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複雜的《易經》,核心精髓就三句話

2020-12-23 昀嘉文化

《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易經的核心思想即為陰陽辯證法的觀點。陰代表大地、柔弱,陽代表天空、陽剛,陰陽交織在一起則會生成萬事萬物。

《易經》蘊含的道理與自然的法則息息相關,人順應自然法則,會事事得到自然的助力,如反其道而行之,則會咎由自取。

《易經》整體看似複雜,但其中核心精髓就三句話,如能悟透其中的大智慧並身體力行,也許你的人生就此改變!

一、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現代解讀《易經》的很多書,解釋此句為:來自老天的保護,這樣就會吉利,沒有什麼不利。

其實這樣的釋義是錯誤的。因為老天不會幫助任何人,因為一旦幫助了,老天就有了私心,有了私心還談何公正公平呢?人們相信老天爺,就是因為老天爺鐵面無私。

正所謂「天道酬勤」,自立、自強,老天才會幫助你,也就是「天助自助者」,這是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它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被無數人的經驗所證實。

還記得歷史上經典的「赤壁之戰」嗎?

曹操經過官渡之戰、北徵烏桓統一北方後,親領三十萬大軍南下荊州,企圖一舉消滅劉表與江東孫權,統一天下。

劉表恰在此時病死,其次子劉琮軟弱無能,主動投降曹操。劉備事後知道很氣憤,但為避免陷入孤立,只好棄樊南逃。

曹操奪得荊州的消息傳到江東,孫權的大臣們慌作一團,紛紛請降。而年輕的周瑜,在孤立無援的處境下,全面分析曹操遠來的各種弊端,一語定乾坤,西聯劉備,北拒曹操。獻連環、施苦肉、使反間、用詐降,一夜赤壁火,千秋碧水江,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自強的周瑜也為後人留下了一段「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千秋神話。

老天只會幫助努力的人,吉兇也完全取決於自己。我們一生都在追求大吉大利,但人所有的追求,都在於自己,而不在別人,靠別人只會增加變數,反而無從依賴。

凡事依靠自己,才能走得更遠更久!

二、順天應人

《易經》革卦曰:「順乎天而應乎人」。所謂順天,就是按照天道去辦事,尤其是自己能力還不夠的時候,就要順從天道,響應大眾。發現身邊的大勢並且善於觀察周邊的風俗,然後迅速地融入進去,而不是在一旁指手畫腳,格格不入。

歷史上著名的「商湯革命」即是「順天應人」之舉。

夏朝末年,因統治者「桀」的殘暴統治,民心漸失,商部落的首領商湯王意識到滅夏而拯救天下的時機到了。

商湯對內實行勤政薄廉、體恤民情的政策,人民生活安定,物資積累日益豐富;對外於其它部落各諸侯講仁義,經常幫助有難的鄰邦。同時不拘一格選用人才,對有才學而奴隸出身的伊尹不僅不岐視,還大加重用,破格提拔為右相;在伊尹與左相仲虺的輔佐下,一邊用仁德感召諸侯,一邊用武力剪除夏王朝的羽翼。

歷經11次戰爭,商湯逐步徵服了夏朝的多個屬國,後利用有娀氏的反叛,在夏桀眾叛親離之際,商湯決定正式興兵討伐夏桀,發表檄文:「並不是我要造他的反,而是上天認為夏桀的罪惡太大了,命我討伐他。」檄文使大家認為是天要滅夏,極大地振奮了士氣。

鳴條之戰,商湯部隊一舉滅夏,建立商朝。由於商湯以武力滅夏,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武力改朝換代,打破了國王永定的說法,從此中國歷代王朝皆如此更迭。

在人世間,明白世故、洞察人倫也是順天應人的一種表現。俗話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知道與人為善,擅長處理各種人際關係,但切記不可丟掉做人的原則與底線,這才是真正的理解「順天應人」的內涵。

