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182字,預計學習時長8分鐘
「美國再次處於新冠病例指數式增長的臨界點,而最令人擔憂的是,這一次恰逢可預測的流感季回歸。」
近來,我們能明顯感覺到,在世界許多地方,新冠病毒的感染又開始加速了。就目前所看到的情況,身體上、精神上和經濟上都遠超我們預想。在美國,每日新感染人數都在激增,超過春夏季最高水平的高峰可能在所難免,而這些都是受寒冷天氣的影響。
據10月14日《柳葉刀》上的一封公開信稱:「在歐洲、美國和世界上許多其他國家,新冠病毒的病例正在激增。」這封公開信最初由美國和世界各地的80名頂尖傳染病專家署名,此後又有數百名專家署名。「果斷採取緊急舉措至關重要。」
最讓傳染病專家沮喪的是:這一切本可以預防。「我們早該控制住這種病毒了,」哈佛T.H.Chan公共衛生學院的流行病學助教麥可·米納博士說,「過去這段時間,我們正持續地浪費人力物力,令人震驚。」
冠狀病毒是通過空氣傳播的,科學家們一直在強調,戴口罩和保持距離等每一小步都有助於阻止疫情進一步惡化。但如果政府不投入充沛資金迅速採取有效的舉措來控制社區疫情蔓延,公共衛生和經濟的前景都令人堪憂。
以下10個跡象表明新冠疫情正在接近可怕的臨界點:
1.感染者眾多
米納把目前的狀況比作撲滅森林大火。今年春天許多州選擇了封城,只在邊境城市如紐約和其他一些地區有星星之火。現在,隨著所有州都被疫情吞噬,每天都有超過5萬例新增病例,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上升。所以整片森林都是隨時可能點燃的火星。
米納答記者問時說:「未來疫情將會大規模爆發,嚴重程度遠超目前。」其他專家也隨之附和。
俄亥俄州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的免疫學家和醫學研究員馬克·卡梅倫博士說,流行病學家們擔心,當感染率從線性上升到指數級上升時,感染率會每幾天而不是每幾周就會翻一番。這正是春秋季發生的狀況,新冠病例指數增長的臨界點會導致疫情不受控制地蔓延下去並達到新高。
卡梅倫對《元素報》(Elemental)說:「最令人擔憂的是,我們再次處於這一臨界點,但這一次的起點高於4月份的感染峰值,且恰逢流感季的可預測回歸,形勢不容樂觀。」
2.病毒已開始肆虐
學校複課、餐館酒吧重開,而嚴寒則迫使人們待在室內,並潛在地促使冠狀病毒本身更具毒性。科學家們不知道嚴寒如何影響病毒,但可以肯定它不會消停。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流行病學家凱特林·裡弗斯告訴《紐約時報》:「我認為我們身處險境。」
3.年輕人的感染速度空前
疫情在早期席捲了療養院,感染了大量老年人。但是自從「美國陣亡將士紀念日」(Memorial Day)以來,年輕感染者激增。隨著線下課程複課,兒童感染人數比以往更多。但具體人數不明,他們通常為無症狀患者。
由於年輕感染者的死亡率較低,因此死亡率/感染率有所下降(且改進後的療法也有助於降低死亡率)。但這掩蓋了一個事實,每天仍有700多名美國人死於新冠病毒,且這個值已經持續幾周。與此同時,住院人數開始回升。至10月16日,23個州的新冠死亡人數已經開始上升。
4.實際感染病例遠高於已知數據
米納說,雖然官方統計的每日新增感染人數為數萬,但實際應為數十萬。因為無症狀或症狀輕微,許多感染者不自知,而且可能永遠也不自知。這些人中的一小部分造成了超級傳播事件。如果不遠離人群、保持距離以及戴上口罩,也許會發生更多此類事件。
5.大家都受夠了
「新冠疲勞」普遍存在,它來源於悲傷、壓力、孤立、持續的警覺以及政治領導人發出與科學建議相悖的信息衝突。心理學家說,大家都有放鬆警惕的風險。
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臨床心理學家兼精神病學助教內達·古爾德博士說:「疫情讓人們的情緒變得沉重,而大家的承受能力有限。人們感到精疲力竭,因為他們不得不以特定方式做特定的事,還有很多事不讓做。」
