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剛。
國內一線主持人裡,畫風最魔性的一個。
法制節目《今日說法》他一本正經,走上國民主持的地位;求職節目《非你莫屬》爆黑,惡言厲色不近人情。
《吐槽大會》偏又驚豔轉身。
花枝招展,自黑自嘲,娛樂精神滿分。
職業態度,一個字:狠。
講理一本正經;搞笑豁得出去;只要節目效果需要,完全可以不顧形象地尖酸刻薄討人厭.
但這次,張老師(謝天謝地)也太一本正經了——
《故事剛剛好》
一集一個小故事,講啥呢?
蒲松齡《聊齋志異》。
魑魅魍魎美女狐仙奇情異致……
奇?
你儘管衝著「奇」字來。
Sir保證你帶著「雅」字走。
01
拍案驚奇
一人、一椅、一書,就聽張紹剛講。
枯燥?
沒正式開始前,張紹剛還是一副嚴肅的央視架勢。
但嚴肅不過三秒。
一張口講起羞羞臊臊的故事,那股子熟悉的吐槽感就回來了。
形容女孩歌聲「婉轉滑烈,動耳搖心」,好聽。
張老師心馳神往,手指帶著大胯一起扭,原地蹦迪。
講述女孩「腰細殆不盈掬」,細到攥不成一把。
張老師很老到地右手又翻又扣,激動不已。
講到書生妖女「無夕不至」,每晚都會相見時。
張老師又是一臉醋意,還微微翻了個白眼。
每天晚上都來
(哼!)
精彩之處,還要加幾句自己的即時感受。
肢體語言和表情,都非常豐富,非常張紹剛。
色而不淫,浮而不躁,舉手投足間一副老說書人的做派。
就算他突然來句「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也毫不違和。
彈幕一飄。
淨是誇咱們張老師生動可愛的。
第一個故事,《綠衣女》。
說書生小於在山中讀書,看見一個綠衣女走來。
奇怪,這深山裡哪來的女人?
但不管。
蒲松齡原文寫:
「忽一女子在窗外贊曰:於相公勤讀哉。」
下一個「勤讀哉」,張紹剛直接聲情並茂開始感嘆:「誒唷,你真是棒棒的!」
同時不忘豎起自己的大拇指。
兩個人車速也是很快。
書生說:料想姑娘不是人類吧。
綠衣女說:我又不會吃了你,是不是人又有什麼關係呢?
於是下一秒就脫了衣服,那蜂腰真叫一個細。
一個照面,一人一妖便共度數日春宵,如膠似漆。
突然有一天,小於跟綠衣女閒聊,要求綠衣女唱歌給他聽。
女子百般推辭,但還是在小於再三請求下唱了。
果然,聲音婉轉動聽猶如天籟。
但沒想到,也引來了殺身大禍.
Sir先不劇透。
只能告訴你,那腰可是真·蜂腰。
第二個故事《局詐》,講的不是風花雪月,而是「高山流水」。
講了啥?
愛琴的小李得到一把稀世古琴,自己都不捨得彈,包好藏好連至親都不讓碰。
之後,他認識了同為文藝青年的小程,三年時間,每天聊音樂,談人生。李也拿出自己的古琴共享。
直到有一天,小李攜琴拜訪小程家,危險發生了.
小程夫人,端莊典雅,脫俗超塵,一手琴藝更遠在二人之上。
小李「形神益惑」,動了心。
當弟弟的不厚道了?
沒想到真正的反轉出乎所有人預料。
嘿,Sir依舊不劇透。
只能告訴你,兩個故事無一例外地,都是最壞結局。
一個斷了情,一個失了愛。
但最特別的是。
它們也都不止於古風古色的幻夢奇情。
而是跨越時空般地,扎進當代都市人身上的欲望與執念的生、住、異、滅。
不信?
張老師,還真給我講服了。
02
雅俗共賞
每當故事講完,張紹剛立刻從說書人化身導師。
簡單、直接、通俗,一句話總結中心思想。
第一集《綠衣女》,四個字概括,「分手不撕」。
在張紹剛的解讀中,又撩又媚的綠衣女,完全是新世紀女孩的典範。
敢於追求愛情。
也敢於承擔感情的任何結果。
而書生,代表在愛裡固執而幼稚的男性同胞。
胡鬧、任性、愛索取。
把自己的想法
借著愛的名義讓對方實現
第二集《局詐》,三個字總結:「殺豬盤」。
近幾年流行的詞彙,表示步步為營,放長線釣大魚的騙局。
不是「高山流水」,而是惡性詐騙。
蒲松齡描寫了一個費盡心機的騙局,曾經在央視主持過多年《今日說法》欄目的張紹剛話鋒一轉,開始「往日說法」。
「我們收視率最高的,經常涉及到的就是騙局。」
何人,為何受騙?
