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古人根據太陽規律總結歸納出來的二十四個時間節點,用來記錄時間和指導農耕。二十四節氣還涵蓋了物候、農諺、時令、節日習俗等,一起構成燦爛的節氣文化。長於藝術世家的80後作家朱應所著的這本《小食裡的光陰:二十四節氣之美》,圍繞二十四節氣文化,將各種傳統習俗與個人理解巧妙地融入優美的文字、精緻的書畫之中,讓節氣裡所蘊含的古人智慧與生活美好,在一撇一捺中進行了生動的詮釋與呈現。
讓讀者對節氣內涵有了深刻記憶
透過《小食裡的光陰:二十四節氣之美》一書廣博的引證,從容的敘述,讓人深切地感受到:二十四節氣不僅僅是對時間節點的總結,更是飽含著祖先超凡的想像與神奇的智慧,從而對節氣之美的內涵有了刻骨銘心的記憶。如「驚蟄」這個節氣,「古人認為是天上的雷神在這一日手持鼓槌,敲響了天鼓,因而發出轟轟雷聲」,從而喚醒了蟄伏在地下的小動物。古人豐富的想像,在現實中得到了驗證。再如「春分」這個節氣,是古人推算到「南北半球晝夜等長」,也就是白天和夜晚一樣長;而「秋分」呢,則是從這一天以後,「北半球晝越短,夜越長,」但「氣溫從暑熱轉向寒冷,此時達到最平均、最舒適的狀態。」在科技不發達的幾千年前,古人們就能將時間計算得如此準確,他們的智慧,就是當下許多人也無法比肩的。伴隨這些節氣誕生的,還有不少習俗。如「春分」「豎蛋」的習俗,說「這一天呈66.5度傾斜的地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恰好處於力的平衡狀態」。這個豎蛋的習俗,如今成為時髦的世界遊戲;再如「立夏」「稱人」的習俗,說是「立夏之日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而在「寒露」,不少地方也有「登高」「賞菊」的習俗。當然,更重要的是,伴隨這些節氣的,還派生出豐富多彩的飲食習俗。如立春蒸糕點、雨水吃蒲公英嫩芽、驚蟄吃梨、春分吃春菜、清明吃春團、穀雨食香椿、小滿食棕子、小寒吃臘八粥等。這些飲食習俗,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也極大地豐富中華民族的文明寶庫。
文筆優美,具有哲理意蘊
當然,《小食裡的光陰:二十四節氣之美》一書並不局限於對節氣中蘊含的物候、農諺、時令、節日習俗等的介紹,更多的是加入了作者自身對節氣文化的理解,然後用文學的語言,並配上作者的工藝、手作、書畫作品,一道構成五彩班斕的絢麗,呈現給讀者。該書文筆優美,且具有哲理意蘊,是難得的好散文。如這段描寫迎春花:「雅俗皆宜的迎春花,或生長在農人的籬笆邊,或生長在雅致的庭院階前,或是行人冷落的路旁,它都有它的快樂,奮勇當先,自強不息,一樣蓬勃地生長,熱烈地開放,用自己明亮的黃色迎接春天的到來。」再如這段面對「小滿」發出的感慨:「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學會知足常樂,小得盈滿,亦是我們生活的法門,生活處處是安然,願我們可以不攀附、不將就,閒庭信步地走向自我的滿足與安好,時時有小歡。」
該書作者還與讀者分享了節氣裡江南傳統美食,體驗一把「跟著節氣過日子」的愜意。「夏至」到來時,也是梅子黃熟時。作者用娓娓的文字,敘述了外婆製作梅子酒的過程:「將精心挑選過的青梅,收集在竹籠裡,洗淨後,去掉蒂頭,放入玻璃罐中,加上黃冰糖,經過一連串的工序後,再蓋上藍色的蓋子」。作者還特別寫道,上海朱家角古鎮「傳統做梅酒的方法,一斤梅子一斤酒七兩糧,做出來的梅酒相當掛杯,很甜。所用的糖,以冰糖口感更勝,黃冰糖尤佳。」而「白露」降臨時,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也隨之來到。應該說,《小食裡的光陰:二十四節氣之美》一書優美的文字,傳統美食的製作方法,加上作者的書法、繪畫、手工藝品等疊加在一起,不僅傳遞出作者對節氣之美新穎而別致的解讀,同時也為大千世界裡那些芸芸眾生疲憊的心靈,提供一份溫柔祥和的滋養與庇護。
(背二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