科學家們擔心,有些人可能會停止戴口罩或抵不住大小型聚會的誘惑。他們警告稱,冠狀病毒將會鑽任何空子。
6.假期只會使情況惡化
社會交往當然不可能永久地終止下去。但是,專家認為參與大型家庭聚會肯定會使疫情惡化。10月13日,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主任羅伯特·雷德菲爾德在與州長的通話中表示,「小型家庭聚會」已經致使感染率上升。
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傳染病臨床教授Krutika Kuppalli博士說:「我對此並不驚訝,因為新冠疲勞。在感恩節、聖誕節和其他節日即將到來之際,我愈發擔心病例會因集會而增多。」
7.最可能傳播病毒的人最不可能呆在家裡
在諸如醫療保健一線、交通運輸和服務業等關鍵領域,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人比例偏高,其中許多人沒有在家辦公的「特權」。這個問題貫穿整個疫情期間。其實隨著餐館和其他行業重新開放以及學校複課,每個人暴露在病毒中的風險都在增加。
8.疫苗普及至少還需幾個月
即使一種安全的疫苗明天就能被批准生產,大多數人也要再過數月才能接種。據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東尼·福奇博士稱,可能得等到明年4月。
這項努力中夾雜的政治因素以及驚人的研發速度,會有很多種疫苗被生產出來,而哪一款最有效卻難以分辨,有些可能效果不佳。科學家和政客們在爭論誰能掌握首批疫苗時會有諸多困頓。與此同時,根據最新的蓋洛普民調顯示,越來越多美國人不願意接種疫苗。
不管怎樣,再有效的疫苗也不會在2020年就見效。
9.我們離自然的「群體免疫」還差得遠
從疫情初期起,少數科學家和政治家就建議讓冠狀病毒肆意擴散,最終達成自然的「群體免疫」。當感染者足夠多,病毒就會因找不到新宿主而消失,從而使人們得到保護。
美國白宮內部的最新版本,即三位科學家宣傳的所謂的大巴林頓宣言(Great Barrington Declaration),聲稱該病毒其實沒那麼致命。他們建議只保護最脆弱的人,讓病毒在年輕人和其他人中傳播。
「這是一個沒有科學證據支持的危險謬論。」傳染病專家在《柳葉刀》的公開信中說:「讓病毒在年輕人之間肆意傳播可能導致整個人口顯著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除了人力成本外,疫情還將對整個勞動力市場產生影響,並壓垮醫療保健系統提供急性和常規護理的能力。」
傳染病專家說,必須要有約四到七成的人口被感染,「群體免疫」才有顯著效果。在美國,目前只約有一成或更少的人感染。科學家說,美國要實現自然群體免疫至少要有100萬人死亡。
10.經濟優先於健康
科學家們很清楚,經濟會因封城而備受打擊。然而他們也知道,經濟健康的前提是人民健康。
米納說:「我們亟需一個全國性的計劃來控制住這種病毒,但聯邦政府的反應令人沮喪。」如果醫院爆滿,那麼全面封城是不可避免的,但政府本不需要直到那種程度才採取行動。「如果我們真能團結一致的話,我們是有器械、資金和能力的。」
米納設想,如果當初總統能改變口風這樣說,可能一切都會不同。「我的同胞們,今天我們正在翻開新的一頁,我們將控制住這種病毒。我們要做的就是每個人都戴上口罩,並在社交時儘可能地保持合理距離。僅是戴上口罩,並負責任而已。」
無論如何,嚴寒將至,世界需要做好準備面對嚴峻考驗了。
留言點讚關注
我們一起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
如轉載,請後臺留言,遵守轉載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