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相親局,TA們是如何利用「算法」挑選對象的?

2020-12-23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吳懟懟

在單身男女的都市寂寞裡,無論喝酒還是聊天,戀愛還是約x,交友和婚戀APP都毫無疑問切中了那個最原始、最直接的部分。

01 對弈和試探

「你在這個軟體上見過很多人嗎?」。

2020年深秋,上海市中心的一家甜品店,25歲的女孩林夕西正在與交友軟體「TA說」上遇見的一個男人碰面。

這是她在這個軟體上線下面基的第一個男性。

對面的男人繼續追問,「你玩這個軟體多久了,遇到過什麼有趣的人嗎?」。林夕西敏銳地感覺對方在試探她是不是老手。

單身男女對網絡上的相遇始終嗤之以鼻並飽含懷疑,但現實社交的限制和狹窄又讓他們不得不沉溺於此。

一個巧妙的試探是,「你遇到過什麼有趣的人?」背後的實際含義是,「你在線下見過多少個男人?」

林夕西的思維異常清晰,迅速做出回應。「我很少出來見面,因為今天是下午茶才可以,晚上我還約了人。」

這個迴旋球踢得不動聲色。她既挑明了自己對面基對象的篩選,也表達了自己的審慎和乖巧,同時也暗示了自己的價值。

「價值」在於「晚上有約」這幾個字。一方面,女生的行程較滿,對方一時無法判斷晚上的約會對象是同性還是異性,如果是異性,至少說明女生的人氣不低。另一方面,這句話也巧妙斬斷了桌子對面那人夜晚旖旎的幻想,畢竟安全總是第一位的考量。

林夕西的謹慎並不是沒有由來。下載這個交友軟體的不到半年裡,她頻繁在聊天界面中收到過各種暗示。

一位科技公司的人臉識別算法工程師,畢業於上海Top2高校,他在個人主頁寫,「想約,玩,去私人影院,想一起做。」

一開始林夕西並沒有在意,直到大量的年輕男孩在軟體內置的聊天界面裡,問到看電影,就要提一句「私人影院嗎?」她才朦朦朧朧地有所察覺。

都市男女的荷爾蒙總是如此躁動,年輕的欲望需要夜晚安放,在無數次的推拉與試探裡,牌桌上的雙方,都期待先看到對方的底牌。

只不過這次,林夕西答應出來見面的男孩,是在聊天中唯一誇過她「笑起來治癒」的男性。

林夕西聽到過各種誇獎,「你真好看,你很漂亮,你很有趣」,不會出錯的通用模板走了千百遭,更加過分露骨的話也不是沒聽過,但這個男人在看照片的時候,居然看到了她笑容裡的治癒和溫暖。

她想,對方應該也是這樣的人吧。

在喝完一杯咖啡,吃下半份切片蛋糕後,林夕西漸漸「解除警報」。雖然沒法完全應付對面男人的深淺試探,但她沒告訴這個自以為能控場的男人的是,在赴約之前,她已經側面打聽過他公司的註冊資本、員工規模和主營業務。

02 用「算法」找個男朋友

林夕西覺得,在社交軟體上找男朋友,就好像是在網上買東西。

每一個人都被明碼標價。身高學歷和愛好收入,外貌顏值和出國記錄。越理性的都市青年男女,往往算著一本最精明的帳。這些因素像一個個通關密鑰,全部匹配才能通關成功。

精明的系統記錄著覓食者的行為,也在試探尋愛者的底線。

「一旦我對一個身高175cm的男生勾選了喜歡,那170-173cm之間的男性就會隨之而來,系統不斷地降低身高標準,來試探我對身高的接受底線,」林夕西認為這是系統的不真誠。

母親對身高167cm的林夕西在擇偶伴侶身高這件事上有極為明確的要求。「不到180cm不要帶回家」。林夕西雖然反感這種嚴苛,但也會儘量靠攏。這個身高175cm的男生被喜歡,是因為他的清華學歷提高了整體的Value(價值)。

可如果粗暴地給所有180cm以下的男生打叉,系統就會重新定義用戶的底線。林夕西發現,一段時間之後,所有推薦給她的男生都在180cm以上。這讓人有種錯覺,「全世界的男生都很高,低於180cm就是廢物。」

