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常說「茶倒七分」?

2020-12-25 絲路涇福

喝茶品茶是非常講究的,雖說茶在我國歷史悠久,茶中含有大量的營養成分,適量的飲茶能夠對我們的健康起到很大的好處,茶中的茶鹼,兒茶素以及多種維生素能夠補充人體所需,有生津止渴,除溼清熱,提神醒腦的作用,喝茶既能夠修身養性,還可以陶冶身心,只是喝茶也是有很多講究的。

對茶有研究的人,在喝茶品茶方面也是非常講究的,比如喝茶要用適合的茶具,甚至對泡茶的水也是非常有講究的,不可超過85度,也不能低於80度,不能用多次煮沸的水,泡茶的時間也不能太久不能太早,喝茶講究的是心平氣和,不能心浮氣躁,不然就很難品嘗到茶中的滋味。

圖片描述

我們經常說「茶倒七分,酒倒八分」,倒茶也是有說法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為什麼人們常說「茶倒七分」。

1.茶滿無法端起。

茶是熱的,如果茶倒得太滿,那麼整個杯子就會非常燙,這樣就會很容易把客人燙傷,或者燙傷自己,所以我們倒茶的時候一定要給人留出足夠的空間,用手可以握住,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品茶。

2. 茶滿不易品茶。

在品茶的時候,我們不僅要觀察茶葉的顏色,還要看茶湯的顏色,茶水太滿品茶也不方便,一壺茶平均要衝泡好多道,每一泡都會給人不一樣的滋味,這樣才能頻出茶的層次豐富和變化,所以不可能一杯倒太多。

3. 七分茶易涼,三分人情在。

我們常說「茶倒七分」茶杯距離杯口要有一定的空間,這樣茶水的芳香才不容易失散,在飲茶前就能感受到濃鬱的茶香,俗話說「茶水倒得七分滿,留得三分人情在」一杯滿茶讓人無法端起,七分滿是從容是合適,而三分留的是茶情,茶道,做人的尺度和生活的留白。

4. 「茶滿欺客」。

一杯倒滿的茶,讓人無法端起,不能握杯啜飲,溢出的茶水,不但浪費,而且還會燙著人的手或者灑到衣服上,讓人十分尷尬,所以斟茶七分最合適,不僅可以彰顯主人的情誼也不會讓客人過於尷尬。

