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戀》是上影廠1980年攝製的一部知名度很高的風光+愛情電影,編劇畢必成,導演黃祖模,副導演包起成,插曲演唱朱逢博、錢曼華。演員張瑜、郭凱敏、智世明、溫錫瑩、武皓、高淬、張雲立、葉志康。
這部電影當年曾轟動一時,主要是緣於它的「美」。
一個是景美,影片把廬山風光拍得非常美,介紹了廬山許多著名景點,展示了廬山迷人的風光,讓觀眾大飽眼福。這部影片等於為廬山免費做了一次廣告。如果現在再拍這部電影,肯定不會這麼做了,除非廬山景區出錢邀請電影製作商拍攝。因為現在是金錢社會,是利益社會,誰也不會無緣無故的無償為某個單位或部門做宣傳,而當時是做公益,大家都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公有制下的不同單位而已。當年拍電影考慮的只有一點,就是藝術。
影片中介紹的廬山景點其實還有缺憾,因為廬山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有些景點就沒有介紹,比如廬山會議舊址、蔣介石宋美齡住過的美廬、毛主席寫詩江青攝影的仙人洞,等等,但這些在當時的電影裡也確實不好展示。
再一個是情美,影片描寫的愛情故事比較優美,有些表現手法在當時還具有一定突破性,比如接吻,比如張瑜一套一套的時裝。觀眾看到男女主角郎才女貌,金童玉女,既傳統又時尚,喜歡得不要不要的,幾乎亮瞎了許多年輕人的眼。
《廬山戀》讓張瑜一舉成名,之前她只是一個演配角的二三線小演員,此片爆紅一下子讓她進入一線,一時間風頭無兩。其實她的演技並不算高,本片中的表演顯得稚嫩、青澀,與劇中人物有一定差距。而且她的長相有些顯小,略感缺乏風情。此外,由於編劇缺乏海外生活經歷,對海外女子了解不多,把周筠這個美國生美國長的華僑女孩寫的像一個中國內地女孩。甚至連說話都是內地話,張口就稱耿樺為同志,不稱先生,還說大陸解放云云。可以說除了海外華僑的標籤之外,基本上沒有表現出美國女孩的氣質和談吐。
郭凱敏演的相對真實一些,當然也未必算「演」的真實,而是他本色如此,比較單純。當然也不算完全本色,他在本片中演得很木訥,而我印象中他演的電影裡木訥的不多,其他影片中都在耍小聰明,缺乏深度,這是他的另一層本色,他後來的經歷似乎也證明了這一點。耿樺的形象其實是那個年代社會上大多數人心目中的好青年形象:不愛說話,老實本分,愛學習,有理想,(七八十年的所謂學習就是學英語,顯得時尚。)當時的作家(包括文青)受傳統文化思想影響,信奉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古訓,認為男孩子只要好好學習,就會有漂亮女孩主動送上門,不用刻意去撩妹。當時的很多文藝作品都這麼表現:男的木訥老實,女孩大膽主動。不過,這種觀念現在已經不行了,因為古時候講究學而優則仕,只要好好讀書,參加科舉,考個舉人進士,然後當官,金錢美女就會送上門來。直到改革開放初期,這種觀念還行得通。但現在不行了,一個原因是金錢至上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擇婿的標準只看金錢地位而不關注是否有文化。第二個原因是大學生不再包分配,學習再好畢業後也可能失業。第三個原因是當官途徑多樣化,(有些話點到為止)。所以,書中不再有黃金屋和顏如玉,而是黃金屋裡才有顏如玉,用句成語叫金屋藏嬌。
影片中有些觀念今天看來還很落後。比如周耿第一次相遇是在枕流石,耿在那裡讀書,偶爾被周拍到,於是成為兩人相識的契機。這個情節似乎很浪漫,但認真想一想,耿的做法是有問題的。枕流石是公共景點,不是荒郊野外或者私人場所,你憑什麼坐到那裡讀書?難道不考慮會影響其他遊客的觀賞嗎?雖然那時不像現在旅遊景點到處都是人,那時人少,但這畢竟也是不對的,是不文明的表現。還有,後來兩人重逢,由於激動和迫不及待,跳進湖裡遊泳相遇,顯得更浪漫,但這其實更成問題,因為湖裡還養著金魚,是不允許遊泳的,這顯然也是不文明的表現,而且違規,應該抓住他倆罰款。
雖然影片中的兩個年輕人的表演靦腆、青澀,稚嫩,甚至有些做作,但完全可以理解,因為這也表現了他們的單純,那個年代本來就是一個純真的年代,國家也好、個人也好,都是從年輕時走過來的,稚嫩從另一個角度講就是有朝氣。我很懷念那個年代,單純,有點土氣,但朝氣蓬勃,充滿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