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姜太公釣魚
文|子歸明
2020年的高考題,讓管仲、鮑叔牙和齊桓公在網絡上火了一把。
有人佩服齊桓公志向高遠,心胸寬廣;有人欽佩鮑叔謙虛禮讓,唯才是舉;還有人則崇拜管仲才能出眾,恪盡職守,兼濟天下。
綜合來看,春秋時期,齊國能率先成為霸主,正是因為有良好的君臣關係,更得益於齊國有良好文化傳統,這個傳統就傳承自齊國的開國之君:姜太公。
受《封神演義》的誤導,很多人以為姜太公姜子牙是一個傳說中的神仙人物,其實,歷史上是真有其人。
姜子牙,姜姓,呂氏,名尚,又稱姜太公,太公望。他輔助文王武王,討伐商朝,建立周朝,是兩代帝王師,被封於齊地,又是商末周初的兵學奠基人。
姜太公傳授的成功之術,大可平定天下,中可治國安邦,小可安身立命。我們普通人學習之後,也可以直接上手,效果立等可見。
姜太公傳授的成功之術是什麼呢?成功者的特質又是什麼呢?
《六韜》記述,文王臥病在床,召見太公呂望,太子姬發也被喊到身邊。文王說:「哎,我這病怕是不能好了,上天要拋棄我,結束我的壽命了。周國的社稷,我要託付給你了。現在,我想請教一些治國的至道之言,以便把如何做有道明君的道理,傳給我的子孫。」
太公說:「大王想問些什麼呢?」文王說:「先聖之道,它為什麼會衰亡,為什麼又會興起,背後的道理,你可以說給我聽聽嗎?」
太公回答說:
見善而怠,時至而疑,知非而處,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靜,恭而敬,強而弱,忍而剛,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義勝欲則昌,欲勝義則亡;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下面一點一點來說。
姜太公說:「遇到該做的正確的事情,卻懈怠不作為。時機到了,卻遲疑不決。做了不該做的錯誤的事情,卻置身其中,也不知道改正。這三點,就會讓先聖的治國之道衰亡。」
止,簡單的說,就是不要做不該做的事。不做不該做的事,就可以避免失敗,避免了失敗,其實成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而這麼淺顯的道理,其實很多人都想不明白。
據《史記》記載,呂尚曾經窮困,年老時,借釣魚的機會求見周西伯。西伯在出外狩獵之前,佔卜一卦,卦辭說:「所得獵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業的輔臣。」
西伯於是出獵,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太公,與太公談論後西伯大喜,說:「自從我國先君太公就說:『定有聖人來周,周會因此興旺。』說的就是您吧?我們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因此稱呂尚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車而歸,尊為太師。
當然,呂尚歸周的傳說還有很多版本,但大旨都認為他是文王武王之師。
傳說姜太公古稀之年才得以輔助君王建功立業,之前大半輩子,不知道吃過多少苦頭。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輕的時候幹過宰牛賣肉的屠夫, 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
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 ,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可是直到古稀之年還是閒居在家。
前大半輩子,姜太公一直隱忍度日,不向世界低頭,避免了失敗,才迎來人生最大的成功機會。
那麼,「三止」具體來說是指什麼?
第一點,見善而怠,就是說做正確的事,不能懈怠。不能明明知道那樣做是正確的,是導向良好結果的,卻不去做。比如,明知道好好學習,能提高自己的人生成就,卻連個床都不想起。這就是見善而怠。
第二點,是時至而疑,時機到了,明明是唾手可得的機會,自己卻遲疑不決。等到錯過之後呢,又後悔不及。
第三點,是知非而處。明知道不好的事情卻一直在做這樣的事,怎麼也改不掉。比如大家都知道,酗酒抽菸有害健康,卻就是改不掉。明知道上班遲到是不好的行為,卻不去改掉它。這都是知非而處。
所謂「三」止,是姜太公通過傳奇的一生得出的寶貴經驗。
孫子兵法說,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人生又何嘗不是一場場戰爭呢?當我們能自覺克制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成功就離我不遠了。
要開啟成功之道,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姜太公接著說:「第一,如果能夠克制和絕棄個人的妄動妄為,就能做到至柔的狀態,柔則靜,靜則不離道。
第二,要時刻奉行大道,這是恭行,能做到恭行大道,就不會違反大道,這樣就能做到崇敬大道。
第三,能奉道而行,國家就會強大,雖然強大了,但是要處事冷靜,不以強力手段徵服天下,而是以德服天下。
最後,還要做到不盲目,不冒進,做任何事情,都得從實際情況出發做出正確的應對,和敵國打仗,則要因敵制勝,不可輕敵,不可貿然主動出擊。這四點,是道得以興起的原因。」
「所以說,合乎道的行為,能戰勝個人違背道的欲求,道就能昌盛。反之,如果個人違背道的欲求和行為,戰勝了合乎道的行為,道就會衰亡。崇敬大道,勝過懈怠大道,國家就會吉利。懈怠大道,勝過了崇敬大道,國家就會滅亡。」
三止四起,四個字就說清楚了成功之道。從周朝徵伐無道的商朝,平定天下的故事,就很好地應證了這些道理。
周西伯昌從羑裡脫身歸國後,暗中和呂尚策劃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紂政權。周西伯為政清平,尤其在明斷虞、芮(音:瑞)二國的國土爭訟後,被人稱道為膺受天命的文王。西伯又討伐了崇國、密須和犬夷,大規模建設豐邑,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都歸心向周。
這都是做到了柔則靜、恭而敬,天下自然歸附自己。
文王死後,武王即位。九年,武王想繼續完成文王的大業,東徵商紂察看諸侯是否雲集響應。軍隊出師之際,被尊稱為「師尚父」的呂尚左手拄持黃鉞(音:月),右手握秉白旄誓師,說:「蒼兕(音:似)蒼兕,統領眾兵,集結船隻,遲者斬首。」
於是兵至盟津。各國諸侯不召自來有八百之多。諸侯都說:「可以徵伐商紂了。」武王說:「還不行。」遂班師而還。
又過二年,商紂殺死王子比幹,囚禁了箕子。武王又將徵伐商紂,佔卜一卦,龜兆顯示不吉利,風雨突至。群臣恐懼,只有太公強勸武王進軍,武王於是出兵。這就是時至不而疑。
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在牧野誓師,進伐商紂。商紂軍隊徹底崩潰。商紂回身逃跑,登上鹿臺,於是被追殺。
第二天,武王立於社壇之上,群臣手捧明水,衛康叔封鋪好彩席,師尚父牽來祭祀之牲,史佚按照策書祈禱,向神祇稟告討伐罪惡商紂之事。隨後散發商紂積聚在鹿臺的錢幣,發放商紂屯積在鉅橋的糧食,用以賑濟貧民;培築加高比幹之墓,釋放被囚禁的箕子。
最後,武王把象徵天下最高權力的九鼎遷往周國,修治周朝政務,與天下之人共同開始創造新時代。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人人都在講成功學,而真正成功的卻少之又少。
絕大部分失敗的人,都是沒有做到「三止四起」。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要成功成事,首先是要避免犯錯誤,堅決糾正不良習慣和嗜好。而後,就是做人做事要虛己待物,奉道而行,強大而平和,隱忍而剛強。
只要能做到「三止四起」,很自然地就能修身齊家,成就一番事業,一有機緣,便能進而治國平天下。
齊國的興盛,管仲輔佐齊恆公成就霸業,給了我們當代人諸多討論和思考的空間。而頂級成功學導師姜太公親授的成功之術,以及周朝興起的故事,或許能給我們現代的人帶來真正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