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榕樹下」為何倒在了付費閱讀成趨勢的前夕?
圖說:第11期陝西北路網文講壇 網絡圖
榕樹下全球中文原創作品網源於1997年12月25日美籍華人朱威廉創作的一個個人主頁,使文學通過網絡這一快捷的載體真正變成了大眾的文學,使許多愛好文學的人好夢成真。2002年2月5日,「榕樹下」作價千萬美元轉給貝塔斯曼公司,當天16:30,李尋歡從前方打來電話,協議籤字。作家陳村隨即在論壇的「躺著讀書」版塊貼出早已寫完的《告別榕樹》。「我相信,網文自有它的生命力,網站自有它的命運,網民的集體意志才是榕樹的根基……」12月1日晚上,在陝西北路600號,第11期陝西北路網文講壇,朱威廉、作家陳村、「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史」研究者李強就「榕樹下」當年帶來的網文熱潮進行了回顧,對後來的淡出進行了總結。今年也是中國大陸網絡文學誕生20周年,陝西北路600號的「北路時間」啟用,定位為網絡作家們的一個家園。
圖說:當年的「榕樹下」 網絡圖
圖說:如今的「榕樹下」 網絡截圖
曾是一種精神力量
如果說「榕樹下」改變了人們的精神世界,並不為過,安妮寶貝、韓寒、郭敬明、慕容雪村、寧財神、路金波等,均為其當年用戶。已成為一個傳說的當年「榕樹下」的創始人、CEO朱威廉談起往事,為何做「榕樹下」,那是對「生活、感受、隨想」的堅持,「當年的想法就是讓普通人也執起筆來,讓平凡的人不再平凡」。「榕樹下」當年每月幾乎有上百萬資金的打入,在同類IP訪問量中,停留時間最長的網站,遠勝新浪,搜狐。「每天可以收到數以千計的投稿,這不僅僅是代表一篇文章,也是一種精神和力量。」朱威廉嘆息,2000年的時候,「榕樹下」耗資近百萬,向作者買下版權之後才把作品上網,那時尚未有任何電子支付渠道,稿費都是通過郵局電匯給作者。也許晚10年誕生,「榕樹下」就不是這樣的命運。2005年,貝塔斯曼以500萬美元將「榕樹下」轉給歡樂傳媒,2009年盛大文學收購「榕樹下」,曾經被朱威廉認為「不那麼高級的遊戲玩家」把「榕樹下」納入了麾下。
「榕樹下」以網絡文學為起點,李強談到最先的網絡文學和今天的網文的區別,談中國網際網路興起大潮中網絡文學的突起,並以家人式的「伴隨感」來看待今天的網文。「網際網路把讀書人帶多了,現在所有的變現方式都出現了,付費閱讀系統也興起了,但是『榕樹下』,卻沒有了。該發生的好事發生了一些,不該發生的事,全部都發生了。」
圖說:首屆網絡原創文學獎作品集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網絡圖
文學青年和故事群眾
文學,是「榕樹下」的根基,當年他們也曾經嘗試過各種線下的活動,「榕樹下」的藝術總監、作家陳村談到榕樹下網站的文化,當年一線作家們對網絡文學的支持,往日的一些花絮。「榕樹下」首屆大賽獲獎作品集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當時的評委王朔說:「網絡為人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表達自我的機會,使每一個才子都不會被體制埋沒,今後的偉大「傳統」作家就將出在這其中。」
時光逝去,現在,幾乎人人都離不開網際網路生存,在網上看流行小說的人群與當年上「榕樹下」的那些人早已天壤之別,李強認為把他們稱作「故事群眾」。2003年10月,中國第一個原創網絡文學網站起點中文網通過VIP會員制,開啟了在線付費閱讀制度,從而奠定了網絡文學的基礎商業模式。在支付寶等網絡支付還沒興起的年代,大多數VIP會員就是通過手機充值撐起了中國網絡文學江湖野蠻生長的頭幾年。VIP會員付費閱讀價格是每千字2~3分錢,其中每千字作者可拿到1分錢的稿費。這也網上流行小說動輒幾十萬字甚至上百萬字,寫作越寫越長的原因。(新民晚報記者徐翌晟)
圖說:榕樹下首屆網絡文學大賽頒獎典禮請柬 網絡圖
【馬上評】榕樹的種子長成什麼樣?
曾經,筆者也流連於「榕樹下」,因為寫作的趣味而與「榕樹下」的眾多作者有過交集,對於漸行漸遠的過去,我仍然懷念最初在「榕樹下」單純清澈,又充滿機會的感覺。可惜,榕樹倒在了付費閱讀成為趨勢與習慣的黎明前夕。
從免費走向付費,網民習慣也是需要培養的。中國網民真正意義上的付費體驗應該說起源於網絡文學網站,據調查,付費閱讀仍然是網絡文學平臺最主要的營收來源。如今還出現了針對個人的具備極大隨意性的「打賞」機制,有人因為一篇微信文章獲賞10萬以上。
可見,當年「榕樹下」種下的「平凡人寫作」的種子並沒有在時間的長河裡淹沒,它也會慢慢發芽,只是長成文學的模樣,抑或長成了商業的模式,都是時代車輪滾滾向前的選擇。(徐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