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久見!英國科學家研究對象:擁有會捕食野生動物的家貓的主人

2020-12-24 文辛刀龍

英國有一群科學家,在中國絕對會被人們嘲為「不務正業」,他們的研究對象是:擁有會捕食野生動物的家貓的主人。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他們拿出的研究成果:貓咪主人的分類,竟然還刊登在主流科學雜誌《生態與環境前沿》上!

如果您養有貓,如果您的貓也會捕食野生動物,或許您可以使用他們的標準來找出您屬於哪一種。

至於知道了您是哪一種有什麼用,請別問我,因為我也沒看出這些研究成果有什麼用。

需要注意的是,這不是什麼雜誌上的心理測驗之類的東西,對於研究人員來說,你在「貓奴」等級體系中的位置取決於你對你的貓出去傷害其他動物(許多人都知道,家貓是城市小動物生態環境中的殺手)有多舒服。是的,我承認,這是一種奇怪的研究。

這項發表在《生態與環境前沿》上的研究,是基於家貓對野生動物的捕食。如果你是一個一直把動物關在屋裡的貓主人,你其實根本不屬於任何一類。你的貓咪用盤子吃飯,閒暇時不追捕鳥類,這完全沒問題,但您不屬於這項研究。

對於那些允許自己的貓咪成為 "室內、室外"或嚴格意義上的戶外動物的人來說,你的寵物在獵殺什麼動物是一個嚴肅的問題。你可能不認為偶爾死在你家門口的鳥或花慄鼠會對環境產生影響,但考慮一下做同樣事情的家貓的數量,例如,將這一數字乘以1000萬隻寵物貓,你就會開始看到事情可能失控的地方。

唔,還好,還沒有扯遠話題。根據這些科學家對英國貓咪主人的調查結果,貓咪主人可分為以下五類:

負責照顧者 他們認為自己對殺死的動物負有責任。

擔心自家者 相比小動物,他們更擔心自己的貓在捕獵時受到傷害。

放任自流者 不監督貓咪的捕獵習慣,也不在乎貓咪的捕獵習慣的人。

寬宏大量者 並不喜歡貓咪捕獵的事實,但不做任何事情來阻止它。

自由捍衛者 他們認為即使是寵物貓也有權利獵殺獵物 就像獵殺野生動物一樣。

好了,以上就是科學家們研究出來的具體成果,換個詞吧:結果。

相關焦點

  • 野貓數量增長或導致小型野生動物滅絕!|EAAFP分享中國野貓最新研究...
    因此,我們發現自由放養的貓導致了其他動物的巨大死亡率,可能會深刻影響中國的野生動物數量和生物多樣性。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國急需加強對貓對於野生動物影響的研究並減少放養貓的數量,從而減輕其有害影響的管理和政策。家養貓被世界引進因為其擁有像寵物一樣的品質和在捕殺嚙齒類動物和其他害蟲方面的效果。大量的野貓和半野貓幾乎遍布了全球。
  • 流浪貓每年捕殺百億野生動物研究的結論靠譜嗎?
    換言之,在城市生態中,流浪動物(流浪貓和流浪狗等)本不應出現,其生態影響有必要引起重視。2. 由於缺乏國內散養貓和流浪貓捕食的野生動物數量的基礎研究,此研究採用問卷的形式,以問卷所得的目擊次數得出對於總體捕食數量的保守估計。3. 得出結論:「在中國,流浪貓每年捕殺的野生動物是以百億為單位的」。
  • 貓患:已致33種動物絕跡,在美每年捕食37億鳥類,207億哺乳動物
    貓並沒有被馴化,它們是一種純粹的肉食動物,體內的化系統不能夠消化素食,而犬類已經被完全馴化,可以進食素食或者肉食。研究人員在11年前就做過關於貓馴化程度的實驗。日本東京大學的科學家選取了20隻不同種類的貓咪,先後讓三個陌生人在貓的眼前,呼喚貓的名字,然後再換成貓飼主連續叫貓的名字。
  • 所以總的來說,在中國,流浪貓每年捕殺的野生動物是以百億為單位的!
    也就是說,凡是它們能捉到的動物,它們都吃。貓是非常機敏的機會主義捕食者,它的食譜非常非常廣。如此多的家貓,和以家貓為源輸出的流浪貓,事實上對野生動物構成了巨大威脅。這個威脅到底有多大呢?      全世界的家貓總數在6個億左右,這個數量非常大。
  • 我們請大家拍攝身邊的野生動物,有人上傳了貓,有人上傳了一丘之貉的貉
    每一個來過這裡拍攝的人,都記錄了大量關於黑喉潛鳥的影像資料;如果能完整地收集匯總起來,會是對這種動物基礎生物學研究的極大補充。2020年11月15日,「科普中國-我是科學家」第29期「聽!奇妙的聲音」演講現場,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副研究員何鑫帶來演講:《從隨手拍到聽·見萬物 我們身邊的自然百寶箱》。我是何鑫,來自上海自然博物館,一直從事野生動物相關研究。
  • 家貓是否能夠聽懂自己的名字?新研究或給出答案
    近日科學家發表了一篇有關這個問題的論文。 為了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普通家庭」和貓咪咖啡館的貓。在研究的第一部分中,貓對人聲的反應通常不是通過交流行為(發聲和尾巴運動),而是通過定向行為(耳部運動和頭部運動)來做出的。
  • 東北的老虎下山,川西的豹子進村,被捕食的為何都是狗?
    按理說虎豹這類大型的食肉動物,其主要的捕食對象都是牛羊等有蹄類動物,無論從哪方面來說,狗都比牛羊機敏,然而事實擺在眼前,其後背必然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新龍縣之所以能夠同時擁有雪豹、金錢豹、豹貓、猞猁、黑熊等眾多捕食者,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這裡有著品種繁複、數量眾多的野生有蹄類動物,比如馬鹿、白唇鹿、林麝、盤羊等。
  • 英國科學家等17年拍下野生海豹「拍手」畫面
    中新網2月4日電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看到海豹「拍手」或許不稀奇,但要捕捉到野生海豹在水下拍手的景象可不容易。一名英國研究人員近日首次成功錄到野生灰海豹在海裡拍動前肢,他說自己等了17年才如願。據英國天空電視臺報導,這段水下影像的拍攝地點位於英國諾森伯蘭外海的法恩群島(Farne Islands)附近。畫面顯示,一頭公海豹多次拍動自己的鰭狀肢,發出槍炮聲般響亮聲音。據悉,這段影片是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主導的跨國研究其中一環,影片已刊載於《海洋哺乳動物科學》期刊上。
  •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戶外貓?一個貓、鳥、人都受益的建議
    如果寵物主人未能給貓做絕育手術,那麼流浪貓也永遠不會消失。如果寵物主人繼續讓自家的貓在戶外遊蕩,它們就會繼續危害鳥類和其他野生動物,而貓自身也會受到來自戶外的威脅,如疾病、捕獵、汽車等。電影《九條命》劇照。
  • 貓會記得你嗎?貓對主人的記憶有多久?
    當你去別的地方很長時間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再次見到貓的時,貓還認識你嗎?貓對主人的記憶到底有多久呢?一、貓的記憶很強大。在貓咪還沒有被馴養之前,他們的生存嚴重依賴於他們的記憶力。在野外貓咪只能自己去捕食,他不像狗狗一樣是群體捕食。貓咪擅長的是單獨狩獵、個人作戰,狩獵是需要要解決困難優化改進的,所以貓貓也會有耐心的去形成一套有效的策略!
  • 野生短尾貓跑丟,主人尋幾日未果,再養一隻假裝沒事發生
    雖然飼養野生動物不是很值得推崇的行為,但更頭疼的還是有些主人把野生動物馴養到一半又丟棄。吉普賽和摩納哥是兩隻短尾貓,它們曾經有個主人,但主人因為某些原因把它們倆棄養了,幸好另外一戶家裡有礦的主人接納了它們。
  • 盤點:英國最奇妙的10種野生動物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衛報》10月16日報導,大馬哈魚逆流而上,海鷹一個猛子扎到水裡捕魚,這些景象在紀錄片中可能是司空見慣的,但是在英國你可以看到這些難以置信的景色。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英國最奇妙的十種野生動物,「親眼」看看這些令人驚嘆的場景。
  • 何鑫:我們請大家在把身邊拍到的野生動物傳給我們,有人上傳了小區...
    所以當時,我們在整個上海劃定了幾十個這樣的公園進行研究,去評估野生動物與人之間的關係。但在這其中,我們忽略了一個比較重要的內容——聲音。我們調查會走很多樣線,做鳥類觀測;但對於一般人而言,看著我們舉著望遠鏡走來走去會覺得很奇怪,會覺得你這是做研究嗎?這也反映了在當時,公眾和研究之間仍然存在一定的距離。之後我又從事了一個課題,將獐重新引回上海。
  • 貓也具有社會認知能力?研究者:當主人離家,家貓會出現異常行為
    寵物貓和寵物狗都是現代人最喜愛的動物,特別是近年來,很多人都變成了「貓奴」。雖然貓看起來好像並不如寵物狗一般黏人,不過如果家貓和自己的主人熟悉了,就會變得跟主人形影不離。特別是如果主人因為一些原因長時間離開家後,家貓就會變得非常難過,很難適應主人不在的生活。
  • 連家貓都搞不懂,有的人就膽大包天的想養野生大貓了
    在豪宅內,Neil擁有著絕對的自由,它可以隨意出入任何地方。而在一些照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Neil在家庭泳池嬉戲、在主人床上休息、在地板上與主人嬉鬧... 從這馴化的六個標準來看,我們就可以發現,貓科動物是很難被馴化的。現存貓科動物除非洲獅外,都是獨居的。而且獅群內部也不太團結,更像是搭夥做生意,關係更為鬆散靈活,捕獵偶爾會偷懶,分食則經常打架,不像狼群內部等級制度如此明顯。 而說來殘酷 ,其實就連我們最熟悉的家貓,都算不上是及格的馴化動物。
  • 並不是貓住在主人家,而是主人住在貓的家
    養貓滅鼠真的靠譜嗎?英國學者艾比蓋爾·塔克說,家貓確實擅長抓老鼠,有時為了食物或者為了好玩,就像它們殺死其他小動物一樣。但貓捉老鼠的數量能多到足以守護我們食品貯存的地步嗎?1940年,一位受命保護食物儲備的英國科學家發現,貓確實能夠阻止老鼠在一棟樓裡定居下來,但除非先用鼠藥把既有的老鼠都殺死。而且,為了防止貓去更快樂的獵場玩,每天要餵每隻貓半品脫牛奶。對戰時的配給來說有點多了。霍普金斯大學一位研究流行病學的專家說:「我從未看到過貓殺老鼠。在都市中它們不是天敵。它們分享共同的資源。」這種資源非常豐富,它們不需要搶。這種資源就是垃圾。
  • 野生動物抗「疫」宣言:拒絕被打擾、害怕被捕殺、歡迎被研究
    大量人類未知的微生物在野生動物身上。野生動物就像是未知病毒的蓄水池,本來與人無害,但是人類的貪婪卻打破了池壁,把禍水引向自己。如果可以,野生動物們最想發表抗「疫」宣言:我們「在野」,拒絕被打擾、害怕被捕殺、歡迎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