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8.7萬輛計程車中,三成多是個人車,46.3%是車行車,但其中近八成也是自主掛靠車行的私家車。這是臺灣沒有打車難的原因嗎?
………………………………
臺灣為什麼沒有打車難?
文/ 藺桃 黃慶明
剛到臺灣時,有兩件事讓我分外不習慣,第一是在地鐵站內不能喝水,第二就是在計程車(也就是計程車)裡喝水、吃東西,也要先問過司機。
在大陸各大城市打車,你可能都沒遇到過這種情況,但在臺灣,計程車絕大部分是司機個人所有,所以分外珍惜,上了人家的車就相當於進了別人家門,不打招呼就直接吃東西,可能弄髒計程車,也極不禮貌,也正因為這一層愛護,在臺灣你極少看到風塵僕僕、內部髒亂的計程車,大多內外整潔乾淨。
在臺灣,計程車司機是一份很有職業尊嚴的工作,不一定穿統一的工作裝,但在炎炎夏日也常看到穿短袖白襯衫的司機,若遇到女司機,她們很多都會化著淡妝,戴著白色手套,非常職業。
我有一位朋友,她50多歲的婆婆從臺北市某高中教職上退休後,因為覺得無所事事,又想補貼一點家用,決定轉行做計程車司機。
先考取小型車職業駕照(學習駕駛6個月以上或取得小型車普通駕照3個月以上的人可以應考),再辦理執業登記(沒有故意殺人、搶劫、綁架等犯罪記錄,通過路況熟悉程度等測驗,拿到合格成績單),就可以將私家車刷成黃色,外面加個頂燈,開著「小黃」(臺灣人對計程車的暱稱)跑生意了。
新入行的司機,一般要通過車行或計程車合作社拿到牌照,繳納每月幾百到一千多元新臺幣(1000元新臺幣約合200元人民幣)不等的管理費。連續6年在計程車行業執業,沒有違規違法行為,就可以申請個人牌照,成立「個人車行」,不用再繳納管理費。
根據臺灣交通部門統計,臺灣8.7萬輛計程車中,三成多是個人車,46.3%是車行車,但其中近八成也是自主掛靠車行的私家車。
看到這裡大家也許很納悶,為什麼在大陸看不到這種個人運營的計程車呢?在大陸,計程車行業由政府特許經營,一張計程車運營許可證,可被炒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一般民眾根本買不起,更大的問題是,政府不允許個人持有計程車運營權,個人若想開計程車,只能「投靠」計程車公司,每月交「份子錢」才能上路。
我曾經問過杭州一位計程車司機,他進入計程車公司就交了近10萬元費用,相當於一輛車的價錢,但他所開的車並不屬於自己,只有使用權,而且每輛車每月的「份子錢」高達8000元,所以他和夜班司機儘量多跑車、多載客、多賺錢,對車輛談不上愛惜。
到過臺灣的朋友可能都有體會,在臺北、高雄這樣的大城市,計程車滿街跑,即招即停,極少遇到打車難。因為許多計程車為個人所有,很多司機可能只跑白班或夜班,上下班時間由自己定,所以幾乎沒有統一的交接班時間。根據臺灣交通部門去年的調查,一大半計程車司機選擇開「小黃」,就是考慮到「營業時間比較自由」。
兩年前,多次到過北京訪問的時任臺北市交通局局長林志盈曾笑言:「在北京打車是5個人招手1輛車停下;在臺北打車是1個人招手5輛車停下。」我在臺北三年時間,沒碰到過搶生意的計程車,也沒有被拒載過。
一個電話就有車來
除了個人所有外,在臺灣比較通行的是車隊模式,各車隊開放競爭,以服務、折價等方式贏取顧客。在不甚繁華的地段,民眾可以通過便利店、警局或周邊企業、機關代為撥打車隊電話。一般三五分鐘後,就會有一輛計程車到達約定地點,並不收取車資以外的額外費用。
已運營十年的臺灣大車隊,管理車輛累計超1.5萬臺,佔臺灣市場的16%,成為市場佔有率最高、口碑也較好的車隊。還有許多小車隊各出奇招,有的專營固定地區,應答時間短,固定乘客多,如專營臺北市文山區、新店區的大豐衛星車隊;大都會衛星車隊則在早期推出優惠,加入會員的乘客撥打叫車電話,跳表車資超過100元新臺幣以上部分可享受七折。