順天就是藉助外物達到自己的目的,荀子在《勸學》中曾說「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藉助馬車的人,並不是他腿腳飛快,但是卻能到達千裡之外;藉助船舟的人,並不會遊泳,但卻可以橫渡大江。其實人和人的資質都是相同的,所謂的聰明和智者,只不過是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三、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周易繫辭下》曰:「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意思是:神農氏壽終,黃帝、堯、舜氏興起,伴隨社會的演進,他們對舊時的制度、農作方法進行融通變革,使民眾不鬆懈懶惰;神奇巧妙的變化,讓民眾感覺變化很適宜他們。易學的法則就是事物發展到極點,就會發生變化,變化則通達,通達後則能長久。

《易經》很多時候都在強調一個「變」字,「變」的目的是為了不變,但不變就會出現很多弊端,所以變與不變相互的轉化,正如同陰陽不斷交融一樣。

合理的變化,就是去找尋陰陽平衡點,我們遇到困難時,就會自發地去處理這些問題,這就是努力去改變,試圖去尋找平衡點的過程。

窮則思變、變通而圖存是從古至今的中國智慧,歷史上著名的幾次「變法運動」即是最好的解釋!

1、 商鞅變法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最初只是一個邊陲小國,秦孝公立志變法圖強,商鞅變法揭開序幕。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舊制被徹底廢除,秦國逐漸從最弱的國家成為戰國最強的國家。經秦孝公鼓勵變法後,秦國後來的掌權者皆沿襲商君制度。秦王嬴政即位後,先後滅六國,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最終統一天下。

商鞅變法順應了歷史的發展潮流,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論衡》評價曰:「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

2、 王安石變法

11世紀的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內憂外患,冗軍冗官,財政入不敷出,大宋王朝面臨著徹底走向衰敗甚至滅亡的局面。

王安石變法,推崇「變通」精神,出臺措施不是基於「祖宗成法」,而是根據現實情況提出革新策略。變法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

因變革過於直接激烈,王安石最終因饞言被罷免,但其變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而宋神宗後來繼續擔當起變革的大任。

3、 戊戌變法

清朝末期,西方列強入侵中國,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

1898年,清末光緒皇帝在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的倡導下,發起了一場轟轟烈烈、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戊戌變法。維新派以「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為依據,提出了「變者,古今之公理也」,闡述變法圖存的道理。

戊戌變法雖然最終因慈禧太后的流血政變而終結,但它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推動了中國的思想解放,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前奏。

道法自然,其實自然也早已告訴我們,該如何在窮困之境中自處。做人做事當如水,水的智慧在於變通,遇石則分、遇瀑則合、遇寒則冰、遇暖則融,最終匯成大海。

人生天地間,以堅守取生命的堅韌,以變通求前行的持久,方能行穩致遠。

四、結語

《易經》歷經數千年之滄桑,已成為漢族文化之根。易道講究陰陽互應、剛柔相濟,提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五千年華夏文明史上,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久歷眾劫而不覆,多逢畏難而不傾,獨能遇衰而復振,不斷地發展壯大,根源一脈傳至今,與對易道精神的精髓解讀與時代應用息息相關。

作為個人而言,如能深刻領悟本文所述易經的三句核心精髓,人生也定當無往不利!