好友暗示地提醒她,180cm未必是真相。「寫自己身高180cm,通常會虛報2-3釐米,你必須把身高閾值卡在182cm上,這樣才能保證超過180cm。」

林夕西沒有聽從這個建議。看到一個愛爬山、膚色黝黑的男孩,身高172cm,她點擊了喜歡按鈕,「因為我也喜歡爬山」。接下來幾天,系統推薦的男性都不盡如人意。

她馬上get到系統不會如自己設想般那樣「為人著想」。她的底線和標準,在系統一次次的行為記錄裡被下沉,但系統似乎並沒有盡力在幫自己找到那個「最優秀的人」。這與多數社交軟體註冊邀請頁面上所說的,「幫你在孤獨的世界找到另一個TA」,似乎並不一致。

有一天,「TA說」上給林夕西推薦了一個哥倫比亞大學的碩士。男孩子的笑容很溫暖,讓她毫不猶豫地點喜歡,但系統提示,喜歡他的人太多,對方可能需要一點時間才能看到你。你可以使用「超喜歡」特權,讓對方優先看到你。

在這款交友軟體裡,免費用戶一共只有兩個「超喜歡」可以送出,而且還需要分享軟體才能行使這個特權。當然你願意付費就很好辦,目前IOS端的VIP月費是88元,一天可以發送一次「超喜歡」。

在「男生應該主動」的傳統語境中,部分女性都會在社交環境中表現出被動和拘謹。這也會讓人產生一種錯覺,在社交平臺中,似乎女性用戶更有話語權和選擇權。她們通常只需要登錄在線,然後等待男人們來搭訕即可。

實際情況可能並非如此。多名22-28歲左右,在上海、深圳、北京等一線城市工作的年輕女孩談起她們的自身感受,在學歷越高的圈子裡,單身女性比單身男性多,這反而讓優質男性成為了稀缺資源。

在最近被頻繁討論的「陌上花開」交友平臺裡,線下活動釋放出的女生名額通常會在五分鐘之內被搶光,後臺工作人員篩選時「看見女生出生在88年之前的,就幾乎不要了」。

這種優質男性的稀缺,讓更多女性不得不從被動轉為主動。她們需要充值並送出超喜歡,才有資格被那些男性「看見」。

「你以為你在挑選別人,其實你也是商品,正放在貨架上被別人挑選」,林夕西這樣描述這種感覺。

只要進入到這個婚戀交友或相親市場,你會發現個體在市場內必須標籤化。像在電商平臺上待購買的商品那樣,單身男女們試圖用更多更明確的標籤,讓自身的曝光和流量更加突出,讓挑選者能夠更加迅速精準地阻擊。

但問題仍然存在。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沈奕斐在引述學者Eva Illouz的研究中提到,「我們在找愛情的時候,是想要找一個獨特的人。那個獨特的人TA一下子打動我,這是我想要的愛情。可是一旦進到相親市場裡面,它就是條件和條件的匹配,是不斷地貼標籤。雖然你很獨特,但是一旦成為標籤,你沒有獨特性了。」

自從在軟體平臺選擇了很多來自清北復交的男性作為「好感對象」後,林夕西已經對系統推薦對象的「學歷」波瀾不驚了。傳統四校也不是什麼加分項,哈佛畢業的很少,耶魯倒是有一個,連霍格沃茨魔法學院都出現過好幾次了。

當一個畢業於民辦本科上海XX學院的男孩從今日推薦的頁面裡跳出來時,林夕西幾乎毫不猶豫地點擊了「叉」。

03 坦蕩與羞愧

泰晤士排名上世界前100的香港高校,和地處上海浦東的民辦本科,的確是在學歷鄙視鏈上的不同位置。

香港建築類碩士畢業的林夕西在上遊,而這個來自民辦本科的男孩處於下遊,但這並不影響他的個人主頁依舊精彩。籃球、咖啡館、演唱會,樣樣都不落下。

但時間有限,哪怕是線上聊天這樣的接觸,也需要成本。

打開「TA說」,還有太多的出題板在屏幕上方等著她去開啟話題,還有太多的「嗨」滯留在聊天界面裡等著她去回應。那些對話大多停留在表面的信息交換,只有雙方聊完50句才能點亮系統裡的紅心。這時雙方才會感知到一個明確的信號,「原來我和這個人已經掰扯了這麼久」。

