了劇情的精華部分,可有可無的支線內容和不想看的部分一筆帶過,還有各路網友貢獻的精彩點評和預告合集也能讓觀眾馬上知道劇情走向。
一些觀眾將倍速觀劇與碎片化追劇相組合,最後哪一部新劇都沒落下。「平時上班忙,沒有那麼多時間一集一集看劇,早晨在地鐵上刷刷微博就知道昨天演了什麼。一到公司同事們也都在討論,其實沒幾個人看過全部內容。」熱衷追劇的白領宋嘉蓓告訴記者,「看劇沒什麼意思,有趣的是和同事聊劇。」她的話透露出一些觀眾的觀劇心態:碎片化追劇不只是為看劇,更是為了和當下熱門的話題不脫節,能參與同事圈、朋友圈的討論。
如此的觀劇氛圍,對於劇方和播出平臺來說,「黃金三集」定律已經不夠用,要想吸引和留住觀眾,就得用更為精華和戲劇性強的三兩分鐘短視頻。
「預告片比賽」消耗著觀眾對藝術的熱情
碎片化追劇的興起,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與近年來電視劇市場越來越普遍的營銷現象不無關係。
市場競爭激烈,一些播出平臺為了爭奪熱門劇集的觀眾,在社交平臺和電視上進行「預告片比賽」,不斷加長預告片長度,甚至不惜放出關鍵情節片段。在這種競爭下,一部分蹲守微博和電視預告的觀眾就可以超前觀看,搶先過癮;當然,也有一部分觀眾猝不及防被「劇透」,逐漸對正片失去興趣。
還有劇方和播出平臺通過線上話題營銷,將劇中橋段轉化為社會話題引發全民討論,從而為劇集增加曝光量,吸引觀眾。近期熱播的《三十而已》播出全程「喜提」700多個微博熱搜。在抖音短視頻檢索《三十而已》,便會看到「劇情全集」「花絮視頻」「大結局完整版劇情」「分級解說」等涉及劇情發展的搜索關鍵詞。官方帳號「電視劇三十而已」還推出了「三十·細品有味而已」等小欄目,用劇情片段搭配「朋友的另一半出軌要不要告訴他,你怎麼看?」「漂泊在外,你經歷到了第幾層孤獨?」「這段真的有爽到,大家都見過什麼樣的職場綠茶呢?」等社會話題,引發了觀眾極大的討論興趣。
碎片化追劇,靠的是不斷製造話題,激發觀眾的參與,所以那些能夠集中觀眾「爽點」、迎合觀眾「痛點」的電視劇顯得尤為熱門。
「吃得鹹魚抵得渴,儘管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製造的流量會帶動正片的網絡播放量,但同時大量劇情曝光也消耗了觀眾看正片的熱情。」編劇王婧認為,「長此以往,電視劇會失去其在觀眾心目中的藝術分量。」
迎合市場的短視行為正在透支藝術的品質和價值
「為了抓人眼球、維持熱度,劇集營銷釋放劇情片段的節奏越來越快、越來越密集,三五條推送就將一集電視劇拆分得一乾二淨。觀眾再也沒有耐心欣賞一部完整的劇集了。」浙江師範大學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教師張凱濱對記者說。歌詞裡唱的「小朋友哪有時間坐在那裡看牡丹亭,花十九個小時唱到所有觀眾老了」的情況正發生在電視劇上。
當微博、抖音短視頻追劇從宣發輔助手段成為風潮,甚至轉變為主要觀看方式,電視劇市場必然越來越浮躁。而碎片化傳播又開始倒逼創作發生改變。
為了博眼球、追話題,電視劇創作者刻意寫出迎合觀眾趣味、便於碎片化傳播的情節。所謂「強情節」一波接一波,而這些情節之間銜接薄弱,人物心理活動被忽略,缺少鋪墊的劇情走向邏輯混亂的窠臼。「電視劇是講故事的藝術,無限放大局部劇情讓完整的故事被扭曲、細節被模糊、文學性被瓦解,藝術性消磨殆盡。最終,支撐電視劇藝術的結構會分崩離析。」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鄧文卿說,「電視劇創作者走捷徑,終將形成惡性循環。」
(本報記者 牛夢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