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1674
2018暑期檔大幕正式落下。
回看這個長達三個月、容納一百多部影片的超長檔期,有過高潮也有過低谷,有爆款接連湧現也有失意者落寞退場,競技場上曾多次爆發陣陣喝彩,而今年暑期檔也被稱為「史上最佳暑期檔」。
作為中國電影市場上時間跨度最長、市場容量最大的檔期,暑期檔也側面反應著中國電影的陰晴圓缺,這是一個更新的階段,由其產生的參考價值對於中國電影市場的下一步發展也極具意義。
9月1日,貓眼研究院正式發布了《2018年暑期檔電影市場數據洞察報告》,報告依託貓眼平臺大數據及其對於電影行業的洞察能力,從市場走勢、影片表現、觀影人群、娛樂消費偏好等多個維度考量2018年暑期檔電影市場,深入分析中國電影市場的宏觀、微觀數據,全方位解讀2018「史上最佳暑期檔」背後的市場動向。
那麼,「史上最佳暑期檔」憑何稱霸?我們從貓眼研究院這份報告提供的相關數據來一探究竟。
「最好的暑期檔」——
中國電影市場穩健發展的縮影
根據貓眼研究院暑期檔分析報告顯示,2018暑期檔(6-8月)總票房共計174億元(含服務費),較去年同比增長7%;觀影總人次達到5億,同比增長6%;上映影片數量高達137部,同比增長1%,同時暑期檔排片場次佔比達到歷史新高。
從數據的整體上升趨勢可以看出,今年暑期檔內中國電影市場供給充沛、觀眾消費熱情活躍,整個市場釋放出積極訊號,仍在持續穩健的發展當中。
而在觀眾城市等級劃分中,今年暑期檔城市分布與去年同期相比下沉勢頭有所減弱,分布比例也趨於穩定。其中,2018年暑期檔城市等級票房佔比與2017年相比,一線、二城市觀影人群佔比有小幅度上升,分別從2017年的16.6%增加至16.7%,42.0%增加至42.3%,而三、四線城市則有同比下降趨勢,數據佔比較往年均有微小下跌,由此可見觀影市場和人群下沉趨勢停滯。
同時,對比今年暑期檔期間與3-5月的城市等級票房佔比情況,一、二線城市票房佔比程下滑態勢,反而三四線城市觀眾更加活躍,在票房佔比數據方面增幅明顯。通過這樣的縱向分析也可以看出,在暑期檔這樣的大檔期內,票房增長的主要依靠依然是三四線城市,就像去年《戰狼2》引發的全面市場熱潮,主要動能也來自三四線城市,在今年暑期檔多部影片的市場優秀成績當中,同樣有三四線城市巨大觀影潛力的「神助攻」。
另一方面,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全面繁榮,今年暑期檔內網絡購票更加普及,在線購票佔比持續增長,其中暑期檔在線購票率佔比達到84.2%,相比往年增長幅度也有明顯提升。
在線購票線上化率的穩步增長不僅是網際網路環境下的必然趨勢,這項指標下貓眼等網際網路娛樂平臺的市場表現也為電影市場發展產生積極的助推作用,網際網路平臺帶來數據透明在觀眾購票消費、電影宣發、影院經營等產業關鍵有著明顯體現,觀眾和從業者也可以從線上數據的實時更新與變化當中,窺見電影市場動向。在信息化時代,有了網際網路和數據平臺,每一個人都是電影市場的締造者和見證者。
從以上對於暑期檔的全貌分析中,我們可知今年暑期檔的大體情況,檔期整體繁榮之外也反應著中國電影市場的進一步和革新,下面我們再從內容及市場和觀眾的角度細分2018暑期檔。
「內容為王」的暑期檔——
中國電影新勢力崛起
毫無疑問,中國電影市場發展的繁榮樣貌在2018暑期檔得到了全面而極致的體現,縱覽整個暑期檔市場,影片質量整體提升明顯,多部內容爆款接連掀起檔期高潮,從《動物世界》《我不是藥神》到《邪不壓正》《西虹市首富》《狄仁傑之四大天王》,再到《一齣好戲》《巨齒鯊》,今年暑期檔不止是「一齣好戲」,而是好戲連臺。
同時相比去年暑期檔《戰狼2》的「一枝獨秀」,今年檔期內很明顯呈現出百花齊放,大小高潮接連不斷,持續刺激整個檔期保持昂揚活力,相對而言,市場好才是真的好,因為市場好才會讓市場當中的每位參與者受益。
在整體向好的情況下,細分市場當中的內容與票房間對應關係,可見今年暑期檔內馬太效應更加明顯,相比往年影片票房兩極化走勢持續上升,票房TOP10影片分走大盤73%的票房,其中過5億影片佔比更是達到76.3%,另外一邊,票房1000萬以下的影片佔比達到68%,可見頭部內容豐富、質量上升的同時,尾部內容的市場淘汰率也在加劇。
造成市場馬太效應趨勢明顯的原因之一也在於優質內容的全面崛起,從報告中可見,今年暑期檔內影片貓眼評分平均值為8.0分,相比去年有明顯提升,同時9分以上的影片數量增多,高質量成為暑期檔電影市場的關鍵詞之一,同時高質量也是助推市場持續繁榮的有力臂膀。
在高質量為趨勢下,市場口碑效應也顯著增強。與往年相比,今年檔期內更加明顯的一個趨勢是口碑對於票房的影響速度更快,尤其是高分拉動首日票房趨勢明顯,低分影片票房雪崩時間更短。