七分茶涼,不燙,好端,能夠體現倒茶人的細心周到,喝茶本身就適合小杯慢酌,留下的三分為了讓我們不要刻意的去計較生活中的得失,活得實在,活得真切,活得坦然,其實人生就像一杯淡茶一樣,清淡略帶苦澀。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人們常說「茶倒七分,酒要滿斟」?這才是待客之道
    或許是口音的問題,我聽不太清大伯的話,但是大伯是真的熱情,給我倒了一杯又一杯的酒,杯杯滿溢出來,杯杯都是情誼,待客的熱情。忽然的就想起了那句「茶倒七分,酒要滿斟」。大伯的確是每杯都給我倒得滿滿的,讓我感受到了他的熱情,也是在那一刻讓我喜歡上了那個偏僻的小鎮,或許這就是愛屋及烏吧。
  • 「茶七飯八酒常滿」應該明白的待客之道
    自古以來,我們就是禮儀之邦,尤其對禮儀十分看重,而待客之道則是重中之重。家裡來了客人,怎麼樣做才能讓別人覺得自己比較體面?待客之道不是光有熱情就可以的,要遵從禮數,合乎一個「度」。老話常說:「茶七飯八酒常滿」,這句話說的就是待客之道,也是「度」。其實這句話並不難理解,給客人倒茶,倒七分滿剛剛好,給客人盛飯八分滿剛剛好,而給客人倒酒,必須要把酒杯斟滿。那麼,為什麼用這個「度」呢?其實裡面大有玄機!
  • 從來茶倒七分滿,留下三分是人情
    從來茶倒七分滿,留下三分是人情!這三分與七分剛好把握了一個「度」字,我們茶倒七分滿才不會水溢燙手,剛好又可以聞到茶香,兩全其美。同樣,人活天地間,萬物需講一「度」字,為人處世也是如此。都說父愛如山,其實父愛更像茶,茶入口稍苦,似父親嚴厲的責罵。而後是回甘,是責罵背後的關愛。父愛如茶,看似淡雅,但仔細斟酌後會感受到深沉的醇厚……茶,品著品著,就淡了;親人,望著望著,就老了。淡去的是茶湯,不老的是那份愛!
  • 茶話記|酒滿茶淺,從來茶倒七分滿,留下三分是人情
    民間俗語有云: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存在即有道理。這條經驗既然能夠傳承至今,其中自然蘊含著代代傳承而來的深厚內涵。古人通過上千年的生活實踐、經驗積累,給我們攢下了豐厚的精神財富,我們在吸收傳承時,不僅要做到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 「七分茶八分酒」的故事
    人們經常說,七分茶八分酒,這裡有個典故。 臨走,王安石交待說,讓他回京城時,帶一些長江中峽水回來。到黃州的第一年秋天,蘇東波明白黃州的菊花是不落花瓣,算是長了一智。 三年後,考績回京城,特意到三峽取水,可是只顧貪看兩岸景色,船過了中峽,才想起取水的事,於是讓船夫回頭,船夫說,三峽水流如此湍急,回頭談何容易,三峽水水一流而下,下峽水不是也從中峽來的嗎?蘇東波一想有理,就取了下峽水去了京城。
  • 「七分茶、八分酒、三叩首」
    七分茶、八分酒「七分茶、八分酒」有個典故。話說蘇東坡被貶到湖北黃州,臨走時,王安石有個交待,讓他回京城時,帶一些長江中峽的水回來。三年後,蘇東坡回京城考核,路上特意到三峽取水,可是只顧貪看兩岸景色,直到船過了中峽,才想起取水的事。
  • 廣東桑之寶:「茶七、飯八、酒十」,從斟茶倒酒到為人處世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在待人接物之道,我們中國是禮儀之邦,一向講究「茶七、飯八、酒十」。「茶七」,茶水倒得七分滿,留得三分人情在。茶倒七分似乎也在提醒人們,為人做事一定要虛心謹慎,不驕不躁,不可鋒芒畢露,要謙和含蓄,正所謂滿招損,謙受益。「飯八」,就很好理解了,如果客人沒有特殊要求,主人在給客人添飯時,八分為宜;少了,「飯都捨不得給人吃飽」,有小氣之嫌;太滿以至於冒尖了,吃起來掉了飯粒不雅觀,夾的菜也沒地方放,讓人很不方便。
  • 說不完的民俗,為什麼待客茶不能倒滿?原來古人是這樣理解的!
    隨著社會節奏越來越快,很多人都會覺得我國的很多傳統民俗就是古人窮講究,現在包括一些基本的常識都會被忽視,其實不然,既然很多習俗能流傳下來,那都是有它道理存在的,比如我們常說的「茶要淺,酒要滿」。前陣子,我在現在非常火爆的抖音短視頻上,也看到過類似的段子,女婿上老丈人家,被倒了杯「滿茶」,評論裡都是「滿茶就是送客的意思,你丈人這是攆你走呢!」等等諸如此類的評論,雖說只是段子,只為博人一笑,說明大家還是了解這個習俗的,那麼大家為什麼會認為茶滿就是送客的意思呢?
  • 「七分茶、八分酒、三叩首」,是什麼講究?
    標題中的七分茶、八分酒並不是給茶酒打分,三叩首也並非指真正磕三次頭的意思。七分茶、八分酒「七分茶、八分酒」有個典故。話說蘇東波被貶到湖北黃州,臨走時,王安石有個交待,讓他回京城時,帶一些長江中峽的水回來。
  • 茶七飯八酒倒滿,這些待客禮儀你肯定用得到
    民間有諺:「茶七飯八酒倒滿」,還有些地方說的是「茶七酒八飯盛滿」,這裡的共同點是「茶七」,而對於飯與酒的量就有了區別,仔細想來,應是千年來隨著各地的民俗不同才有的這些區別。但不管怎麼說,簡簡單單七個字,卻蘊含了數千年來老祖宗們所總結出來的待客之道,或許你不知道為何要這樣做,接下來小編就來為你解釋。茶七
