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2月1日電 題:臺灣、東北小夥搭檔 打造用工領域「滴滴打車」
作者 李晗雪 李雪峰
「他去跟餐廳老闆講世界、講人類,把我氣死。」東北小夥兒鮑冠宇這樣「抱怨」他的創業合伙人、臺灣小夥兒徐韜。
「鮑冠宇把徐韜『騙』來北京創業」,已成為這組搭檔說笑的一個梗。這個兩岸團隊,當下正構建在用工商戶與求職者間進行智能匹配的靈活用工平臺——他們比喻為用工領域的「滴滴打車」。
鮑冠宇說,徐韜演講能力極強,文化水平又高,能和投資人談得特別好,但到一線市場就稍顯不接地氣;而他綜合能力強,善於和客戶打交道,「所以我們打配合」。
「我們思維方式不同,天天『吵』,但也彼此離不開。」徐韜也笑說。
這對來自天南與海北的搭檔,向中新網分享了團隊的創業故事。
四、五年前,徐韜還在臺灣讀新聞系本科,並同時推進一個幫公益組織和志願者進行匹配的創業項目。一次課堂上,徐韜分享了這個項目,課上一位大陸交換生隨即跟他說,這個模式可以做成服務企業的商業項目,在大陸一定能做起來。這位交換生,就是鮑冠宇。
徐韜去北京前,兩人只單獨見過一次面,從下午兩點聊到晚上十點。徐韜說,那時還半信半疑,就想先去大陸考察看看。
「我早有創業想法,當時留意了35個左右臺灣青年作為『備選搭檔』。」鮑冠宇笑稱,最終「選中」徐韜,除了兩人能力互補,更重要是有共同的長遠目標。兩人都想做一份面向未來的事業,對大陸市場潛力、創業所需付出,認識幾乎一致。
2017年,徐韜往返兩岸數次,確定了項目可行性,當年8月和鮑冠宇在北京清華科技園註冊了公司。2018年,徐韜把家搬到了北京。
「他剛來的時候,看到合租房10平方米不到,還是公共廁所,人都蒙了似的。」鮑冠宇說,徐韜剛來時,生活條件上心理落差很大,但很快就適應了。「我跟他說,你選擇了,這就是北京創業的條件。當然也有更好的房子,我們得自己去創造。他心態很好。」
徐韜隻身來大陸,鮑冠宇也感到對搭檔有些親人式的責任。一次徐韜在外地出差時感冒發燒,又不知到哪裡買藥,只有給鮑冠宇打電話。鮑冠宇接到電話先有點詫異,然後幫徐韜點了感冒藥外送。「他也只能找我。」鮑冠宇很哥們兒地說。
2018年,面向大學生群體的靈活用工平臺上線。清華科技園附近就有不少大學,「輕鬆找工作」的特點讓他們一兩個月內就吸引到近萬學生用戶。
「當時覺得創業太容易了,然後就發現我們太單純了。」徐韜笑說,當學校開始期中、期末考,學生就不工作,大量餐飲商戶打電話來投訴。暑假一來,學生用戶乾脆直接「消失」。團隊於是下線產品、向商戶道歉,開始修正業務模型。
徐韜說,這期間,有10個月發不出工資。團隊租不起辦公室,只能在各自家中線上開會、偶爾聚在一起討論。每個人的信用卡都刷爆了,他也吃了10個月泡麵。
「我家境不算太差,但覺得總不能一直靠家裡;就努力降低生活成本、給自己壓力,想著要儘快找到方向,讓公司產生收益。」徐韜說,那時也不確定下個版本怎麼改、市場要什麼,但他堅信,靈活用工在發達國家既已有相當高比例,在中國也將是必然趨勢。
當時,團隊每個成員每天一家店一家店和餐廳、酒店老闆聊天,用最接地氣的方式了解市場需求,跑遍了北京所有商圈。
徐韜說,過程中有很大心路歷程變化。「首先發現做事業不是靠運氣,不是說大陸有什麼優惠條件,我來試試能獲得什麼好處。而是一旦要做,就要把所有的精力、時間全部投入,才有可能成功。」
也正是破釜沉舟的踏實調研,給了徐韜此後面對投資人的底氣。
2019年下半年,團隊上線了創業以來最滿意的版本——「小包智工」。徐韜說,過去的招聘平臺做的只是信息交換,是「線上布告欄」,他想做的是用工領域的「滴滴打車」,只不過僱主訂單發出後,派來的不是車,而是適配的求職者。求職者也可結合不同僱主的要求與自己的可支配時間,靈活安排日程,同時為多家僱主工作。
但春節期間疫情暴發、餐飲業歇業,「小包智工」的業務完全「停機」。沒想到的是,投資人對「小包智工」反而更感興趣,項目融資資金很快到帳。
徐韜分析,疫情期間,商戶間縮減成本的「共享員工」模式興起,「疫情讓大家看到,靈活用工的市場是有很有發展潛力的。
今年7月底,「小包智工」正式重啟,營業額一個多月就達到200多萬元人民幣。
徐韜說,如今網購電商業務的整套產業鏈已經成熟,服務貿易也一定會經歷網際網路思維的變革,而大陸市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創業市場,也是最友好的。「如果不是我來做,就會有別人來做,我希望自己成為社會進程的一部分。」
他還說,「90後」「00後」的新一代工作者,比起忠於企業,更加忠於自己,是更靈活和自由的靈魂。「我們認為工作者是智慧化的工作者,有主體性,不是附屬於某家企業的螺絲釘,這是我們為什麼叫『小包智工』。」徐韜說,希望通過小包智工,讓工作者更體面、更有尊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