以《我不是藥神》的口碑與票房變化為例,影片在點影期間便收穫大範圍好評,貓眼評分高達9.7分,高口碑助力使得影片點影期間票房便已破億,在影片正式上映之後,口碑進一步擴散發酵,影片連續十天獲得單日票房冠軍,更連續十一天單日票房過億。在《我不是藥神》的高票房成績中,由高質量引發的高口碑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在國產片與進口片層面,今年也無疑是國產電影的全勝時刻,根據貓眼大數據報告,今年有23部進口片在暑期檔上映,數量相比往年有所增長,呈現出檔期更加開放的態勢,但進口片票房佔比卻在下降,僅佔市場份額的24.4%,相比往年持續走低,也創下三年暑期檔成績新低。
從影片類型方面來說,今年暑期檔上映影片類型豐富,不過喜劇依然是最大贏家,票房前五當中,《西虹市首富》既是當下電影市場最成功的喜劇代表之一,也是檔期內成績最優的喜劇作品,同時,《一齣好戲》《巨齒鯊》等影片當中喜劇元素也頗豐。
與此同時,動畫電影成為檔期內「冷門電影」,數據顯示,今年暑期檔內國產動畫電影並無明顯增長,進口動畫數量增長單片票房萎縮,暑期檔對動畫電影的增益小於市場供給,差距進一步拉大。這也側面反應出當下動畫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當中的尷尬境地,發展緩慢、後勁不足依然是動畫電影發展主要問題。
總體而言,今年暑期檔是中國電影市場內容勝利的高潮時刻,而成就好內容的因素除了市場環境和觀眾群體逐步,更來自於新一代創作者的成熟和進步。
今年暑期檔內,不僅有來自已成名創作者的優秀作品,如姜文和他的《邪不壓正》,徐克和他的《狄仁傑之四大天王》等,在市場上激起更大波浪的還有新銳創作者們,從85後導演文牧野的《我不是藥神》到80到導演閆非、彭大魔的《西虹市首富》,還有黃渤轉型導演的個人處女作《一齣好戲》,在暑期檔票房前五名當中,「新人導演」作品有3部,這三部影片票房合計高達69.41億,約佔暑期檔總票房40%。由此可見,國產電影的未來真的在年輕人身上,中國電影新勢力正在崛起。
娛樂升級的暑期檔——
市場與觀眾成熟,年輕受眾成爭奪重點
儘管整個暑期檔電影市場全面繁榮,觀眾也更加理性成熟,但深入觀察可以發現,國內民眾的娛樂方式正在發生轉移和變化,電影早已不是唯一且引領潮流的娛樂項目,尤其對於年輕觀眾而言,電影在爭取這部分受眾時依然面臨諸多挑戰。
從暑期檔觀眾分布來看,觀影人群呈現「35歲以上觀眾呈現逐年增加、24歲以下在下降」的態勢,暑期檔男女比例更加均衡。
結合市場成績和口碑評分來看,如今的觀眾更加成熟、更具電影消費審美和判斷力,這也是市場馬太效應與口碑效應日趨明顯的關鍵因素之一。19-34歲年齡區間的觀眾有著良好的觀影基礎和長期觀影習慣,成為電影市場的主要受眾。
但電影市場也在面臨觀眾迭代的問題,隨著00後崛起,大批年輕觀眾湧入市場,而對於更年輕一代來說,他們的娛樂生活更加豐富,娛樂選擇也更加多元,與目前市場上的主要受眾相比,這批年輕觀眾對於電影的興趣與觀眾稍弱,因而,院線電影與劇集、綜藝、遊戲、網絡文學、動漫、短視頻等其他娛樂方式爭奪用戶時間,將成為電影市場發展的下一步挑戰。
與此同時,貓眼大數據進一步研究分析了今年暑期檔觀眾娛樂消費的四大特徵。
第一,觀眾娛樂消費投入積極性仍然強烈。暑假檔觀眾平均周娛樂消費時長達到22.2小時,且男性觀眾、29歲以下年輕觀眾及三四線城市觀眾,更願意為娛樂消費投入時間。
其次,娛樂消費呈現多元化趨勢,更多娛樂項目接連崛起,如劇集、綜藝等,正在與電影爭奪用戶的娛樂消費時間。從性別角度來看,女性更愛追劇,男性則鍾情於遊戲;從年齡角度而言,18歲以下人群更愛玩遊戲,35歲以上人群的閱讀時間更長。
第三,中國觀眾的觀影方式也正在發生變化,相比以往集中性的影院觀影,與生活方式、消費結構等社會時代變化而興起的諸多高新產物成為當下觀眾的心頭好,從貓眼大數據調研可見,通過手機、Pad等移動終端、網際網路電視、電視盒子等非院線觀影方式的時長已經高於影院觀影時長,一二線城市觀眾和19-29歲觀眾是影院觀影主流群體。
同時,短視頻平臺成為公眾新的娛樂方式,時間佔比達到43.5%,且對三四線城市、34歲以下觀眾具有顯著吸引力。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在如今的市場環境當中,類型、題材、影片質量已經成為電影消費的主要驅動因素。從數據可知,整個暑期檔內,影片內容和演員對於觀眾吸引力更強,而視聽效果、電影票價等因素的影響程度則在下降,從此結果也可得出結論,電影市場和觀眾群體都在成熟和完善,好內容是打通市場與觀眾的唯一王牌。
2018暑期檔結束了,從中留給市場、觀眾及從業者頗多驚喜,也有諸多思考,數據分析清晰明了展示了過往三個月的繁榮與跌宕,而中國電影從今年暑期檔、從這一刻再出發,可以相信的是,未來還有可多精彩的故事可講。
近期熱文
影視稅改政策暫緩
老電影製片廠現狀 | 影評人江湖史
電影新銳公司 | 影視行業過冬指南
商務合作 / 轉載 / 加入社群 / 約稿
請聯繫微信ID:
15201655723 yqpdy2018
1028627745 649778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