  • 七分茶、八分酒、三叩首」,是什麼講究?
    給大家說個典故。於是他急忙讓船夫回頭,可船夫說,三峽水流如此湍急,回頭談何容易,三峽的水一流而下,下峽水不是也從中峽來的嗎?蘇東波一想,也是啊,就取了下峽水去了京城。 他把水送去給王安石時,茶泡好,王安石親手給自己和蘇東波各倒了一杯,卻只有七分,蘇東坡心中想,此老如此吝惜,一杯茶也不肯倒滿。
  • 為什麼要「茶倒半杯酒倒滿」?
    為什麼要「茶倒半杯酒倒滿」?在家裡,有客人來了,父母會吩咐我們給客人倒茶;家裡設宴的時候,父母有時候也會讓我們給賓客倒酒。所以,我們可能會聽到「茶倒半杯酒倒滿」這句話。可是,你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嗎?我們中國人是非常講究禮儀的。
  • 過年待客有講究,老祖宗說:「茶七飯八,酒十分」,避免鬧出笑話
    過年待客有講究,老祖宗說:「茶七飯八,酒十分」,避免鬧出笑話雖然天氣變得寒冷,但是春節到來的喜悅氣息,也讓氣氛變得熱烈熱鬧起來。有些人已經回到老家,或者還在回老家的路上。我國自古就號稱是禮儀之邦,對於待客之道那自然是十分重視的,對此就有一些規矩和經驗流傳下來,還編成了簡單明了的俗諺,好讓後世人容易記住,其中就有「茶七飯八,酒十分」這一句,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這句俗諺是分為三部分的,分別是「茶七」、「飯八」和「酒十分」。
  • 俗語說「茶七飯八酒滿盅」,農村宴請規矩多,男人早懂少吃虧
    今天,我們分享的俗語話題是:「茶七飯八酒滿盅」,農村宴請規矩多,男人早懂少吃虧!網絡上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然而在農村其實也有諸多講究,甚至可以說農村人的規矩也是種類繁多,尤其體現在農村宴請。
  • 老祖宗說:茶七飯八,酒十分,教你待客的講究
    老祖宗說:茶七飯八,酒十分,教你待客的講究春節是走親訪友的好日子,借著這個舉國歡慶的機會親戚朋友們可以走動走動、聯絡聯絡感情。有些地方講究大年初二開始走親戚,從娘家開始,家族比較大的走一圈可能得好幾天。
  • 茶七飯八酒十分?體現待客之道的機會來啦!
    茶七 所謂「茶七」,是指每逢有朋友做客,主人家都會優先上茶招待,好茶好器自不用多說,連倒的茶水幾分滿都極有講究,比如最常見的「七分滿」。
  • 不可不知的倒茶禮儀
    飲茶倒茶禮儀在我國,不僅是一種生活習慣,更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中國人習慣以茶待客,並形成了相應的倒茶禮儀。按照我國傳統文化的習俗,無論在任何場合,倒茶的禮儀者都是不可忽視的一環。備茶在備茶時,首先要將茶壺、茶杯用開水清洗乾淨,避免有雜質影響茶口感,也讓客人覺得重視,顯得尊重。如果茶杯是一次性杯子,最好給加上杯託,避免燙手。倒茶有時,我們會宴請幾位友人或是出席一些茶宴,這時就涉及到倒茶順序的問題。若客人不只一位,首先要從年長者或女士開始倒茶。如果對方有職稱的差別,那麼應該先為領導倒茶,接著再給年長者或女士倒茶。
  • 盧仝與《七碗茶歌》
    茶樓有一楹聯:「三篇陸羽經,七度盧仝碗。」「三篇陸羽經」是指陸羽的《茶經》,「七度盧仝碗」係指盧仝的《七碗茶歌》。《中國茶葉大辭典》載:盧仝(約795~835),唐代詩人。自號玉川子。笵陽(今河北涿州)人。……愛茶,有《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影響甚大。
  • 最好的人生都是三七開,無不是三分糊塗,七分天意
    所以,做人要懂得三七開,平日裝三分糊塗,做事要靠三分天註定,留一點遺憾,吃飯要吃三分飽,喝茶要倒七分滿,穿衣要留三分寒,剩餘的都交給人力可為和不可為。1做人:三分裝糊塗,七分是清醒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清代的鄭板橋就常說一句話:「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做個聰明人很難,做個糊塗人也很難,但是退一步,放下了,別執著,才會有福報。
  • 「今日講茶」我們常說的茶道六君子是什麼?怎麼用?
    今日講茶,帶你走進茶世界,領略茶文化。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茶道六君子」。「六君子」三個字出自蘇東坡詩集中《送周朝議守漢川詩》:「茶為西南病,甿俗記二李。何人折其峰,矯矯六君子。」隻言片語間,蘇軾為我們講述了「六君子」的故事。李杞和李稷二位高官,身居要職不允許茶葉通商,讓官府壟斷銷售,還在收茶的時候做手腳,西南百姓苦不堪言。有許多正義的官員舉報此事,但因二李每年給國庫創造高額稅收,反被皇帝貶官甚至流放到苦寒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