張老師一語中的:有痴心。
錢痴。想要更多的錢,結果被騙得血本無歸。
情痴。常見於婚姻詐騙,情感詐騙。
命痴。參見經常在健康問題上被騙的老年人。
張紹剛隨即釋出建設平安社區slogan:內去痴心,外防騙局。
但如果只這樣解讀,這兩個故事,也才就聽懂了一半。
比如《局詐》。
說的是騙,但蒲松齡在結尾一句點題,「騙中之風雅者矣」。
不圖名利,只為求一把好琴,苦心經營三年,世俗人眼中實在難以理解。
而在這故事中,反倒有一種淡薄得失、心誠則靈的雅致。
《綠衣女》的結尾,尤其如此。
在度過因書生迎來的大禍,女子化作綠蜂以身蘸墨,在桌上寫了一個字,「謝」。
謝他搭救之恩。
同時也是謝絕——到此為止吧,別再來找我了。
留下的字,就像《重慶森林》裡,阿菲給633留下的那一張沒有目的地的登機牌。
不過,她「自此遂絕」,從此再不相見。
簡單四字,卻飽含了複雜的情感和無盡的想像。
有愛時,勇敢追逐。無愛時,體面再見。
不懷妄想,不守執念。
聽到她扇動雙翅,飛出窗外,你才能感受到。
《聊齋》「奇」的盡頭,是一個「雅」字。
是克制,是成全。
是認清現實真相之後,依舊心懷美好的淡薄與捨得。
03
人
一個固定流程。
在講述、討論完每一個故事之後,張紹剛會重新朗讀一邊蒲松齡的原文。
苦口婆心:「看《聊齋》一定要看原文!」
為了避免出錯,張紹剛還做了非常多的準備。
對於可能出現的錯誤,也歡迎並感謝大家的指正。
為啥?
不得不回到《聊齋》本身——
中國文言短篇小說的極致。
多則千字,少則只有一行。
第五卷《赤字》原文如下:
順治乙未冬夜,天上赤字如火。其文云:「白苕代靖否複議朝冶馳。」
蒲松齡的文字有精簡典雅之美,亦有「言外之意」的含蓄意境,馮鎮巒評:「文章皆如錦繡。」
也正是簡潔生動,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文字,能讓讀者得到不同的體會和理解。
用郭沫若的話來說:「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寫得好,不用再囉嗦。
但為什麼在今天,還要讀《聊齋》?
道理簡單。
讀它,就是讀人。
因為聊齋借的是狐仙鬼怪的故事
但是它描寫的是人世間的千姿百態
《聊齋》算得上中國電影的始祖IP。
和影視結緣,最早可以追溯到國產電影剛誕生時期。
1925年,香港電影先驅黎民偉和黎北海,拍攝了第一部根據《聊齋》裡同名故事改編的電影《胭脂》。
因其劇情新奇以及警示教化意義,大受歡迎,首創香港電影的最高賣座紀錄。
百年光景,《聊齋》仿佛一個故事聚寶盆,促成了無數作品的誕生。
八十年代,一部《倩女幽魂》,讓「小倩」王祖賢華語影史留名,成為女鬼形象的審美標杆。
同時期,內地電視劇版《聊齋》開播,詭異離奇的鬼怪故事成就了一代人的童年陰影。
十年前兩部《畫皮》,群星雲集,現象級票房爆款,開創了中國電影的「東方魔幻」之路。
但你發現了嗎?
仙狐鬼怪、奇詭妖冶。
大多《聊齋》的影視作品精於此,也止於此。
很多影視強化表現的,依舊是娛樂性的情感糾葛和獵奇因素。
但《聊齋》的原著,遠不止這些。
通過寫鬼狐表現人性,用離奇的故事反映封建社會的世情,諷刺和批判它的各種弊病。
全書近五百個故事,除了常被影視改編的篇目,其實還有很多值得去閱讀、解讀。
《夢狼》,用父親夢到在外做官的兒子變成狼的故事,諷刺為官不仁者如惡狼。
《席方平》這個伸冤無門的故事中,腐敗的陰曹地府,暗喻了人世間的官場。
……
舉個更有名的例子。
在《聊齋》改編的作品中,最有份量的,偏偏最不「聊齋」。
胡金銓的《俠女》。
「女版哈姆雷特」。
因父親彈劾閹黨而被追殺,流亡在外,與書生顧省齋一見傾心。
有恩,她以身相報;有難,赴刀山火海。
也因恩怨難了,離開顧省齋,產下一子後,遁入空門。
孽緣已盡,皈依空門
顧氏香菸,綿延不絕
沒妖術,沒鬼怪。
只有人間恩怨循環往復之間的拿起、放下、拿不起、放不下。
《聊齋》中的俠妖鬼怪,還不就是人,與人的想而不敢,敢而不言,言而不行的理想和欲望。
再回到張紹剛在節目中一開始提出的那個問題:
「為什麼在今天,我們還要讀《聊齋》?」
幾百年過去,蒲松齡當年諷刺的世情弊病,有的依舊是民族的沉痾。
幾百年過去,世事變遷,人性中的貪、嗔、痴,又何曾變過呢?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一大批紅極一時的文化類綜藝,似乎又一次銷聲滅跡了。
《朗讀者》止步於2018,兩季壽命。
《一本好書》在去年完成第二季,再無後文。
道長的《一千零一夜》,時隔一年多,也還沒有第五季的消息。
《故事剛剛好》,一檔樸素的讀書節目,雖有不足,但又進行了一次有意義的新嘗試。
在張紹剛繪聲繪色、生動立體地講述裡。
你能看到它的清醒——
現代人容不下的,可不止是《聊齋》。
而是,平心靜氣地去咂摸一個故事的耐心與寬容。
但你也能看到它的初心。
為什麼讀書。
張紹剛說了一句最實在的話。
「儘可能地讓自己的人生,不要因為傷痛的結果而感悟。」
不在聰明而在清醒。
不在態度而在初心。
這樣「剛剛好的故事」,值得Sir安利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