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在哪兒聽起來最美?對現場表演愛好者而言,一場音樂會的成敗除了取決於音樂本身,其演出場地之優劣也不可忽視,而每當全球各地新音樂廳落成時,樂壇首先關注的焦點莫過於「此處聲學效果如何」?
星海音樂廳被譽為全國「聲學效果」最好的音樂廳,放眼世界,世界上「聲音最好」的音樂廳,又有哪些呢?主頁君不是聲學專家,也沒本事跟大家列出來囖,不過主頁君能做的呢,倒是可以給大家分享一下英國音響學專家 Trevor Cox 在衛報網站上公開的,他心目中聲音最好的世界前十大音樂廳,一起來看看他是怎麼說的。(順序與排名無關)
瑞士:琉森文化與會議中心音樂廳
這棟 1998 年啟用的新建築位於琉森火車站旁,音樂廳專為駐廳管弦樂團而設,毋須顧及其它類型演出,其「長混響」設計有利於樂團表演,但會讓流行音樂或演說變成泥濘般的雜音。許多場地會為此另尋解決方式,琉森的做法是在建築外圍加上一圈大的「混響室」,演出管風琴或聲樂作品時,把音樂廳與混響室之間的門打開,就能模擬教堂中的聲學效果。
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廳
「科學」是波士頓交響廳設計的要素,其鞋盒狀的內部空間是取自萊比錫布商大廈,但並非單純複製,該廳宏大的聲學效果設計出自 Wallace Clement Sabine 之手,他是第一位以科學方式測量、研究特定空間中聲音運動的人。時至今日,這座 1900 年落成的音樂廳仍被視為全球最好的古典音樂演出地點之一。
英國:曼徹斯特橋水廳
新的音樂廳幾乎都很安靜,好讓演奏者能用細微的聲音將聽眾帶入另一個世界,所以在席間呼吸、移動身體的聲音可能都比背景噪音還大,在音樂停下時尤為明顯,而橋水廳很可能是其中的極致。1996 年愛爾蘭共和軍在曼徹斯特發動炸彈攻擊時,全市中心的窗子都被震破,而當時正在音樂廳內進行工程的建築工人竟然聽不到爆炸聲,其隔音效果之好可見一斑。
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
愛樂者耳熟能詳的老據點、維也納愛樂樂團的家,勃拉姆斯、布魯克納、馬勒都曾站在這裡,指揮維愛演出。在這個廳裡,小聲的演奏,聲音聽起來像是從舞臺上傳出,但當樂團大鳴大放時,聲音有如得到物理性的拓展,聽眾則面對一場從四面八方包圍上來的音樂海嘯。
德國:柏林愛樂音樂廳
1963 年開幕的柏林愛樂廳是戰後取代舊音樂廳的新場地,從落成之初,它奇形怪狀的外觀就成為樂壇熱議的焦點。其內部設計為「山谷梯田」,將聽眾分成一塊一塊的,並以反射板從四周將聲音推送到人們耳邊。設計師 Hans Scharoun 表示,人們習慣在聽音樂時圍成一個圈圈,所以他又將這些梯田排列成「競技場式」,有 1/3 的聽眾甚至是坐在樂團後面,這也是全廳內部視野最好的座位。星海音樂廳的內部聲學設計就是與此相仿。
紐西蘭:基督城會議廳
此廳內部設計前不久,Harold Marshall 才建立了一個關於良好聲學效果的理論:聲音必須從牆面反射、從四周到達聽眾的頭部;兩耳聽到的聲音有些微差距,因為聲音傳到兩耳的時間並不一樣。這個理論使他以革命性的手法設計該廳,用帳篷狀天頂放下的大型木質嵌板達到他心中理想的聲音反射效果。2011 年基督城發生嚴重地震,目前會議廳正在修復中,預計 2018 年重開。
法國:巴黎愛樂廳(新)
新開幕的巴黎愛樂廳內部與臺中歌劇院有點像,幾乎看不到一條直線,牆上、陽臺……到處都是圓弧的線條,從頂上垂降下來的雲片好像是從大木塊上直接切下來的,但這些大木片並非單純的視覺裝飾,它們的表面經過仔細雕塑,能加強聲音反射到聽眾耳裡的效果。該廳不是舊廳的仿製品,而是這個時代聲學設計的展現。除了音樂會,人們也可以在它的博物館中,追尋西方自17 世紀的音樂史軌跡。
芬蘭:拉蒂西貝柳斯廳
這個廳可謂超級年輕,2000年才落成啟用,其聲學效果廣受好評。拉蒂離赫爾辛基約有一小時的車程,西貝柳斯廳就坐落在它的港口,也是該市工業核心地帶,這棟建築從裡到外都是木頭。有許多人誤解,以為音樂廳的木頭牆面就像小提琴的共鳴箱,可以營造出優美的音色,然而實際上,樂團發出的每個聲音都要靠他們自己「滋養」,廳裡的木板只是用於反射這些聲音,讓它們能更有效率地傳到聽眾耳裡。
日本:東京歌劇城音樂廳
東京歌劇城音樂廳的內部為一傳統三角型,特出之處在於,其頂部木構猶如金字塔型,它能產生罕見極佳的聲學效果,開幕夜上,馬友友也盛讚這裡是他所體驗過、聲學效果最好的幾個地點之一。
巴西:聖保羅廳
當聖保羅交響樂團在 1990 年代需要一個新的場地時,這個坐落在火車站邊的新廳便應運而生,它的面寬同于波士頓交響廳,深度與高度則與維也納金色大廳相同。聽眾在廳裡仍然可以仰望傳統西方建築的壯觀石柱,可動式的廳頂還能配合巴洛克時期作品或浪漫時期作品等不同的節目更改配置,做出相應的迴響效果。
文章來源:MUZIK ONLINE,2015-03-31
聽說在下方長按指紋可以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