時間長了,聊天也有些麻木了。

一位學習商科的海歸碩士小熊,直言林夕西在軟體上的聊天方法沒有效率。「直接面談是最好的,判斷起來快」。她在線下見過超過20個人,從不約飯,首次見面只有一杯咖啡的時間,「時間緊湊,不合適立馬找個藉口告辭,而且價格不高,誰買單都不會覺得佔對方便宜。」

這名執著於效率和方法論的女孩,在廣州、深圳的單身交友群輾轉一年半,還是沒有遇到合適的交往對象。

林夕西曾經遇到過一名心儀的男性。對方比她大5年以上,上海top2高校的管理類背景,已經是中小規模企業的創始人,有過媒體報導的那種。

直到線下見面的當天,倆人才添加微信,只是為了方便發送見面時間,確定地理位置。她一條條划過那個男生的朋友圈,發現他的第一學歷是一個二本院校,對方還po出了曾經被上海Top2高校錄取的通知書,語氣很是開心。

那一刻,林夕西覺得羞愧。

對方的坦蕩讓她吃驚,隨後有些不好意思。她驚覺,對方已經到了「會以自己這一路的奮鬥和成長為傲」的程度,但她顯然還處在「以第一學歷為恥」的階段。

坦白而言,香港的碩士更像是一個學歷跳板。本科並非985、211的林夕西很早就體會過這種學歷鄙視。

幾年前她在同濟大學附近聽一場建築類學術論壇,場子裡坐滿了人。鄰座的姑娘問她是哪個學院的,晚上要不要同路一起回去。她才發現對方本能地以為自己是同濟的。

學歷話題一旦被開啟,林夕西不知道怎麼接話,也不知道怎麼掩飾尷尬。

而在此後更多的與同齡人的專業交鋒裡,林夕西感受到了明顯的差距。同濟建築系的理論邏輯和基礎知識,比自己這所本二學院的講授,要紮實太多。

後來,她決定去香港。

銅鑼灣的人潮川流不息,維多利亞港的燈火徹夜通明,在香港的兩年裡,林夕西講起普通話已經有了粵語腔,在一家垂直領域的頂級諮詢公司工作時,幾乎沒有人能聽出她並非老廣。

疫情期間,學校取消了畢業典禮。她讓朋友把畢業證書包好了寄回來,不要壓皺四個角。林夕西清楚這張證書的含金量。無論是在擇偶、就業還是落戶上,她都握有了更高級別的入場券。

這就是為什麼在得知對方從二本一路奮鬥走到頂級學府時,她竟然有些感同身受。但她一直以為,自己可以孑然一身,不在學歷這個問題上鄙視別人,但在系統裡待久了,她會像毫不猶豫地叉掉那個民辦本科的男孩一樣,不給自己下墜的機會。

「我當初真的以為,我擁有了一個別人不會judge我太多,或者看輕我太多的學歷,這樣我可以在這個鄙視的系統裡自保,但最後發現,默認和順從這個規則的我,也學會了用這套鄙視鏈去定義別人。」林夕西說。

年長林夕西幾歲的小熊認為這種想法幼稚得可笑。「你只會願意往上走,不願意往下走的,如果找了一個各方麵條件都不如你的,你不會不甘心嗎。」在小熊眼中,像林夕西這樣的年輕女孩無法看穿男性的偽裝,也沒經過社會的毒打。

「他為什麼不在軟體上寫他的第一學歷,而是要寫那個名校呢?說白了也是在抬高自己的身價」。

04 往上走,往下落

在形形色色的交友平臺,很多包裝和矯飾被掩蓋得不留痕跡,很多傲慢和偏見被隱藏得不為人知。

「一般不明確填寫家鄉的人,比如只精確到省份,即使是名校背景,也可能是做題家出身的小鎮青年。這樣的家庭,往往往上三代沒有物質和人脈積累,除非男生本人上進,又對你很上心,不然真的不用考慮」。一位使用過超過4款以上交友軟體的年輕女孩寧謹這樣提醒小熊。

