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 羅曼·克茲納裡奇
譯者:黃煜文 林力敏
在21世紀的今天,同理心儼然成為了最值得擁有的關鍵能力之一,它有一種力量,令人感到關愛和溫暖,它不僅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甚至可能為社會帶來根本的變遷。本書揭示了高同理心人士擁有的6個習慣,這些習慣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迸發創意,成就自我。
作者羅曼·克茲納裡奇是同理心領域的研究專家,他創建了世界上首個同理心博物館和電子圖書館,被英國《觀察家報》評選為「英國重要的生活哲學家」之一。他目前還擔任國際慈善組織及聯合國等組織的顧問,致力於協助這些組織通過宣傳同理心和對話,促進社會變革。
請跟隨領軍讀書會一起閱讀、一起聆聽、一起品味。本期圖書《同理心》,我們將分兩期,每期用二十分鐘的時間來為大家解讀。第一期:我們將從「打開你的同理心開關」、「進行想像的跳躍」、「探索與實踐同理心」三個方面幫助大家理解同理心的概念,找到將心比心的關鍵所在。
第二期:我們將從「鍛鍊對話藝術」、「坐著椅子旅行」、「激起同理心革命」三個方面闡述培養同理心的具體方法,幫助大家直面同理心浪潮的洗禮,明白如何以嶄新的角度檢視人生。
在許多學習領域,經驗可以決定一切,培養同理心也是如此。那麼,在實際生活中,我們該如何激發出同理心呢?
報紙多半不會提及,如今我們的談話方式已陷入危機。大家習慣閒聊亂扯,談話質量每況愈下。溝通不良在西方國家成為離婚主因。這個危機關乎同理心的未來。
深具同理心的人在談話時會展現出6個不凡特質:
多數人通常不太喜歡跟陌生人交談。我們擔心他們不想跟我們說話,或覺得我們愛管閒事,或者單純覺得尷尬。
我們該跳出當前的觀念。與陌生人交談是一段充滿啟發的冒險,能夠打破固有觀念,收穫嶄新想法。
我曾在牛津一所小學裡辦了一場餐會,邀請了60名背景形形色色的人,他們互不認識,一對一坐在長桌兩側。桌子中間擺放著「談話菜單」,菜單上列出20個左右問題,比如你這輩子學到了哪些不同種類的愛?你希望自己在哪些方面更為大膽?菜單供每對成員隨意選擇,席間提供簡單餐點。
談話餐會在許多國家都舉辦過,目前已促成不少改變:建立友誼、推翻偏見、催生社區計劃、偶爾還無可避免地牽起紅線。談話餐會成功的原因不只在於形式特殊,也在於打造出讓大家敞開心扉的交談環境。
你可以參加談話餐會尋求啟發,也可以自行列出一套問題,邀請同事、新鄰居或其他不熟悉的人前來參加。相信我,即便是跟自認為了解的對象談話,你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我們該如何傾聽?