在臺灣坐計程車,一般都會收到司機遞過來的名片,上面印有車隊名稱、叫車電話及宣傳語等,有許多車隊還在公共空間及網上打廣告,加深民眾印象。大部分車隊不止有隨叫隨到業務,還有預約用車、長途用車、觀光包車服務。許多大陸遊客應該對花蓮、臺東等觀光區的計程車司機印象深刻,因為他們不只是司機,還身兼導遊,負責安排觀光路線、解說、吃飯等一系列事務,當然,這時就不大可能是打表收費,通常是議價式收費,可以多人拼車分擔。
早期的臺灣計程車,採用無線電臺人工派遣車輛,現在幾乎都改造成衛星車隊,可以通過免費的專線電話叫車,智慧型手機也可以通過APP叫車。
大豐衛星車隊一位司機曾告訴我,加入車隊後,車隊會通過車載衛星定位系統及空車情況,分配就近的顧客給他們。每個月要求完成一定量的單,一般不能拒絕接單。除了一定月租費,每承接一筆生意需向車隊支付一定費用,但都在合理範圍。相應的,車子的保險、保養及油錢等,由司機自己承擔。資料顯示,臺灣規模不一的計程車衛星定位派遣公司,會費從1000多元到3000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200元到600元)不等,因為有規模效應,車輛維修保養會更便宜。
因為個人計程車很難形成信譽,存在安全隱憂,車隊以整體形象保障了顧客利益。比如每輛計程車前後排都放有該車駕駛人執業登記證,列明司機的姓名、證號、車牌等詳細信息。剛到臺灣時,我的臺灣朋友都會讓我選擇大車隊的車輛,上車後就把司機姓名及車牌發給他們,以防萬一。計程車計費收據上也印製了投訴電話,若司機繞路、拒載或服務態度不好,都可以投訴,大豐衛星車隊的司機告訴我,如果被投訴,會被公司內部處罰,比如幾天內接不到派遣電話。
正規車隊都會對司機審查篩選,統一培訓、著裝、安裝頂燈和衛星定位派遣機等,車隊並不以月租費作為全部營收來源,車身廣告、車輛維修等衍生產業佔收入比例更高。同時,司機可以隨時選擇加入或退出公司。
收入不高但有職業尊嚴
這些都跟大陸很不一樣。一位北京計程車司機不久前對媒體說,他和另一位司機一輛車雙班倒,和公司協議一籤就是6年。除去所交數萬元押金,每月還要交給公司「份子錢」9600元,這樣高的「份子錢」半年便可買回一輛伊蘭特,而剩下5年半全是公司收走的暴利。即便如此,車輛維修保養等日常費用還得自己掏錢,「公司就組織開開會,別的什麼都不管」。
三十多年前,臺灣計程車必須掛靠車行,司機不僅每個月要交給車行2000元新臺幣(約合400元人民幣)的管理費,還要交10萬元新臺幣(約2萬人民幣)的牌照管理費。牌照壟斷帶來諸多問題,此後交通部門逐漸放開管制,使「個人車行」成為可能。我在臺北所遇到的計程車司機,大多為中老年人,這個行業資金、技術門檻低,成為他們就業的選擇。他們可以一直開計程車開到68歲,退休之後就要交回車牌。
最近10年,臺灣計程車司機的平均年齡從47.1歲上升到54.2歲。在臺北開了幾十年計程車的司機李德臺曾對媒體說,收入下降後,他一個月淨賺3萬多元新臺幣(約6000元人民幣),如果年輕人在臺北靠這點收入,很難維持家庭開銷。
去年底,臺灣交通部門公布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計程車司機平均每天工作9.5個小時,每個月只休息3天,平均每月營收41366元新臺幣(約8273元人民幣),扣除支出後淨收入約為2萬新臺幣(約4000元人民幣)。臺灣計程車駕駛員工會理事長林聖河去年7月曾說,司機的時薪「比工讀生基本薪資還不如」!