「工程、計算機、醫學往往是想要在這一代實現階層流動和跨越的人,搞金融的二代會多一點,old money裡,學藝術的比例蠻高的。」地理位置、職業、收入全部成為信息挖掘的要點。

這就造就了在這樣的環境裡,大家都在往上走,無論是婚戀還是就業,標準都越來越高。林夕西想不通為什麼。在這樣的上海,她常常會焦慮,且倍感壓力。

人民日報報導顯示,2021屆高校畢業生超過900萬。秋招落下帷幕,無數企業已經悄然拉高門檻。在各式各樣的校招群裡,多個企業發布的招聘信息都明確指出「優先考慮985/211畢業生」。一家Top級別的地產公司,除清北、其他985&211和海外留學生之外的錄取者,比例只有1.64%。

在最近播出的職場綜藝裡,一名非法本、非985&211的實習律師被君合律師事務所提前淘汰,HR在對談中給出了一個觀點,「你太渴望去成了,要水到渠成。」

林夕西覺得這句話很刺耳。小熊也第一次認可林夕西的觀點,「努力去成有什麼錯呢,不那麼用力,是因為有退路,可是大部分沒有退路的人要怎麼辦?」

這似乎解釋了林夕西一直以來的糾結和矛盾。從小乖順的她,在這套社會評判規則和體系下生活了20多年。她本能地知道不對,但又無法反抗,還會不自覺把這套規則套用在尋找伴侶的過程裡。

「你會覺得我裝純嗎?」林夕西問我。

「不會。」我回答她。

12月的深冬,林夕西回到她曾經念書的小城,這個並非傳統意義上的一線城市。北方的冬天很冷,但比起上海的好處在於,暖氣很足。

一個曾經喜歡過自己的男孩子發來微信,「如果你確定了去上海,那我祝福你,本來以前也想拿繩拴住你這條小魚,但今天我已經放棄啦」。

林夕西模糊地記得,在很久之前的一次聊天裡,她和那個男孩說,我覺得自己是一條小魚,我從池塘努力地向大海遊去,並非我不喜歡池塘,而是我想去大海看看。

過了這麼久,對方居然還記得。在深冬的寒風裡,她回復,「謝謝你的認可,你也是很棒的人」。

第一次,林夕西發現自己終於擁有了可以愛人的力量,那一刻的柔軟和感動,真實地超過了此前所有和年輕男人們在虛擬網絡裡推拉、猶疑、試探的瞬間。

(為保護隱私,林夕西、小熊、寧謹均為化名,就讀院校和專業經過模糊處理。)