高同理心人士習慣採用一種 「積極傾聽」的特殊方式。馬歇爾·羅森堡大概是最積極的傾聽高手,他特地設計「非暴力溝通」,藉以化解談話衝突,同時「激發我們與生俱來的憐憫心」。
羅森堡的核心觀念是「同感接收」。第一個要點是「感受」,你得清空自己的雜念,全神貫注地聽對方說話,不預設立場,不妄加評判;第二個要點是得跟對方感同身受;第三個要點是努力了解對方的需求。羅森堡認為溝通不良的主因是我們沒弄懂對方的需求,對方也沒弄懂我們的需求。
高同理心的人明白,如果我們不脫掉面具、一直畏手畏腳,那麼談話會變得毫無意義、反反覆覆、虛情假意。卸下面具的核心在於擁抱自己的脆弱。
很多人或許會在親密的朋友面前展示脆弱的一面,但在另一個地方絕對不容示弱,那就是職場。
情緒專家布勒內·布朗認為我們需要另創職場文化,讓脆弱及由此帶來的同理心在職場上不只為人接受,更為人推崇。她向我解釋:如果職場上不接受脆弱,就難有革新、創意與真心投入,因為這些都源自脆弱。
這類觀點反映出職場思維的新浪潮:如今全球經濟緊密相連,瞬息萬變,唯有重視情商、開放程度與敏感程度才是獲得成功之鑰。我們不該把公司組織當成機器,而應當成人際關係網絡。你不該認為展現同理心與脆弱面不明智,反之,展現它們其實有助於成功。
過去10年間,同理心成為廣告營銷產業的熱門概念,許多營銷網站教人如何在談話時靠同理心贏得顧客。
政治學家加裡·奧爾森對商界興起的同理心風潮頗有洞見,他認為同理心營銷不該只是一種謀求利益的精明策略,這會使同理心的道德內涵漸漸消失,營銷產業幾乎不會真正關心消費者福祉。
同理心營銷是一記警鐘,我們該反思自己平時如何談話,留心自己的意圖。如果我們只是自私自利,打算利用談話控制他人,那就跟同理心的初衷背道而馳了。反過來說,談話時確實關心對方,才是真正的設身處地。
我們該如何讓對話更有創意與意義?談話淺薄無趣的主因在於,我們打開話題的方式太過一成不變:最近過得怎樣?今天天氣怎樣?這類話題雖無傷大雅,可以避免摩擦,卻難以打動人心,無法激起深刻有益的對話。
與其問工作夥伴:「最近好嗎?」不如另闢蹊徑,搬出稍不尋常的問題:「這個周末你碰到最特別的事情是什麼?」你必須跳脫陳腔,對話才會熱烈深刻,觸及彼此內心。
大膽的談話是何模樣?喬·貝裡最為清楚。
1984年,貝裡的父親死於愛爾蘭共和軍策劃的爆炸案。1999年,因爆炸案入獄的帕特·馬吉獲釋出獄,貝裡聞訊立刻設法見他。她認為與殺父仇人談談有助於擺脫痛苦、遠離憤怒。馬吉同意了與她談話。後來他們碰面超過50次,漸漸了解彼此對爆炸案的觀點。
時常有人問貝裡是否原諒馬吉,她回答說「原諒」並非正確字眼,真正重要的是同理心:
我跟馬吉碰面,有時會徹底了解他的人生,覺得沒什麼原諒不原諒的。我知道,無論你原本是站在衝突對立的哪一方,如果我們跟對方互換人生,也會做出跟對方一樣的舉動。換句話說,如果我有愛爾蘭共和軍的背景,很可能會做出跟馬吉一樣的選擇。
這個故事證明,再極端的案例都能產生同理心,且同理心有辦法扭轉個人生活,促進社會改變。
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文學、攝影、電影等作品確實能帶領我們踏上想像之旅。接觸截然不同的人生,我們會更容易做到對他人感同身受。我把這稱為「椅子同理心」,代表一種在自家客廳旅行的方式。
亞里斯多德認為悲劇有教化心靈之效:藉由觀看悲劇,觀眾能以開闊眼光觀照自身苦難,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也有機會同情他人。很多電影經過導演悉心拍攝,足以讓觀眾深有同感。其中一類電影格外有感染力,即以敵軍士兵為敘述視角的戰爭片。
就這類戰爭片而言,如果想有一段難忘的出神體驗,1930年上映的《西線無戰事》是絕佳選擇,它講述了德國步兵保羅·鮑默的故事。
置身於槍林彈雨中的保羅跳進壕溝尋求掩蔽。沒過多久,一名法國士兵跳進了同一條壕溝,保羅不假思索地抽出匕首朝他的胸口刺了一刀,並眼睜睜看著他在自己面前受盡折磨,走向死亡。隨著時間流逝,保羅開始同情他。「我想幫你。」保羅說,並給他一點兒水喝,可惜為時已晚。
