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電影觀後感(十三)《知音》

2020-09-23 佐羅zgz

《知音》是1981年北影廠攝製的,導演謝鐵驪、陳懷皚、巴鴻,演員王心剛、張瑜、英若誠、林默予、趙爾康、王培、邵衝飛、張逸生、徐展、傅祖誠、劉衍利、袁玫、杜澎、江庚辰、關長珠、方輝、封順、周婷、韓焱、鄭保民、譚天謙。

本片是一部描寫蔡鍔與小鳳仙歷史傳奇故事的影片,影片開頭也是這麼定位的,所以故事背景大都是真實的,比如袁世凱稱帝,蔡鍔以逛八大胡同與小鳳仙交往作掩護,最後逃回雲南發動護國戰爭,袁世凱氣死,蔡鍔病故,這都是真實的歷史。

但作為傳奇,片中也有很多虛構誇張的內容。其中最主要的是把小鳳仙抬得太高,把她描繪成了一個充滿正義感,一腔熱血,赤誠愛國的進步青年,第一個鏡頭就是她以男裝出現表達她痛恨二十一條的愛國熱情,主題歌裡還表達她想追隨蔡鍔上戰場殺敵,簡直像一代俠女。影片名字叫知音,表明作者是要把她塑造成一代雄傑護國名將蔡鍔的紅粉知己,兩人如高山流水一樣的千古知音。既然一切都以此為出發點,小鳳仙不拔高也不行,於是就被描繪得像一個女地下黨一樣了。但小鳳仙哪有那麼高的政治覺悟啊,她不過是一個年僅15歲的小姑娘,從小顛沛流離,無法餬口,不得已進入妓院以出賣肉體為生,你可以說她生性聰慧,才藝俱佳,你可以說她愛慕蔡鍔英雄氣概,甘願以身相許,這都沒問題,但要把她拔到如此高的政治覺悟和愛國熱情,就過於離譜了。蔡鍔死後,小鳳仙離開妓院嫁給了一個東北軍旅長,抗戰勝利後因為這個旅長當過漢奸而被槍斃,她又嫁給了一個工人。由此可見,她要真是個愛國者怎麼會甘願嫁給一個漢奸呢?

片中,蔡鍔一直懷疑小鳳仙是袁克定派到他身邊的眼線,編導為了讓蔡鍔消除對她的懷疑,讓他倆趕緊進入知音關係,就給小鳳仙編了個情節,讓她告訴蔡鍔,她很痛恨袁世凱,因為袁世凱跟她有殺父之仇:她父親是南京一個小學教師,因為二次革命時給起義民軍抄了幾份布告就被袁軍殺害。其實這都是沒影的事,小鳳仙父親是一個滿族八旗軍官,早在民國前就死了,跟袁世凱沒一毛錢關係。

現在有很多資料介紹小鳳仙晚年還對蔡鍔充滿懷念之情,卻沒有蔡鍔對小鳳仙態度如何,這是因為蔡鍔對小鳳仙只是利用的關係,利用她麻痺袁世凱和那些密探,當然他對小鳳仙應該不錯,體貼關愛,但也僅此而已,說兩人達到千古知音的程度純屬扯淡。小鳳仙懷念蔡鍔很正常,像她這種身份卑微的人能跟蔡鍔這樣的民國功勳級人物有過一段露水姻緣,也算是她一生中最閃光的經歷了。民國年間有很多才子佳人題材的戲,蔡鍔與小鳳仙的故事也是其中之一,本片只不過是把這類戲升級為革命加愛情的高級形式而已。

電影當年上映時觀眾對張瑜的表演評價不高,認為她不像民國時期的妓女,還是像《廬山戀》裡的那個摩登女青年。其實張瑜長得顯小,演小鳳仙從外形看還是可以的。至於不像民國妓女,一則跟她演技不夠有關,二則跟時代背景有關,作為新中國的女孩子,出生在一個單純乾淨的環境裡,既沒有這方面的實際閱歷也沒有相關的觀摩學習,演的不像也很正常,其實她在《廬山戀》裡演的海外女青年也不像。

