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貝拉·伯德·畢曉普是一個堅定的探險家、攝影記者,她22歲時開始旅行,她的行跡遍布多個國家。伊莎貝拉先驅性的旅行激勵著其他婦女以她為榜樣。2015年,愛爾蘭的菊石出版公司出版了由黛博拉·愛爾蘭撰文的畫冊《1894-1896,伊莎貝拉·伯德的中國攝影之旅》,全面梳理了這三年伯德的中國之行,也系統整理了她在中國拍攝的照片,值得一讀。
在西方,20世紀以前,
人們通常認為女人不適合長途旅行,
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一旦遇到危險,
她們沒有經過專業訓練,
無法保護自己。
而打破這條不成文規定的是一個英國女子——
伊莎貝拉·伯德,
1831年,她出生在一個較富裕的家庭,
但這並沒有給她一個健康的身體,
風溼病、憂鬱症、失眠症……
時常伴隨著她。
1850年,她甚至做了脊椎腫瘤手術,
但手術並不完全成功。
寫作為她提供了
通往自由和發揮創造力的途徑。
因為她喜歡旅行,
因此每去過一個地方後不久就會出本遊記,
可謂是高產作家。
在她17歲時,
就獨立出版了一本關於自由貿易的小冊子。
從那以後,堅持寫作。
1856年,她的第一本書——
《英國女人在美國》出版。
然而真正令伊莎貝拉伯德聲名鵲起,
則是1875年出版的
《夏威夷群島:6個月環遊三明治群島的棕櫚林、珊瑚礁和火山》。
這是一本根據她在夏威夷
寫給妹妹亨麗埃塔的敘事信件整理而成的。
這本書之所以受歡迎,
是因為內容引人入勝、通俗易懂,
並且趣味十足,
讓足不出戶喜歡探索的人們,
打開了一扇通往大千世界的大門。
在那之後的幾年中,
她變得逐漸成熟,閱歷增長,
對於文字的運用也更加駕輕就熟。
就這樣一部部著作的出版,
使她成了英國家喻戶曉的女人。
馬更些(Mackenzie)在中國汕頭抓拍的伊莎貝拉肖像。
從伊莎貝拉·伯德一生所著的書目之中,
有三本是關於中國的,
包括:1894年出版的《在西藏》;
1899年出版的《揚子江流域及以外地區》,
中文譯本為《1898:一個英國女人眼中的中國》;
1900年出版的《中國照片》。
從中可以看出,
雖然她到過很多地方,
但中國可以說是她最愛的國家之一,
她一生之中數次來到中國,
先後到過中國的上海、瀋陽、
漢口、成都、重慶、汕頭、廈門等地。
1896年,年已65歲、多病纏身的伊莎貝拉·伯德,
從英國利物浦再次抵達上海,
開始她的長江之旅,
這也是她最後一次來到中國。
1894年,伊莎貝拉伯德原本的計劃
是前往日本橫濱,
並將橫濱作為訪問朝鮮的基地。
然而,令她始料未及的是,
當她來往於兩地時,日本侵略朝鮮,
濟物浦港被日軍佔領了。
而且被要求在當晚就得離開濟物浦港。
無奈,她只得連夜乘日本輪船
駛向了直隸灣(今渤海灣),
就這樣在毫無準備、身無分文的情況下,
來到了中國芝罘(今煙臺),
得到了英國領事的幫助後,
回到日本「肥後丸」號輪船上,
前往中國牛莊(今營口)。
在牛莊短暫地停留了一周後,
搭乘一條名為「運豆船」來到盛京。
由於沿渾河逆流而上,
加之遇上了五天五夜連續不停的大雨,
經過一周的時間才到達盛京。
伊莎貝拉伯德記述到:
「我看到30多個繁華的村莊被洪水淹沒,但是很高興我們同時也拯救了幾條人命。後來我也染上了瘧疾,患了傷寒,在行軍場上躺了三天,床單被褥都溼透了,雨水透過草蓆鋪蓋的艙頂,滴得到處都是。到達盛京碼頭時,我非常虛弱,所以被抬進了馬車。然而禍不單行,就在我們快要到盛京城內羅斯的住所時,我乘坐的馬車翻車了,拉車的騾子滾下了斜坡,我撞到了馬車頂部,摔傷了右手臂。後來用夾板和繃帶固定了六周後,右手臂康復了,但還是使不上勁。至此我的厄運終於結束了。」
伊莎貝拉·伯德在盛京得到了妥善的救治,
這都要歸功於
來盛京行醫的司督閣醫生。
在1914年出版的《奉天三十年(1883—1913)》
一書中對此專門做了記述:
「她經常在我們醫院裡走動,調查每個人的病史,並進行拍照。她面對疾病和痛苦所表現出的活力和敏感,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她的右胳膊摔壞了,堅持用左手完成了她的遊記中關於朝鮮部分的撰寫。」
伊莎貝拉·伯德逝世五年後,
1909年,當司督閣醫生回英國,
為了建設奉天醫科大學籌款時,
伊莎貝拉·伯德的朋友認為
「這正是伊莎貝拉·伯德要支持的事業。」
於是從伊莎貝拉·伯德生前
留下的遺產中支出1000英鎊,
作為奉天醫科大學的建設資金。
之前就提到過,
伊莎貝拉·伯德的中國之行是意料之外,
當然來到盛京也不是事先就安排好的。
因此她從英國帶的攝影裝備:
一臺配備三腳架、重量約為7.26千克、
號稱「羅斯牌最佳相機之一的大相機
和一臺重量約為1.81千克的手持相機。
由於事發突然和不得已的原因並沒有帶到盛京。
沒有帶攝影設備,
怎麼還拍攝了一些盛京的照片呢?