保羅隨後講了一段痛徹心扉的獨白:
我並不想殺你……可是我卻把你殺了。拜託,原諒我吧……我們只不過想活下去而已,為什麼他們要送我們上戰場彼此廝殺呢?若沒有步槍和這身軍服,你跟我還可以稱兄道弟啊。
這是把「別人」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的絕佳例子。《西線無戰事》贏得1930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席捲全球各地,傳達同理之心與反戰思想,影響力無遠弗屆。
電影能直接呈現情景或對話,讓我們設身處地感受各種人生。我們可以不再只關注娛樂效果,而去關注哪些電影有助於刺激思想與行動,讓我們更敏銳善感,更有同理心。
20世紀初,美國有將近1/6的未滿15歲兒童受僱於農場或工廠。1908-1924年,慈善基金會「國家童工委員會」聘請了曾在紐約當過老師的海因在全美拍攝童工。海因四處窺探所謂的「血汗工廠」,多年來,拍下了無數個血淋淋的畫面。
1908年,海因在南卡羅來納州紐貝裡市
莫洛漢棉紡廠拍下的「小織工」
這些震撼人心的照片被刊登在全美各地的報紙雜誌上,證明剝削童工確有其事,改革派人士並非無的放矢。照片引起群情激憤。
一張張照片也促成了公共政策的轉變。1912年,美國國家兒童局應運而生,屬於聯邦政府層級,旨在消除僱用童工現象。在1910-1920年,美國的童工數量減少了一半。
文化思想家蘇西·林菲爾德問道:「為什麼照片能讓我們看見殘酷暴行呢?部分原因在於照片能清楚呈現身體的痛苦,無比真實,不容辯駁,效果非文字與繪畫所及……它勝過任何形式的藝術與媒介,觀者會立刻自心底湧起一股情緒,與自身以外的世界彼此相系。」
維多利亞時代認為文學能激發同理心,這份信心近年頗有復興之勢。
哲學家馬莎·努斯鮑姆建議大眾閱讀寫實小說,因為這類作品根植於日常生活,不會過度空想或風格晦澀。類似狄更斯或艾略特的寫實小說提倡「富有同理心的想像」,有助於提升公眾道德,對抗崇尚自私的當代文化。
然而文學研究家蘇珊·基恩卻對此表示懷疑,她說:「雖然目前有些研究指出認同角色能培養利他主義與有利社會行為,但那些研究『尚無定論』,而且幾乎向來誇大其詞,只求凸顯閱讀的功效。」
我同意即使我們對書中角色的苦難感同身受,我們的實際行為也不見得會大有改變。但許多證據顯示小說有辦法影響讀者一生,例如很多人讀完《湯姆叔叔的小屋》,轉為反對蓄奴制;讀完《霧都孤兒》,挺身反對救濟院系統;或在讀完《西線無戰事》的原著小說後,成為反戰分子。
同理心是小說敘事的核心。不妨想一想哪些作品曾讓你睜開眼睛,看見別人的生活。
在這個嶄新的時代,數位革命有助於拓展椅子同理心。臉譜網和推特等社群網站正讓無數世人彼此聯繫,交流想法。那麼,這種無遠弗屆的交流對話能促成全球性的同理心變革嗎?遺憾的是,這恐怕是烏託邦式的美夢。
網際網路方便了彼此「聯絡」,但每個人的複雜特質卻遭抹除;它可能讓我們人格分裂,漸漸發展出 「在線人格」或「在線身份」;網絡匿名也易造成「在線放縱效應」,讓人覺得可以為所欲為。
而最根本的問題是,在線人格容易流於自戀,進而影響到平時的人格。
社交媒體是一個絕佳工具,可以用來傳播強烈情緒或發起抗爭行動,把當前狀況快速發散到全球各處。然而我們也看得出來,它難以提供必要的養分,幫助社會運動取得長遠的成功。
同理心意識帶來種種驚人發展,與人類歷史密不可分。心理學家平克認為,「同理心的擴展」是過去500年殘暴行徑減少的一大功臣,這些暴行包括嚴刑峻法、奴隸制度與迫害弱勢群體。
回望近代西方歷史,全世界總共興起過三大同理心浪潮,各自擴展世人的道德關懷。
1700年以前的歐洲之血腥殘暴,完全超出現代人的理解。在接下來的百年間,人道主義關懷席捲歐洲大陸。平克把這股潮流稱為「一種情緒層面的轉變,大家變得對他人的喜怒哀樂開始感同身受。」
