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馬特公墓,巴黎最著名的三大墓園之一,是眾多赫赫有名的人物身後的靈魂棲息地,其中就有大文豪小仲馬的墓。
距他的墓不遠,有一座外表簡樸的墓常年有人致獻茶花,墓碑上刻著的文字表明其主人生於1824年,卒於1847年——僅僅23歲,正值如花燦爛的年華。
這個人物叫做瑪麗·杜普萊西,在當年巴黎上流社會裡傾倒過眾生的交際花,被稱為「巴黎最漂亮的女人」。要更確切地說,就是一位過著紙醉金迷的奢華生活,曾經被許多權貴包養過的名妓。
然而像這樣一個女人,生年既如煙花一樣短暫,身份又為世道所譴責,也不像中國歷史上好些青樓女子有詩畫相傳,死後不但沒有聲名俱寂,反而在一百多年以後依然為人們所緬懷,難道不是一個奇蹟嗎?
說到這個奇蹟的創造,無疑全是小仲馬的功勞,但其背後又有一段讓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小仲馬雖是大文學家大仲馬的兒子,童年間卻未得承認,過著受人歧視的生活。
大仲馬依靠他的小說和戲劇名成利就以後,沒有忘記這個兒子,正式承認了兒子的地位,並且刻意栽培,小仲馬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年僅二十歲就走上了文學的道路。
同時,小仲馬也不免沾染了巴黎上流社會驕奢淫逸的習氣,開始揮霍無度,並且開始包養情婦。大約在1844年秋天,小仲馬在劇院裡偶然遇到瑪麗,馬上就被她的美貌迷住,並在當晚就登門拜訪了瑪麗的住所。
那時瑪麗其實已經患上了肺結核,身體單薄,面色蒼白,時常咳血,她的美豔中又帶著一種病弱的姿態。也許出於傾慕,也許出於同情,小仲馬勸說瑪麗多休息,改變狂熱放蕩的生活,而瑪麗也深受感動。
後來兩人曾到鄉村同居了一段時間。可是後來小仲馬漸漸覺得瑪麗揮金如土,他雖然也是名門公子,依然難以維持如此奢侈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他發現瑪麗並不能脫離她的風塵生活,私下裡也與其他男人有所來往。一怒之下,小仲馬寫了一封絕交信,從此不再見過瑪麗一面。
1846年底,小仲馬前往北非遊歷,途中得知瑪麗病情惡化,便趕回法國探望。當他趕到時,瑪麗已經病死,人們正在拍賣遺物清還生前的巨額債務。
四個月後,當小仲馬重遊與瑪麗同居的鄉村時,大概觸景生情,於是就閉門寫作,用一個月就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也是他最出名的小說——《茶花女》(La dame aux camélias)。
書中的男女主角阿芒和瑪格麗特,無疑就是以他和瑪麗作藍本的。小說一經推出,即獲得巨大的轟動。
茶花女的形象,也就是書中的瑪格麗特,跟現實中的瑪麗·杜普萊西雖有很多相似點,其實不同點倒是更多。現實中的瑪麗是個很純粹的風塵女子,她從未對任何男人一往情深,更不具備茶花女瑪格麗特為愛情犧牲的堅忍品格,缺少了這些,雖然故事仍然是以悲慘的結局告終,也不能取得感人至深的效果。
推究起來,要說小仲馬從現實中吸取了什麼,除了這一段風流以外,在女性心理的塑造方面,與他童年的經歷和親眼目睹母親的犧牲也有莫大的關係。
茶花女的真實畫像
我們也不得不佩服小仲馬卓越的才華,能把這部小說寫得如此逼真,以致讓今日的讀者仍然在蒙馬特公墓對號入座,向一個似是而非的人物致敬,感嘆紅顏薄命。
小仲馬在小說取得成功以後,幾乎是馬不停蹄地投入了話劇的改編工作。
五幕話劇《茶花女》,情節上除了為場景的銜接和矛盾的激化而作的一些增刪,與小說相比差別不是很大,但更為集中。
不過,法國當局以劇本「不符合道德規範」為名,曾一度禁止話劇的上演。
直到1852年2月,《茶花女》才獲準在巴黎進行首演,馬上引起了更大轟動。小仲馬打電報給父親說:「巨大的成功,就像我是在參加你的作品的首場演出!」大仲馬立即回電:「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我的孩子!」
這部話劇的成功,竟使小仲馬的聲望一舉蓋過了同樣處在創作旺盛期的大仲馬。從今天看來,若沒有《茶花女》的產生,小仲馬未必算得上是具有世界聲譽的作家;但只這一部《茶花女》,世界一流作家的行列裡便缺不得小仲馬了。
話劇首演時,威爾弟就坐在觀眾席上。早在小說剛出版的時候,威爾弟就已經為這一個故事深深打動。在話劇上演之後,威爾弟立即著手進行歌劇改編。他請作家皮阿威編寫腳本,自己則只花了一個月就寫完了這部堪稱精美絕倫的歌劇。
稍稍令人覺得奇怪的是,歌劇的名字並沒有沿用茶花女這個名字,而是稱為「一個失足的人(La Traviata)」,而劇中人物的名稱也變成了阿爾弗雷特和薇奧萊塔。不過,依照中國的翻譯慣例,劇名還是以茶花女更為人熟知。
歌劇分三幕,其中第二幕有兩個截然不同的場景,情節上大體沿用了話劇的第一、三、四、五幕情節。
出於歌劇的特點,人物被進一步精簡,以便更集中地表現男女主角的感情變化。這部歌劇以唱段優美動人而著稱,幾乎每一段都能引人入勝,令人難忘。尤其是薇奧萊塔在唱法上的變化,從第一幕的華麗的花腔到第三幕的天鵝之聲,既有豐富的效果,又以漸次變化表現病情的加重和悲痛的加劇,顯出其匠心獨運之處。同時,這些變化跨度之大,對演唱者的音域和表現力也有甚高的要求。
歌劇《茶花女》於1853年3月首次在威尼斯上演。
然而,這樣一部傑作的首演竟然失敗了,人們對這場歌劇只是冷淡評論,連原來充滿自信的威爾弟都感到異常失落。
人們後來普遍認為,最大的問題出於誤選了女高音薩爾維妮為薇奧萊塔的扮演者。這位女高音其實倒有不錯的演唱才能,只可惜她那超過一百三十公斤的身材實在太肥胖,完全沒有一個肺結核患者的病態,唱及那些悲傷氣絕的段落時,更顯得東施效顰,自然要讓觀眾的認可度打上折扣了。
直到一年以後,歌劇再度在威尼斯上演,這才真正贏得了空前的讚譽。
到了今天,作為世界上演出最多的歌劇之一,苗條的身材早已成為選擇女主角時必備的條件了。當年卡拉絲出演此劇時,就曾不惜減肥三十公斤,以求效果完美。
小仲馬曾對歌劇的讚嘆道:「是威爾第使我的作品不朽」。
無論故事還是音樂的創作,都一氣呵成,靈感畢現,由它們凝聚而成的歌劇豈能不近乎完美呢?
「茶花女」作為一個籠統的概稱,其實早已超出了名著、名劇的範疇。同一個故事的三種體裁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功,這恐怕是絕無僅有的。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珠江新城興民路222號天匯廣場igc四樓416鋪百麗宮影城
影城聯繫方式:020-85655971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天河路天環廣場負一層B117百麗宮影城
影城聯繫方式:020-85279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