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刷到谷歌2020年的年度總結,在谷歌2020年年度搜索詞中「why/為什麼」的搜索量達到歷史之最。
「為什麼這個病毒叫做新冠病毒?」「為什麼如此多人喪生?」「為什麼黑人的命也重要?」「為什麼我們還堅持抗議?」「為什麼今年困難重重?」「為什麼同理心很重要?」…………
問為什麼好像是人類的一大特徵之一,在這眾多的「為什麼」中,其中那個「為什麼同理心很重要?」引起了我的注意。
同理心, 百科釋義如下:亦譯為「設身處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換位、將心比心。亦即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主要體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的方面。
01
之前在知乎刷到過個帖子,大概內容是這樣的:一大學女生,經濟條件有限,跟男朋友異地,火車需要十幾個小時。某個學期省吃儉用,該女生買了一張到男友城市的火車票,硬座,打算給男友一個驚喜。女生很興奮,把這事跟室友分享了,其中一個經濟條件不錯的室友聽後十分驚訝,「十幾個小時硬座?天哪,這也太辛苦了吧,為什麼不買機票呢?」
當事人聽罷,興奮、喜悅的心情化作烏有,看著手裡的硬座票,甚至有想撕了車票的衝動。
女孩室友的話其實沒錯,她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條件之下脫口而出的感想。但好巧不巧,她不缺的錢,正是那位當事人急缺的。過後她們如何相處我不清楚,但這位當事人心裡肯定有刺。畢竟,這句話產生的效果,好比廣為人知的那句「何不食肉糜?」
02
說個最近的例子,前段時間成都一確診患者被網暴事件,其實也是缺少同理心的一種的表現。網暴實施者們可曾想過,作為一個確診患者,那個女孩更需要的是安慰和支持,他們沒有。因為,被確診的不是他們。談論起別人的事情來,人們總是雲淡風輕,因為與他無關。
後來我在頭條上刷到了北京「西城大爺」對成都女孩的鼓勵,「西城大爺」作為北京疫情首例確診患者,他與成都女孩經歷了相同的痛苦,所以他更能理解成都女孩。這就是同理心的一大重要表現,經歷過痛苦的人更能理解正在經歷痛苦的人。
好比網上出現「抑鬱症」這詞時,有人覺得是當事人作、跟風,因為在他們看來哪那麼容易抑鬱,哪那麼容易想不開,因為抑鬱的不是他們。而經歷過的人才明白個中苦楚,明白任何一根稻草都可能成為最後一根稻草。
但一個人一生的經歷是有限的,我們無法去經歷所有人所經歷過的事情,這導致我們失去了一個很重要的具備同理心的渠道。感同身受確實是一件很難的事,但我們可以在說話之前再多想想。
03
前段時間跟一朋友聊天,不可避免地聊起了結婚的問題,朋友勸誡我說,「如果你確實不打算結婚的話,該規劃買套自己的房子了」
我回說「工作都沒有還想什麼買房啊」,朋友回復,「但也要納入考慮了,現在年紀也上來了」
說實話,在她剛跟我說買房子的事情時,我就已經不想聊天了,畢竟前邊還在聊我工作未果的問題。後邊看她洋洋灑灑又發了一長段有關房子的消息,我覺得挺壓抑的,於是主動終止了聊天,轉而找西瓜抱怨,「我現在連工作都沒有,我一朋友叫我去買房,她想啥啊?」
西瓜回復,「她也是為你考慮,為你好來著」
道理我都懂,但情感上還是難接受,外加這個朋友已經買房,心裡難免會有種「她高高在上而我卻連工作都沒有」的挫敗感,然而朋友還要繼續這個話題,我自然是沒什麼熱情的。當然,理智上我明白她確實是在我為我將來考慮,但一時半會的情緒,真轉不過來。你知道人啊,是個情感頗為豐富的生物,若能輕易被這些冷冰冰的道理所說服,那世上也不會有那麼多後悔的人了。
04
說了這麼幾個例子,網上看到的不知真假的案例,現實世界裡爆發的大規模網暴事件,加上自己近來的一些親身經歷,我們再重新回到問題上——為什麼同理心很重要?
不說什麼大道理,就從上邊案例來說,人其實是群居動物,是社會性的。我們一生之中,要跟家人、朋友、同學、同事、陌生人等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缺乏同理心的很大一個弊端就是,在相處中容易產生摩擦。小點的可能對方就藏心裡然後不露痕跡地體現在行為上,大點的就像這次的網暴事件。
當然,同理心之所以重要,我覺著有個事實是很大原因——社會上缺乏同理心。好比「物以稀為貴」,因為普遍缺乏同理心,所以才會覺得有同理心的人很強很好。假設生活中人人都富有同理心,那誰還會來強調同理心的重要呢?
以我個人來說,要做到對所有人都同理心對待真的很難,也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同理心去對待的(比如窮兇惡極的罪犯,我可能知道他是因為個人經歷而導致的心理扭曲,但我不會理解他的犯罪行為)。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可以借鑑一下,重視的人、在意的人、對你有影響的人儘量做到;其他人包括陌生人,不勉強,但也別張嘴就來,保持緘默有時也是一種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