這種轉變首先得益於「閱讀革命」,通過小說和報紙,社會各階層能夠湧起休戚與共的感受。此外,逐漸興起的人道主義組織在對抗奴隸制,改革監獄系統,提升兒童處境,還有終止司法酷刑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貢獻。
我們不難看出,如果同理心能化為社會精神的一部分,將發揮出巨大功效。
20世紀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摧毀了人道主義革命。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幾十年間,卻興起了第二波同理心浪潮。
世人認為類似於「猶太人大屠殺」這種憾事絕不能重演,於是,許多社會族群的權益獲得了提升,道德關懷逐漸超越國界的限制。
我們之所以認為人生而平等,並努力把理想轉化為法規,原因在於同理心讓我們關懷遠在他方的苦難。同理心與理性相輔相成,有助於我們建立更人道的文明。
第三波群體同理心浪潮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浮現並擴及全球。這波最新浪潮涉及三個大有可為的全新領域:向學童教授同理心技巧,協調解決衝突場面,還有激起對未來世代的同理心以應對氣候變遷。
20世紀80年代,芬蘭率先推出同理心課程。現如今,大約80%的中小學都開設了社會情緒學習課程。這門課程的其中一項活動是關於校園霸凌,學生會討論遭到霸凌的感受,並藉由角色扮演提升設身處地思考的能力。
第三波浪潮也激發了越來越多的和平調解計劃,直接利用同理心協助消弭衝突,匯聚成一股強大的群體力量。「父母心聲家庭論壇」是其中最具創意也最富爭議性的組織,旨在把因為巴以衝突痛失親人的家庭聚集起來,主要活動是讓兩邊的家庭碰面並講述個人傷痛。目前組織成員超過600個家庭。
這類計劃認為政治層面上的新增法令與和平協議並不夠:我們得從根本上重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能締結長期和平,而同理心是達成這個目標的一大利器。
然而,當前同理心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應對氣候變遷,因為氣候危機的影響範圍無與倫比。
我們必須激發跨越地域的同理心。我們的高排碳量已讓許多人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例如造成西孟加拉國洪水泛濫,衣索比亞發生饑荒,吐瓦魯面臨海平面上升的威脅。
我們也缺乏超越時間的同理心。高碳生活的後果得由後代子孫承擔,但我們並未替他們設想。
實際上除了全球變暖之外,我們尚面臨諸多問題。生物多樣性減少,自然資源枯竭,環境遭受汙染,地球正承受極大的環境壓力。除非我們付出更多關心,認識到人類與自然實乃唇齒相依,我們才可以力挽狂瀾。
現在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加入這個行列,貢獻一己之力,推動第三波同理心浪潮,替人類歷史寫下不可磨滅的一頁。
結語
所有文化都對人生提出各式解答,例如這輩子該怎麼過活?該追尋什麼事物?古希臘人頌揚勇氣,推崇智慧與克己;早期基督教要求信徒效仿基督的人生,藉以與上帝交契;啟蒙時代的人們試圖以理性控制情感。如今,我們有另一條路:同理心。
從他人的眼光看待世界或許是超越自我局限的最佳方式,有助於從嶄新角度檢視人生的做法。我們必須平衡內外世界,協調內觀與外觀。誠如歌德所言,我們先得走出自我,探索外界,才能了解自己。
以上是領軍讀書會本期內容,感謝您的閱讀收聽。領軍讀書會,只推薦經典,誠邀您與領軍6500名員工,20萬家長一起學習、成長。領軍讀書會,堅持公益免費,歡迎您提出意見建議,更感謝您轉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