王心剛屬於偶像派演員,善於演英雄人物,本片他演的還行,就是年齡大點,當時他都快50歲了,而蔡鍔死的時候也只有34歲。還有林默予演的蔡母,也像個李奶奶式的老革命。

蔡鍔發動的反袁護國戰爭有三部分參與,進步黨、中華革命黨、老同盟會員。蔡鍔和他的導師梁啓超都是進步黨人,進步黨的理事長是黎元洪,這個黨本來是與袁世凱合作的,因袁世凱要稱帝雙方才翻臉,反袁護國運動主要是進步黨發動的。中華革命黨倒是有人參加護國運動,但都是中下層黨員,高層領導都沒有參與。因為孫中山與梁啓超早年有很深的恩怨,雙方一直都勢同水火,所以孫中山手下大將都沒參與這場運動。有部電影叫《建黨偉業》,裡面有個情節是劉德華扮演的蔡鍔到日本拜訪孫中山,孫中山大言不慚的對宋慶齡說「我的兵來了」,這句話純屬編導瞎扯。作為梁啓超高足的蔡鍔從來都跟孫中山沒有關係,當年他在昆明領導辛亥重九起義時就不是同盟會員,發動護國戰爭時依然跟中華革命黨沒有關係,不可能去拜訪孫中山。第三部分是老同盟會員,這部分是護國軍將領中最多的。二次革命後孫中山成立中華革命黨要黨員打手印宣誓效忠他個人,導致很多老同盟會員不滿意而離他而去,其中就包括護國軍三號人物李烈鈞。而護國軍總司令唐繼堯、蔡鍔得意門生六支隊長朱德等都屬於老同盟會員一類。本片對這段歷史的描寫大致還是準確的,只出現了梁啓超,還提到過同盟會。倒是《建黨偉業》這類三十年後拍的電影反而在肆無忌憚的偽造歷史。

片中代表袁世凱經常跟蔡鍔交往的是太子袁克定、梁士詒還有江朝宗,這主要是為了抬高蔡鍔的身份,表明他在袁世凱心目中很重要。實際上跟蔡鍔打交道的主要是籌安會頭領楊度,因為楊度是他的湖南同鄉兼老朋友。只是因為此時(八十年代)媒體已報導楊度後來加入了共產黨,編導為尊者諱,即便楊度是帝制首犯,片中也對他隻字未提。

袁克定是個瘸子,影片中沒有顯示。袁克定解放後經章士釗推薦受聘擔任中央文史館館員。

演袁世凱的英若誠是個大文人,書香門第,還擔任過文化部副部長,但沒想到的是,他竟然念了錯別字,把嬪妃念成bin妃,讓我深感意外。

最後說一下,我之所以喋喋不休的介紹這段歷史,是因為這些年經常有文藝誤導歷史現象的發生。比如我前面文章中提到的《從奴隸到將軍》、《佩劍將軍》等。還有一部抗日神劇《亮劍》也很火,很多年輕人不怎麼讀史書,以為那裡面描寫的就是真實歷史,於是就根據亮劍裡的故事來解讀歷史,這樣貽害很大。

