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是1981年北影廠攝製的,導演謝鐵驪、陳懷皚、巴鴻,演員王心剛、張瑜、英若誠、林默予、趙爾康、王培、邵衝飛、張逸生、徐展、傅祖誠、劉衍利、袁玫、杜澎、江庚辰、關長珠、方輝、封順、周婷、韓焱、鄭保民、譚天謙。
本片是一部描寫蔡鍔與小鳳仙歷史傳奇故事的影片,影片開頭也是這麼定位的,所以故事背景大都是真實的,比如袁世凱稱帝,蔡鍔以逛八大胡同與小鳳仙交往作掩護,最後逃回雲南發動護國戰爭,袁世凱氣死,蔡鍔病故,這都是真實的歷史。
但作為傳奇,片中也有很多虛構誇張的內容。其中最主要的是把小鳳仙抬得太高,把她描繪成了一個充滿正義感,一腔熱血,赤誠愛國的進步青年,第一個鏡頭就是她以男裝出現表達她痛恨二十一條的愛國熱情,主題歌裡還表達她想追隨蔡鍔上戰場殺敵,簡直像一代俠女。影片名字叫知音,表明作者是要把她塑造成一代雄傑護國名將蔡鍔的紅粉知己,兩人如高山流水一樣的千古知音。既然一切都以此為出發點,小鳳仙不拔高也不行,於是就被描繪得像一個女地下黨一樣了。但小鳳仙哪有那麼高的政治覺悟啊,她不過是一個年僅15歲的小姑娘,從小顛沛流離,無法餬口,不得已進入妓院以出賣肉體為生,你可以說她生性聰慧,才藝俱佳,你可以說她愛慕蔡鍔英雄氣概,甘願以身相許,這都沒問題,但要把她拔到如此高的政治覺悟和愛國熱情,就過於離譜了。蔡鍔死後,小鳳仙離開妓院嫁給了一個東北軍旅長,抗戰勝利後因為這個旅長當過漢奸而被槍斃,她又嫁給了一個工人。由此可見,她要真是個愛國者怎麼會甘願嫁給一個漢奸呢?
片中,蔡鍔一直懷疑小鳳仙是袁克定派到他身邊的眼線,編導為了讓蔡鍔消除對她的懷疑,讓他倆趕緊進入知音關係,就給小鳳仙編了個情節,讓她告訴蔡鍔,她很痛恨袁世凱,因為袁世凱跟她有殺父之仇:她父親是南京一個小學教師,因為二次革命時給起義民軍抄了幾份布告就被袁軍殺害。其實這都是沒影的事,小鳳仙父親是一個滿族八旗軍官,早在民國前就死了,跟袁世凱沒一毛錢關係。
現在有很多資料介紹小鳳仙晚年還對蔡鍔充滿懷念之情,卻沒有蔡鍔對小鳳仙態度如何,這是因為蔡鍔對小鳳仙只是利用的關係,利用她麻痺袁世凱和那些密探,當然他對小鳳仙應該不錯,體貼關愛,但也僅此而已,說兩人達到千古知音的程度純屬扯淡。小鳳仙懷念蔡鍔很正常,像她這種身份卑微的人能跟蔡鍔這樣的民國功勳級人物有過一段露水姻緣,也算是她一生中最閃光的經歷了。民國年間有很多才子佳人題材的戲,蔡鍔與小鳳仙的故事也是其中之一,本片只不過是把這類戲升級為革命加愛情的高級形式而已。
電影當年上映時觀眾對張瑜的表演評價不高,認為她不像民國時期的妓女,還是像《廬山戀》裡的那個摩登女青年。其實張瑜長得顯小,演小鳳仙從外形看還是可以的。至於不像民國妓女,一則跟她演技不夠有關,二則跟時代背景有關,作為新中國的女孩子,出生在一個單純乾淨的環境裡,既沒有這方面的實際閱歷也沒有相關的觀摩學習,演的不像也很正常,其實她在《廬山戀》裡演的海外女青年也不像。
王心剛屬於偶像派演員,善於演英雄人物,本片他演的還行,就是年齡大點,當時他都快50歲了,而蔡鍔死的時候也只有34歲。還有林默予演的蔡母,也像個李奶奶式的老革命。
蔡鍔發動的反袁護國戰爭有三部分參與,進步黨、中華革命黨、老同盟會員。蔡鍔和他的導師梁啓超都是進步黨人,進步黨的理事長是黎元洪,這個黨本來是與袁世凱合作的,因袁世凱要稱帝雙方才翻臉,反袁護國運動主要是進步黨發動的。中華革命黨倒是有人參加護國運動,但都是中下層黨員,高層領導都沒有參與。因為孫中山與梁啓超早年有很深的恩怨,雙方一直都勢同水火,所以孫中山手下大將都沒參與這場運動。有部電影叫《建黨偉業》,裡面有個情節是劉德華扮演的蔡鍔到日本拜訪孫中山,孫中山大言不慚的對宋慶齡說「我的兵來了」,這句話純屬編導瞎扯。作為梁啓超高足的蔡鍔從來都跟孫中山沒有關係,當年他在昆明領導辛亥重九起義時就不是同盟會員,發動護國戰爭時依然跟中華革命黨沒有關係,不可能去拜訪孫中山。第三部分是老同盟會員,這部分是護國軍將領中最多的。二次革命後孫中山成立中華革命黨要黨員打手印宣誓效忠他個人,導致很多老同盟會員不滿意而離他而去,其中就包括護國軍三號人物李烈鈞。而護國軍總司令唐繼堯、蔡鍔得意門生六支隊長朱德等都屬於老同盟會員一類。本片對這段歷史的描寫大致還是準確的,只出現了梁啓超,還提到過同盟會。倒是《建黨偉業》這類三十年後拍的電影反而在肆無忌憚的偽造歷史。
片中代表袁世凱經常跟蔡鍔交往的是太子袁克定、梁士詒還有江朝宗,這主要是為了抬高蔡鍔的身份,表明他在袁世凱心目中很重要。實際上跟蔡鍔打交道的主要是籌安會頭領楊度,因為楊度是他的湖南同鄉兼老朋友。只是因為此時(八十年代)媒體已報導楊度後來加入了共產黨,編導為尊者諱,即便楊度是帝制首犯,片中也對他隻字未提。
袁克定是個瘸子,影片中沒有顯示。袁克定解放後經章士釗推薦受聘擔任中央文史館館員。
演袁世凱的英若誠是個大文人,書香門第,還擔任過文化部副部長,但沒想到的是,他竟然念了錯別字,把嬪妃念成bin妃,讓我深感意外。
最後說一下,我之所以喋喋不休的介紹這段歷史,是因為這些年經常有文藝誤導歷史現象的發生。比如我前面文章中提到的《從奴隸到將軍》、《佩劍將軍》等。還有一部抗日神劇《亮劍》也很火,很多年輕人不怎麼讀史書,以為那裡面描寫的就是真實歷史,於是就根據亮劍裡的故事來解讀歷史,這樣貽害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