有一組數據可做比較:據臺灣勞動部門統計,臺灣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的起薪為2.6萬新臺幣(約合5200元人民幣);而根據臺灣統計部門數據,2013年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每人每月薪資平均為45664元新臺幣(約合9133元)。
這也就部分解釋了臺灣計程車行業放開限制後,為什麼沒有出現爆發式增長。臺灣也有過是不是該管制計程車牌的爭論,但最後都變成不斷解除管制,讓市場自動調節。
在臺灣,開計程車並不被看作是一個不好的職業,一輛車就可以是一個小企業,時間更自由,也擁有職業尊嚴。
(轉自微信號:taiwanshiguang)
——————————————
您可在「朝花時文」微信上查詢曾為解放日報朝花寫作的從80歲到八零後的200位作家、評論家、藝術家和媒體名作者的力作了,包括: 巴金、曹禺、冰心、郭沫若、葉聖陶、孫犁、蕭乾、汪曾祺、柯靈、傅雷、施蟄存、賈植芳、季羨林、吳冠中、賈大山
黃永玉、袁鷹、舒乙、王蒙、劉心武、馮驥才、陳忠實、莫言、王安憶、餘華、葉兆言、麥家、格非、蘇童、史鐵生、周國平、陳祖芬、陸文夫、李國文、蔣子龍、從維熙、陳祖芬、張承志、陳村、陸天明、金宇澄、劉醒龍、六六、葉傾城、嚴歌苓、張煒、畢淑敏、李潔非、張新穎、詹克明、何立偉、孫甘露、黃亞洲、薛憶溈、盧新華、孫遜、孫 惠柱、羅懷臻、葉辛、鄧偉志、陳應松、王開林
陳丹燕、趙麗宏、王小鷹、薛舒、朱曉琳、張惠雯、蘇北、王充閭、翁敏華、鮑爾吉·原野、潘酉堂、趙本夫、儲福金、葉延濱、肖復興、王威廉、柯雲路、孫顒、程乃珊、王 周生、沈嘉祿、簡平、陳啟文、劉兆林、胡曉明、曹旭、王鐵仙、沈致遠、胡建君、彭瑞高、趙玫、陳琪、陸壽鈞、向明、蔣泥
陶然、朵拉、周濤、竹林、柳萌、江曾培、湯世傑、胡曉軍、丁言昭、唐健、阮文生、貝子、胡竹豐、安諒、費寧、徐約維、丁飛龍、劉荒田、趙暢、寧白、青洋、高明昌
朱大可、柳鳴九、張頤武、王曉明、郜元寶、毛尖、梁鴻鷹、榮廣潤、王紀人、石川、聶偉、齊偉、錢乃榮、陸蔚青、馬尚龍、李有亮、翁思再、韓浩月、胡範鑄、戴平、唐若甫、老佤、任海傑、邱唐、袁筱一、陳魯民
奚美娟、黃豆豆、沈洋、馬曉暉、茅善玉、解靜嫻、鄭國鳳、柴瓊妍、夏雲峰、王雙強
曾敏之、賈樹枚、陳保平、徐錦江、繆克構、徐生民、陸梅、陳鵬舉、趙蘭英、季振邦、許雲倩、朱蕊、素素、陳丹路、劉斌、王昕、吳永進、伍佰下、徐芳
…………
以及部分轉載作者和受訪談者,包括:張愛玲、龍應臺、錢鍾書、楊絳、吳念真、豐子愷、余光中、王小波、阿城、李敖、焦晃、馬爾克斯、泉鏡花、張佳瑋、張楚、海子、梁文道、馮小剛、林清玄、陳思和、北島、劉索拉、陳染、池莉、鄭淵潔、三毛、梁實秋、林語堂、王朔、劉震雲、馮唐、許紀霖、渡邊淳一、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樹、汪國真、劉瑜、白先勇、劉德華、高倉健、柴靜、蔣勳、李碧華、陳丹青、章太炎、李叔同、胡適、陳道明、蔡康永、戴錦華、章詒和、鄭振鐸、于堅、姜文、張恨水、木心、毛姆等。
只需輸入完整姓名,就可分別查詢該作者撰寫的文章或相關訪談。
這是「朝花時文」第368期。
歡迎發來讀後感或評論,請回到「朝花時文」微信封面頁直接在對話框中回復您的評論。好評點會在「花花同學會」中亮相。
# 每日朝花,時文、美文、隨筆、雜文,生活秀、思想者、名家說,一周七天中跟你交神交心。除去薦讀板塊,頭條等文字來自有近60年品牌的文藝副刊《朝花》,或是本微信原創、特約專稿及徵稿。#
加關注方法:1、在微信公眾號中搜索並關注「朝花時文」;2、掃描下面的微信二維碼,便可天天收到獨家文章一期。查看往期佳文,請回「朝花時文」封面頁,點右上角「查看歷史消息」。
未經許可,請勿出現用於商業目的的轉載行為。其他轉載,請註明載自「朝花時文」或標明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