相關焦點

  • 老電影觀後感(四)《五朵金花》
    2007年的觀後感《五朵金花》是我最喜歡的三部國產愛情電影之一,(另外兩部是《劉三姐》和《我們村裡的年輕人》,)這部電影塑造了一個桃花源般的世界,一個充滿美好人性、充滿陽光、讓人無限憧憬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真善美無處不在,愛情如夢似幻,環境優美迷人,社會風氣友善質樸,這個世界讓人陶醉其間,難以自拔。
  • 老電影觀後感(三)《南徵北戰》
    就拿華東我軍來說吧,宿北戰役之前,華中野戰軍連打勝仗,七戰七捷,而山東野戰軍就老打敗仗。孟良崮戰役之後,華野實施七月分兵,又打了幾次敗仗,比如南麻戰役。所以,歷史不是像我們小時候看這部電影時想的那樣簡單,消滅了張軍長部隊後就一帆風順了,歷史是複雜的。影片強調的另一個就是要打運動戰,認為只有靠運動戰才能打勝仗。這種觀點是值得商榷的。
  • 老電影觀後感(十四)《打擊侵略者》
    最近又看了一遍抗美援朝老電影《打擊侵略者》,八一廠1965年攝製。這是一部非常經典非常熟悉的老電影,當年看過n多遍。這次重看,那熟悉的情節、熟悉的面孔,熟悉的臺詞,還有那感人的場面,讓我一邊看一邊眼淚撲簌撲簌往下掉,仿佛又回到了難忘的少年時代,重溫了年輕時的美好。
  • 老電影觀後感(十)《偵察兵》
    這部電影當年上映時曾轟動一時,因為它是文革期間拍攝的第一部驚險戰爭片,看時覺得情節緊張,扣人心弦,引人入勝,加上主演是大帥哥王心剛、大美女楊雅琴,再加上國軍制服穿上去帥氣漂亮,看著特別過癮。那時電影少,一部優秀電影總能衍生出一些經典臺詞,比如「繼續操練」,就是我們小時候常用的口頭禪。今天重看這部電影,雖然還覺得很好看,但也發現很多毛病,主要是把敵人寫的太蠢了。
  • 老電影觀後感(七)《地道戰》
    它本是一部故事片形式的軍教片,但由於拍的太精彩,遂成為一部膾炙人口的經典老電影。影片導演任旭東,作曲傅庚辰,演唱鄧玉華(煤礦文工團),演員有:朱龍廣(工程兵文工團),劉秀傑(鐵路文工團),王炳彧(北影),張勇手,朱啟,王孝忠,劉江,謝萬和,龍套演員有劉季雲,張亨利,張懷志。
  • 老電影觀後感(五)《紅日》
    我是讀完鍾子麟寫的《蔣介石王牌悍將張靈甫》後特意又看了一遍這部電影的,邊看邊對照書,印象更深刻。第二場是萊蕪戰役(《南徵北戰》中的鳳凰山戰役),此戰我軍大獲全勝,六縱也繳獲甚多,不過此役74師沒參加。最後是本片的重點孟良崮戰役,經過一場殊死血拼,我軍終於在孟良崮殲滅了國民黨五大王牌軍之首整編74師,驕橫高傲的張靈甫也被我軍擊斃,王必成終於報了漣水的一箭之仇。其實,第二次漣水保衛戰我軍雖然失敗,但就傷亡而言雙方損失差不多,我軍的失敗主要是丟了漣水城。
  • 老電影觀後感(十六)《地下尖兵》
    《地下尖兵》是長影廠1957年攝製的一部諜戰片,導演武兆堤,副導演尹一青,演員有浦克、張園、陳汝斌、安震江、夏佩傑、李林、張巨光、蒙納、李孟堯、吳必克、張鳳翔、孟憲英(武兆堤夫人),客串王楓、周文彬、孫敖。這部影片有一個很重要的情節,可能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就是影片開頭,專門標明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1947年、北平。本來是一個虛構的文藝作品,為什麼要標明時間地點呢?
  • 老電影觀後感(二)《渡江偵察記》
    最近又看了一遍經典老電影《渡江偵察記》。這部電影有兩個版本,一個是54年拍的老版,一個是74年拍的新版,我這次看的是老版,記不清是第幾次看了。當年第一次看老版時,因為先入為主的緣故,覺得不如新版拍的好,覺得老版裡孫道臨演的李連長過於文弱,不如新版裡王惠威武,還覺得老版裡演劉四姐的李玲君不如新版的張金玲漂亮。
  • 老電影觀後感(十五)《廬山戀》
    這部電影當年曾轟動一時,主要是緣於它的「美」。一個是景美,影片把廬山風光拍得非常美,介紹了廬山許多著名景點,展示了廬山迷人的風光,讓觀眾大飽眼福。這部影片等於為廬山免費做了一次廣告。如果現在再拍這部電影,肯定不會這麼做了,除非廬山景區出錢邀請電影製作商拍攝。
  • 老電影觀後感(十二)《奇襲》
    《奇襲》是我小時候看過很多遍的電影,那時正值文革,大部分國產電影都禁放了,只有寥寥幾部還能公映,其中就有《奇襲》。所以,這部電影的情節我熟透了,很多臺詞都能正背如流。最近又看了一遍《奇襲》,和小時候看個熱鬧不同,這次了解了一些歷史背景,於是有一些新感受。
  • 老電影觀後感(八)《從奴隸到將軍》