這或許是使用了司督閣醫生的攝影設備。
因為她1883年來盛京時就帶著攝影設備。
在《1894—1896,伊莎貝拉·伯德的中國攝影之旅》
和《中國照片》兩本書中,
真實而親切地記錄了1894年盛京城的景象。
尤其是對照片的註解也很有趣,
讀過的人能體味到在那個遙遠的年代,
盛京這座古都的謎與解。
大南門,又稱德盛門。
位於瀋陽市瀋河區南順城路與朝陽街的交匯處,
伊莎貝拉·伯德拍攝的這張大南門照片,
將城牆、城門樓、甕城、券洞都囊括其中,
城牆各部分看起來都比較完好,
是目前所見最早、最完整清晰的大南門影像。
她對大南門照片的注釋為:
「盛京,滿洲的首府,大清帝國居第二位的城市。除吏部外,這裡設置了與北京同樣的官署,包括吏部、刑部等等。前朝祖輩的陵墓也都在盛京附近。」
從伊莎貝拉·伯德拍攝的這張照片可以看出:
大南門外的護城河已經不見了,
原來的護城河上已經形成了一條土道,
兩輛騾車正在行進;
1894年大南門三層城門樓還比較完好的存在,
從後來日軍戰地攝影師拍攝的大南門照片看,
三層城門樓已經殘破不堪了。
今日大南門甕城、城門樓、城牆均已無存。
2007年在瀋陽市瀋河區國家稅務局北側,
發現的清盛京城大南門遺址,
進一步喚起了我們對大南門的遐想。
從天聰五年(1631)始建,
到1951年拆除,大南門存在了320多年。
悠悠數百年,人來人往間,
大南門記下了世間滄桑。
努爾哈赤遷都瀋陽後,
皇太極在改建瀋陽古城時,
在城牆四座角樓下面都建了仙人洞。
這是因為滿洲人都信仰薩滿教,
有信奉仙靈的思想。
仙人洞,就是狐仙廟。
當時盛京有民謠:
早菜行,晚胡同,初一十五仙人洞。
不管是文人的揶揄調侃,
還是外國人的類比判斷,
都印證了對狐仙的尊崇在盛京城曾盛極一時。
伊莎貝拉·伯德1894年拍攝的狐仙廟照片
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狐仙廟照片,
1894年12月29日,
英國《倫敦新聞畫報》刊登的《滿洲的神祗》一文報導:
「仙中之仙乃為狐仙。在鄉間,絕大多數家庭的神龕內供奉的都是『狐仙之位』,有一定規模的狐仙廟都寫著『有求必應』。在盛京城裡有一尊非常精緻的狐仙塑像,它完全是個人形,有一雙古怪而狡黠的眼睛,留著飄灑的鬍鬚。它的神通就是能變幻多端,尤其能變成美女之身。據坊間的傳聞,有大批的少年被他那勾魂的眼神所迷惑,而那些被騙的倒黴蛋們異口同聲自己遇到的可愛婦人是狐仙所變幻的人形。」
中國古代,隨著封建科舉制度的興起,
在民間廣泛流傳著魁星點狀元的傳說,
在歷代封建帝王都城的東南角都建有魁星樓,
讀書人都在魁星樓拜魁星,
祈求在科舉中榜上有名。
中國歷史上的魁星,
是指道教中的唐朝時鐘馗故裡歡樂谷人。
據說鍾馗是主管人們科考命運的文曲星,
每逢考試時魁星便右手握一管大毛筆,
左手捧一鬥四處巡視,
據說鬥裡是眾考生的姓名,
如果有幸被魁星那支筆點中者
就可以金榜題名、獨佔鰲頭,
所以自古文人們都拜請鍾馗。
瀋陽魁星樓,
始建於後金天聰二年(1628),
後經1838年、1861年、1882年三次重修,
樓閣殿堂規模宏偉壯觀。
當時魁星樓高峙城東,
夕照晚霞,一望千裡,
「星閣晴霞」是瀋陽八景之一。
目前所發現最早的瀋陽魁星樓照片
是遼陽傳教士李雅各1889年拍攝的,
但不是很清晰。
信息來源:瀋陽新社區
新聞素材來源 | 茅古甸及網絡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