參考資料

1.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0537549/answer/1499094970

2.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129585

3.https://mp.weixin.qq.com/s/SVUztGGwKRqrId9ESsDMJg

相關焦點

  • 不懂得這3條婚戀真相,相親局985也沒有優勢
    於是千方百計利用現有的資源,非要找個「配得上」自己的。為的,就是維持,或者跨越「階級」。如今的很多高端相親平臺就專門提供這種服務。聚集男女精英,撮合他們搞對象。入局的,清一色都是985名校畢業生。在這裡,名校生們的擇偶標準,都是經過精準計算的。很多要求嚴格得讓人驚訝。
  • 「985相親局」透出的焦慮與迷失
    最近,一篇題為《通過層層篩選,我在985相親局上見證了高端的失敗》的文章引起公眾關注,也讓「985相親局」成了網絡熱詞。根據這篇文章的講述,所謂「985相親局」,最早來源於兩個大學生創建的網絡平臺,只允許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4個中國最頂尖大學的學生參加。後來,由於這4所大學的相親學生「已經被窮盡」,才將範圍放寬到其他985名校。平時,平臺會發布公號文章,介紹這些「優秀人士」,也會組織線下活動。
  • 「985相親局」是什麼?當高學歷碰上相親局,相的是愛情還是利益?
    前不久一線城市幾個頂尖高校的畢業生們在某餐廳舉辦了一場「985相親局」,參與活動的幾百名男女嘉賓中,無一例外都是985或海外名校出身,其中碩士和博士佔了9成。  有人支持,認為這種相親更高效、直接;有人諷刺,稱這是「用985學歷建起了一道社交屏障」。也有觀點認為,這種「高端組局」折射出年輕人的焦慮現狀,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社會問題。
  • 「985相親局」:相親人群的期待與高端相親局背後的邏輯
    那麼大家聽沒聽說過「985相親局」呢? 01、所謂「985相親局」,最早來源於兩個大學生創建的網絡平臺,只允許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4個中國最頂尖大學的學生參加。後來,由於這4所大學的相親學生「已經被窮盡」,才將範圍放寬到其他985名校。
  • 「985相親局」:一輩子走不出高考?
    文|張豐最近,一篇《通過層層篩選,我在985相親局上見證了高端的失敗》引起公眾的關注,也讓「985相親局」成為了網絡熱詞。根據這篇文章的講述,所謂「985相親局」,最早來源於兩個大學生做的網絡平臺,只允許北、清、復、交四個中國最頂尖大學地學生參加,後來,由於這四所大學「已經被窮盡」,才放寬到其他985名校。日常,平臺會發布公號文章,介紹這些「優秀人士」,也會組織線下活動。線下活動才是重點,畢竟真正的相親都要走進現實。
  • 985相親局潛規則:能考上10次北大,卻找不到1個相親對象
    為了不讓我們失聯,請記得「設為星標」哦 在北京798藝術園區有一家「愛的博物館」餐廳裡,舉辦了一場「985相親局」。 200多名的單身嘉賓,90%都是碩博人才,當然最低的門檻就是985畢業。 還有這讓人不適的「8分鐘約會」,這是一場「面試」嗎?
  • 985相親局靠譜嗎?
    文/聽茶1近年來,相親市場上頻頻出現各種所謂的上層圈子,最近特別出名的,要算是985相親圈了。通過一些不良媒體的過度宣傳,很多寶寶覺得985相親局特別高大上,仿佛加入985相親局,就立刻會擁有特別高大上的婚姻一般。有不少單身寶寶都在問985相親局靠譜嗎?
  • 當我們批判985相親局時,我們究竟在批判什麼?
    關於「985相親局」的討論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先是有媒體感嘆「在985的相親局見證了高端的失敗」,又有文章稱985相親局「正在殺死年輕人的愛情」。有人從985相親局看到了小圈子的優越感,也有人共情說只不過是脆弱感。
  • 「985相親局」就是學歷鄙視,或不如中專生幸福,愛情需要隨緣!
    985相親局『1』985相親局已放開標準,原先只允許四所學校!「985相親局」的產生,無非就是希望擇偶的對象更加優秀,一個985和另一個985生的孩子可能更聰明,但是它也忽視了一點,愛情和婚姻的幸福與否,並不是由學歷決定的,學歷可能代表人的聰明程度,高學歷卻不意味著愛情婚姻就幸福,愛情對於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
  • 不好意思,「985相親局」,徹底殺死了年輕人的愛情
