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凱薩琳·伯恩哈特本人
凱薩琳·伯恩哈特(Katherine Bernhardt),1975年出生於美國密蘇裡州的聖路易斯,在2000年搬到紐約之前,她在芝加哥藝術學院獲得了藝術學士學位,並在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獲得了藝術碩士學位。
▲ 凱薩琳·伯恩哈特 《瓜達拉哈拉》 2019年
▲ 凱薩琳·伯恩哈特 《筷子,西瓜和辣椒汁》 2014年
▲ 凱薩琳·伯恩哈特 《梅倫格》 2017年
對,你沒看錯,這些「幼兒園」水平的畫作來自一個擁有藝術碩士學位的「大媽」。雖然人們可能會覺得伯恩哈特的畫很幼稚,但似乎很少有人認為它愚蠢。《紐約時報》的羅伯塔·史密斯給伯恩哈特貼上了「無畏」的標籤。曾為伯恩哈特提供諮詢的傑瑞·薩爾茨稱她為「最活躍、幾乎是野性的、橫衝直撞的畫家之一」並發文寫道:「我對伯恩哈特的畫作一見鍾情。」
▲ 正在創作的伯恩哈特
伯恩哈特的作品,透過甜美的卡漫式畫風,精準描繪了西方主流時尚美學下的人物個性與特色。筆觸寬鬆悠閒自在,非常受到時尚圈與娛樂界收藏者的歡迎。當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收藏伯恩哈特在家居裝飾、配件和手提包等方面的作品。她曾為墨西哥瓜達拉哈拉的一家陶瓷公司的系列產品上色。她還為NoAloha(一家去年秋天在達拉斯45-10精品店開業的咖啡館)設計了室內裝飾和餐具。就連服裝巨頭耐克和街頭潮牌Clot也發布了印有伯恩哈特藝術圖案的服裝。
▲ 凱薩琳·伯恩哈特為耐克和咖啡館而作的作品
伯恩哈特的作品大多尺寸巨大,畫面上擁擠的排列著各種日常用品,最典型的元素包括各種蔬菜水果、香菸、玩具、廚房用具、特色餐飲的單品等都是她作畫題材,圖騰符號化,重複地出現。不注重細節的簡單繪畫中,畫布上被熱情洋溢的歡樂氣氛填滿,使觀賞者賞心悅目,心情自然放鬆。
▲ 凱薩琳·伯恩哈特 《睡睡藍色小精靈》 2020年
伯恩哈特與其他藝術家不同,雖然她來自高等學府,但絕不是傳統的學院派。她的風格簡單又統一,同時沒有任何寫實。用她本人的話來說就是:「創作的內容從自己的生活中去觀察,是什麼組成『我』,我的所見所聞,我的環境以及我的喜怒哀樂。」
▲ 凱薩琳·伯恩哈特作品
伯恩哈特的每一件作品既懷舊同時也很前衛。雖然風格單一,但創作的內容卻相當自我,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為她畫布上的一員,香菸、烏龜、手錶、模特,甚至摩洛哥地毯。這些東西沒有任何聯繫,卻通過伯恩哈特的手聯繫在了一起。伯恩哈特不僅創作的內容隨性,創作的過程也是相當隨性。她創作畫作之前不會經過任何的思考,在創作畫作的時候更是隨心所欲。伯恩哈特的創作一般是先用噴漆勾畫出大致輪廓,然後用被水稀釋的丙烯上色。流動的顏料、多餘的痕跡、潑灑的墨水,從來不會再去修飾,她喜歡保留顏料的流動性,她喜歡這個過程,也喜歡這些這種不確定性。
▲ 凱薩琳·伯恩哈特的工作室
在伯恩哈特早期最負盛名的一組作品中,描繪了一系列時裝模特的肖像,畫面中看上去正在融化。哭泣的模特使一些評論家將她這一系列作品當做是對大眾美學規範的批判,伯恩哈特就是通過這種輕鬆娛樂且不嬌柔造作的方式來轉變對於流行文化的解讀。隨後,伯恩哈特開始創作關於Swatch手錶的大型圖像,表現出作為一個愉悅的消費者對描繪周圍的視覺文化的激情。在這一時期,摩洛哥的手工編織地毯和本土的壁畫啟發了她,她大膽地將幾何圖案與由雜誌廣告和紡織品組成的拼貼畫相結合,用於她充滿生機的畫面。
▲ 凱薩琳·伯恩哈特早期的時裝模特的肖像畫
伯恩哈特用她毫不拘謹的態度不停的挑戰媒介所帶來的限制,並且對自己輕鬆的狀態感到自信,更顯示了她對繪畫對象以及繪畫本身的喜愛。他那些隨心而成的畫作,看似簡單,卻能折射出成年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有時候,越簡單,就越深刻。
▲ 凱薩琳·伯恩哈特 《瘋狂的多力多滋》 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