相關焦點

  • 曾仕強:易經到底在講什麼?讀懂這5句話,你就掌握了易經的精髓
    事實上,易經的核心就是陰陽之間的相互轉換,而中華兒女的思維方式,也離不開陰陽辯證法。外行人讀易經,總是用易經來佔卜預測,而真正讀懂易經的人,往往都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對未來事物的發展做進一步的準備,這才是學習易經的最終目標。
  • 南懷瑾:易經的精髓就在三句話
    被稱為「大道之源,群經之首」的《易經》,自然是包羅萬象,博大精深。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三句話。
  • 《易經》中最精髓的三句話,讀懂其中一句,人生將從此蛻變
    《易經》是闡述關於天地間人 事 物的萬象變化的一本古老書籍,是一本博大精深有關於哲學辯證法的書。被譽為"大道之源",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總綱領,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結晶。易經裡面講到:萬事萬物都是遵守自然規律的,人從幼兒-少年-中年-老年-死亡。樹木也是,幼芽-開花-結果-死亡。
  • 讀懂《易經》,這10句話的解析基本搞定,值得收藏品鑑
    第二句話:易經的核心是什麼?易經的核心就是著名的「三易說」,即:簡易、變易、不易。1、簡易:是指世界上的事物再複雜再深奧,一旦人類的智慧達到,就可以把它們轉換成人們容易理解和處理的問題。所謂"不易",就是基本平衡;"變易"就是發展變化,就是不平衡;"簡易"就是世界上所有最複雜的事物可以用最簡單的符號來概括。發展變化、不平衡是絕對的、永恆的,平衡是相對的、暫時的。第三句話:易經的表達方式是什麼?
  • 《易經》的精髓在周文王的家訓裡,300字的遺言,核心就這一個字
    這段話,就是《易經》的核心。隹(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歷,恐墜保(寶)訓。戊子自靧水,己丑昧[爽]……[王]若曰:「發,朕疾適甚,恐不汝及訓。昔前人傳保(寶),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終。汝以書受之。欽哉,勿淫!
  • 易經入門(錯綜複雜)
    其次要了解的,我們常常說某件事錯綜複雜,這錯綜複雜的語源,就是本自《易經》,《易經》的範圍太廣,真可說是「錯、綜、復、雜」。這四字的意思是指卦變而言,我們常說某人變卦,變卦是卦變的顛倒語,我們中國人說話,常常都是來自《易經》,如說:「不三不四」,為什麼不說「不五不六」或「不一不二」呢?「不三不四」這句話,又是根據《易經》來的。
  • 如何擁有易經思維?曾仕強:需讀懂這簡單的三句話,戳中國人特性
    《易經》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被稱為「大道之源,群經之首」,可謂是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在我看來,《易經》就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曾仕強曾說:如何才能擁有想我一樣的易經思維?只需讀懂這簡單的三句話。也是含括易經精髓的三句話。到底是哪三句話呢?我們一起來看看。第一句話,吉無不利,自天佑之。
  • 如果讀懂了《易經》中的這三句話,你的人生將會與眾不同!
    如果讀懂了《易經》中的這三句話,你的人生將會與眾不同!《易經》是中國古典哲學與文化的源頭,其中蘊藏的古人智慧與哲學思想,幾千年來一直滋潤與啟沃著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而《易經》六十四卦更是博大精深,其中的哲理與文明之光,更是人類前行中不可或缺的營養元素,但由於其文字的艱澀難懂,阻礙了人們認識與了解其內涵的動力,但「大道至簡」,你只要讀懂《易經》中的這三句話,你的人生將會與眾不同!
  • 曾仕強教授談「易經」 |讀易經最要緊的,是明白這2句話……
    《易經》,是中國哲學思想的起源,無論是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之中的道,還是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中的道,都來源於《易經》中最基本的的思想,那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 要用《易經》解開宇宙的奧秘,「一陰一陽之謂道」就是總密碼。天底下所有的事情都是從這句話衍生出來的。
  • 《易經》:困難和挫折都是暫時的,堅持這3句話,順境就在眼前
    其實講的簡單點,易經就是一本做人做事的百科全書。尤其是人道絕境的時候,易經的智慧可以助你渡過難關。其中《易經》裡也提到了3句話,來避免我們走上絕境,幫助我們度過人生中的難關。潛龍勿用這四個字的意思是指在力量弱小的時候,要學會低調,要埋下頭去學習並且沉澱自己。這個時刻,一定不要過於張揚,否則會給別人留下輕挑不堪大用的形象。