    什麼是「985相親局」,其實就是所有相親的人都是畢業於知名985院校而知名,近期一個關於網絡端的985相親組在網絡端引起熱議,前期的相親局裡面只有四所頂級院校(清北復交),後面因為人數實在窮盡,才拓展到其它院校。
  • 「985相親局」相的是親還是利益?聽聽濟南男生女生怎麼說
    前不久一線城市幾個頂尖高校的畢業生們在某餐廳舉辦了一場「985相親局」,參與活動的幾百名男女嘉賓中,無一例外都是985或海外名校出身,其中碩士和博士佔了9成。有人支持,認為這種相親更高效、直接;有人諷刺,稱這是「用985學歷建起了一道社交屏障」。也有觀點認為,這種「高端組局」折射出年輕人的焦慮現狀,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社會問題。
  • 985相親局,高學歷決定了高質量愛情?不是985不配跟我談戀愛
    前些日子,985相親局在網上引起網友議論紛紛,各種新聞報導,評論刷屏。引起了社會對於情感擇偶的輿論風波,網絡上出現了贊成和反對兩大派。
  • 985相親局引熱議
    在一些名校生專屬相親平臺上,自我推介的「掛牌」者都是清一色的985名校畢業生,他們的人生履歷看起來光鮮亮麗,尋找的也都是與自己「勢均力敵」的優質相親對象。更有甚者,會給每一位相親對象都列一張績效考核表,針對本科學校、碩士學校、專業、職業、身高、長相等多項指標進行打分衡量,以求「最佳匹配」。(某985畢業女生為相親對象做的「績效表」)有人支持,認為這種相親更高效、直接,高學歷的人三觀可能更相似;有人諷刺,稱這是「用985學歷建起了一道社交屏障」。
  • 「985相親局」背後:單身男女到底在尋找什麼?
    近期「985相親局」相關的新聞、評論持續刷屏,以「985」學歷為門檻的相親服務讓大眾瞠目結舌的同時,也掀起了對於婚戀市場內卷、婚姻工具化等問題的討論。通過這份報告,或許能為大眾解答「985相親局」帶來的困惑,了解婚戀市場現狀、當代青年婚戀觀以及婚戀交友網站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婚戀市場真有那麼「卷」?
  • 「985相親局」:被愛情遺忘的「人上人」
    不過,有些人偏偏喜歡反其道而行之,找對象就在小圈子裡選,比如"985相親局"。"985"看上去高端大氣上檔次,但這種相親思路很不"985",這樣選下去估計連"211"都夠不上。 在北京798藝術園區有一家"愛的博物館"餐廳裡,舉辦了一場"985相親局"。200多名的單身嘉賓,90%都是碩博人才,當然最低的門檻就是985畢業。
  • 在985高端相親局,沒有愛情:你會愛上低學歷的人嗎?
    前幾天偶然看了一篇985高端相親局的文章,著實被震撼了一把,沒想到現在相親的要求已經如此之高。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某高端相親平臺裡一些男女的現狀,和他們奇奇怪怪的擇偶標準。 今年很流行的一個詞是」內卷「,可以說985相親局也是內卷的一種方式。
  • 「985相親局」背後,關於愛情,這3個真相越早知道越好
    但現實卻是,我們在各大相親和交友網站和軟體上,不斷用數據匹配著理想中的對象,像極了一個遊戲,只要玩家水平足夠高,就一定會有個好結局。 近日,高知擇偶的「985相親局」備受熱議,這種以學歷、工作、收入為主導的愛情配對到底是讓我們更快速的找到了合適的對象,還是讓我們更容易導致婚姻的悲劇?對此,大家議論紛紛。
  • 985相親局:比學歷更重要的,是原生家庭
    先給大家「科普」一下:「985相親局」,是北京一個叫「陌上花開HIMMR」的相親平臺組織的,能在這個平臺註冊的,都是精英,至少就讀於985高校或擁有海外名校學歷。985相親局看似質量奇高,但篩選對比下的婚姻會幸福嗎?
  • 「985相親局」上熱搜,有趣的靈魂卻無人賞識,學歷未必等於階級
    最近頻頻被熱議的「985相親局」話題,倒也挺有趣。前有有情終成眷屬,後有有錢人終成眷屬,現又有有「985」終成眷屬。學歷給人們帶來的優越感,是好事還是壞事?到底學歷相親局背後映射的問題是什麼?「985」懂「985」不同學歷他們的交際圈水平不一樣,大家可以聊的話題不一樣,同為「985」,他們更清楚這份學歷帶來的環境影響、人脈資源有多重要,認為這樣的雙A基因結合是共贏的結果。陌上花開上的參與者,不少海歸、碩士、博士,從事醫生、網際網路、高等教育等行業,一個比一個優秀。
  • 985高端相親局:北大女碩士直言,女人挑的不是男人是愛情!
    相親局背後的愛情觀#物以類聚人以群分,985代表著高知人才的聚集,但用學歷作為門檻將男女放在一起相親,不一定就會有好的效果。愛情觀也是千差萬別的,今天我們來聽聽,那些自願或被迫參加985高端相親局的人,都怎麼介紹他們的愛情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