    《從奴隸到將軍》是一部很著名的老電影,拍攝於1979年,片中主人公羅霄是以我黨36位軍事家之一的羅炳輝將軍為主要原型,劇中大的情節基本都與羅炳輝生平相符,包括他1915年參加滇軍,參加護國討袁和北伐戰爭,率部起義參加紅軍,參加長徵到陝北,抗戰時期在新四軍工作,1946年病故等等。
  • 皇城公主的豪門詭事(十三)
    ,她自個那會已經被十三公子冷落,就指望著兒子繼承皇太子之位,再藉機翻身一把呢(雖然這個兒子早就已經成為了別人的養子),這會公主又懷了個兒子,可不就是在要她的命嗎?皇城公主的豪門詭事(十三)也就是在這個調查過程當中,京城姨太前往南洋的這一不同尋常的舉動被十三公子注意到了,十三公子也是個牛人,順藤摸瓜調查下來,他很快就摸清楚了京城姨太背地裡搞出來的那一系列騷操作,甚至就連二房姨太太在背後惹是生非
  • 電影《八佰》觀後感 電影確實震撼,但也有缺點吧(自己觀點)
    昨天去電影院看了讓很多觀眾哭的稀裡譁啦的電影《八佰》,我也確實哭了。必須來講一下觀後感,都是個人觀點,如果有不對的地方請評論,謝謝各位。圖片為豆瓣評分電影取材1937年以下是電影缺點(個人觀點)首先說電影開頭,電影的開頭講述的是歐豪飾演的端午與弟弟、叔叔三人加入湖北保安團,前往上海支援,本以為是去打掃戰場,沒想到剛抵達上海就與日軍正面遭遇,這群雜牌軍雖然手握槍枝,但面對衝殺過來的日軍一個個被嚇得只顧逃跑。
  • 老電影觀後感(一)《英雄兒女》
    《英雄兒女》是我非常熟悉和喜愛的一部電影,也是全國人民非常熟悉和喜愛的,百看不厭。它是1964年長影廠攝製的,編劇是時任總政副主任傅鍾秘書的毛烽,導演武兆堤,副導演張其,插曲的詞作者公木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的詞作者,作曲劉熾是《我的祖國》的曲作者。
  • 看電影 《角鬥士》觀後感匯總
    ·克勞 飾)是羅馬帝國戰功顯赫,受人擁戴的大將軍。老國王馬庫斯·奧利利烏斯(理察·哈裡斯 飾)對大將軍賞識有加,有意加冕於他。老國王對將軍這種超越親情的寵愛自然招來太子康莫迪烏斯的妒忌與不安,太子伺機殺害父親,搶先登上王位,並馬上下令誅殺大將軍一家。 馬克西蒙斯死裡逃生躲過暴君的魔爪,可是他所有的家人都未能倖免於難,返回家園,他只看到滿目瘡痍的破敗景象。
  • 狗十三,一部能讓成年人看哭的電影,觀後感
    觀後感:其實個人認為,這部電影揭示的是一些普遍的現象,甚至有些是無解題。1有些父母總是盲目逼迫自己的孩子選擇孩子不喜歡的事情。比如在電影裡,選擇興趣班的事情。2大人總是認為孩子是好糊弄的。其實每個孩子心裡,都是有無可替代的東西。比如,當第一隻狗愛因斯坦被爺爺不小心弄丟之後,阿姨竟然想出買只一模一樣的狗替代的「餿主意」。初衷是想讓孩子不再萎靡不振,但其實,只是在逼迫孩子接受新寵物。
  • 硬碟裡的R級電影(十三):續集
    電影舉一反三,從一部電影中發現更多的樂趣,打開新世界的大門。大家好,我是三哥。本期的主題是「續集」,跟大家分享3部「續集」(同名)電影。關於這些電影的「前作」,三哥在之前的文章《》中就已經介紹過,沒看過的建議先補補哦。當然啦,這三部「續集(同名)」電影都是相對獨立的,沒看過第一部也不影響觀看。
  • 原創|影視劇《命案十三宗》觀後感
    影視劇《命案十三宗》觀後感這兩天我也追了一部劇《命案十三宗》感覺導演拍得真好,很真實。裡面的十三個殺人的故事真的讓我感觸很多。《命案十三宗》全部取材於真實案件,更驚人的是,攝製組還讓十三個真實案犯在電視劇中伴隨著旁白一個接一個走到鏡頭前,定格拍攝。
  • 《歡樂滿人間2》(Mary Poppins Return, 2019)一點觀後感:誰都可以忘了瑪麗波平斯
    迪斯尼近來電影的「經典重塑」風格,已經有不少觀眾和網民意識。除迪斯尼公主系列為主的再述,還有另一類如《維尼與我》(Christopher Robin, 2018)是時間線或故事主線再拓展類型的作品。如《歡樂滿人間2》(Mary Poppins Returns, 2019)也是其一。就這兩部來看,迪士尼動畫就有一個鮮明的主題內涵— 召喚童心。
  • 疾走天堂電影觀後感
    ,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觀眾的觀後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疾走天堂》觀後感(二):4條  1.導演畢竟是新人類,雖然他竭力克制表現欲,可還是把老基的劇本拍得花裡胡哨。  2.還很討巧,拍成了十誡短篇融合加長版。宗教隱喻太明顯,這不是老基的風格。  3.女演員的痛苦得比較自然,可贊。  4.Arvo Pärt模仿得還真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