  • 「千古奇書」《易經》,精髓只有3個字,悟懂後,更易走好人生路
    這兩個作品分別是《易經》和《論語》。可能不是恰當的比喻:《易經》堪比於基督教的《舊約》,而《論語》堪比基督教的《新約》。《易經》內容複雜晦澀,一般人很難理解,所以很多人稱之為「天書」。《周易·繫辭上》中,孔子說:「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它廣大精微,綱紀群倫,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是中華文明的源頭。被認為是儒家經典,被認為是群經之首。被稱為「千古奇書」。
  • 《易經》這三句話,說到心坎上了
    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臨終前留下了最後一句話:「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易經》。」自古以來,《易經》就是我們中國人的聖典。它是全面而深刻的。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是一本完整的人生方法論之書。如果你聽懂了這三句話,可能對你的生活有幫助。
  • 《易經》裡最棒的9句話,也是名言警句,涵蓋古人的大智慧
    我年輕的時候,曾讀過很多西方的勵志書籍和心靈雞湯,但深入閱讀之後才發現,就勵志而言《易經》才是我們的心靈寶庫。孔子稱讚《易經》「潔淨精微」,雖然只有簡單的四個字,卻含義深刻,我對此的理解是和人的心理有關,讀《易經》讓人的心靈得到升華,達到一種寧靜、平和的狀態,總之,是一種內心最為強大的狀態。一句話來說,讀易經會讓人非常受益。
  • 《易經》:人生的精髓,全藏在這三個簡單的字裡面,希望你全擁有
    中國歷史上下幾千年,因為《易經》而成就的傑出人物也非常多,比如:周文王、姜太公、孔子、孟子、劉伯溫、諸葛亮等等他們精通《易經》;在現代社會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曾仕強,一個沉迷《易經》,分享《易經》的學者。
  • 揭秘《易經》的奧秘:讀懂裡面的這1個精髓,受益終身
    《易經》中蘊含著中國古代人的道德哲學、辯證法、世界觀,更深藏著管理智慧、生命哲學、中華文明的精髓,我們必須用虔敬的心待之,用持之以恆的毅力學之。三十年前,國學大師馮友蘭先生臨去世時,曾對世人說下了最後一句遺言:"中國在將來大放光彩,一定要注意《易經》!"中國人有自己獨特的處世哲學和文化心理,與西方存在很大的差異性。
  • 周文王留下臨終遺言,是《易經》的核心,專家:至今沒弄懂
    《易經》被稱為中國文化之源頭,是我國古典哲學流派道家和儒家的核心典籍,也是一部闡述天地世間關於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它將自然和社會兩種科學融為一體,雲集古代哲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多個領域。
  • 《易經》:人到中年,領悟了這三句話,你會越來越順,越來越好
    這句話來自《易經》中的第一卦,乾卦,是一條最根本的道理。它告誡我們每一個人,無論是男人,女人,年輕人,還是中年人,甚至老年人,活在世上,就要自強不息,不可虛度年華。想要過上幸福的生活,就得努力拼搏,不會因虛度光陰而悔恨,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恥。
  • 易經有3句話,揭秘了佔卦的本質,可是很多人卻並不知道
    其實易經中有3句話,揭秘了佔卦的本質和真實用途,最原始的易經佔卜,其實只不過是給我們提供一種可能發生的信息,我們依靠這些線索做出合理的調整,就會趨吉避兇。很多人不了解這些,過於執著佔卜或者過於不信任佔卜,這都是比較極端的思想。只要我們讀懂這3句話,才會更清楚地認識到,原來佔卜雖然神秘,但卻十分容易理解和把握。
  • 《易經》經典的5句話,讀懂受益匪淺!
    若說哪部書對中國這幾千年來影響深遠,非《易經》莫屬。《易經》被譽為「大道之源」,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那易經的有些經典句子是教人如何修齊治平的?
  • 周文王創《周易》,臨終留下一段話,為易經核心,至今耐人尋味
    在被囚禁七年裡,他對上古時期的《易經》進行了整理,創造推演了《周易》,對後世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周文王臨終前,把兒子周武王叫到病榻前,說了一段遺言,讓他謹記在心。史官記下了這段流傳千古的修身齊家治天下的秘笈,後人稱為《保訓》,是《易經》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