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丁 圖|網絡
國家歌劇院是世界十大歌劇院之一,始建於1861年,歷時8年完工,首演為莫扎特的歌劇《唐·璜》。素有「世界歌劇中心」之稱,也是維也納的主要象徵。
國家歌劇院是一座高大的方形羅馬式建築,是仿照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大劇院的式樣,全部採用義大利生產的淺黃色大理石修成的。正面高大的門樓有5個拱形大門,樓上有5個拱形窗戶,窗口上立著5尊歌劇女神的青銅雕像,分別代表歌劇中的英雄主義、戲劇、想像、藝術和愛情。在門樓頂上,兩邊矗立的是騎在天馬上的戲劇之神的青銅塑像;門樓內的牆壁上畫的是莫扎特的最後一部歌劇《魔笛》中的精彩場面。
歌劇院交響樂團與維也納愛樂(Wiener Philharmoniker)有著緊密的聯繫,因為這兩個名字同屬於一個樂團。
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大樓(Musikverein),因為其中的大廳(Großer Saal)暱稱為金色大廳所以為中國大眾所知,是維也納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音樂廳之一。大樓中除過大廳還有四個小廳,其中也經常會有不錯的演出。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按照傳統都會在這裡舉行,每年隨著新年音樂會通過電視轉播將該大廳金碧輝煌的裝飾和無與倫比的音響效果展現在全世界的觀眾面前。
人民歌劇院是維也納的第二大劇院。建於1898年,名為皇帝金禧劇院(Kaiser-Jubiläums-Stadttheater),原本只演出戲劇,1903年因債務宣布破產。1903年9月萊納西蒙接手,開始演出歌劇。普契尼的《託斯卡(Tosca)》和理查·施特勞斯的《莎樂美(Salome)》在維也納的首場演出都在人民歌劇院。
人民歌劇院有別於國家歌劇院的特點是經常演出現代音樂劇或舞劇,尤其以輕歌劇為重。最與眾不同的是任何語言的歌劇在人民歌劇院演出都只使用德語演唱,所以通常說它是民族色彩很重的一座歌劇院。
維也納音樂廳是維也納著名的地標之一。它啟用於1913年,坐落在維也納3區與1區的交接處。與金色大廳相同,維也納音樂廳共有一個大廳和五個小廳,音樂廳自啟用起至今主要致力於推廣傳統及創新風格的音樂形式,在上演古典音樂的同時首演眾多當代作曲家的作品,上演爵士音樂作品和舉辦流行音樂作品音樂會。
維也納音樂廳是維也納交響樂團(Wiener Symphoniker)、維也納室內樂團(Wiener KammerOrchester)及Klangforum Wien的常駐演出地。音樂廳在每年的音樂季不僅會固定邀請世界著名的交響樂團如維也納愛樂樂團,獨奏演員及室內樂團做客演出,此外還定期舉辦各種舞會活動如Bonbon-Ball,舉辦爵士音樂及世界音樂音樂會。
維也納河畔劇院是一座建於帝王時代的歷史劇院,由建築師Franz Jäger設計,席克奈德(Schikaneder)所建造。劇院於1801年6月13日啟用,首演為Alexander Teyber的歌劇 《Alexander》。當年它被描述為"具有最完整的設備以及當代最大的劇院之一"。眾多著名的作品曾在此首演,包括駐院作曲家貝多芬的歌劇《費德裡奧》和部分交響曲、小約翰·施特勞斯和弗朗茲·雷哈爾的部分輕歌劇。2006年開始被戲稱為新歌劇院(Das neue Opernhaus),2012年將維也納室內歌劇院(Wiener Kammeroper)收到麾下。
穆特音樂廳是維也納童聲合唱團的常駐演出地。於2012年12月9日開放,除過童聲合唱團之外以演出現代樂為主。由於其建造時間較晚,所以應該說是整個維也納最為現代化的音樂廳。門樓和圍牆由玻璃和金屬材料的溫暖和明亮的色彩做出對比,整體呈現出巴洛克式建築和現代建築的一種融合。
(以上內容由歐洲時報中東歐版理查丁綜編整理,部分內容來自網絡,轉載請註明)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