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距離他的上一部本土題材的作品《母親》已經過去10年。這10年中,現實主義類型片一度成為韓國影壇的對外名片,在中國等亞洲國家產生了模板式的影響力。然而,當奉俊昊回到韓國時,本土影視已顯露疲態。以漫威系列為代表,好萊塢的工業化生產和商業運作進入一個更高的維度,這讓韓國電影抵抗乏力。
2013年,韓國票房前10名中僅有《鋼鐵俠3》1部引進片,其餘皆為本土的類型片,涉及歷史、罪案等多種題材;而到了2018年,《蟻人2》、《復聯3》為代表的好萊塢電影佔據了6強席位,漫改電影《與神同行》佔據2席,《完美的他人》改編自義大利電影《完美陌生人》,《安市城》則為虛構歷史題材——現實主義類型片已不見蹤影。
過去十餘年對於社會議題和刑事罪案的運用到了枯竭期,可供發掘的題材在不斷消耗;批量的流水線生產讓作品缺乏獨特的作者性和深刻的反思意義,逐漸淪為新聞展示和情緒煽動;忠武路人才遲遲未迭代更新,少數實力演員不得不在各種電影中反覆穿梭。種種因素讓觀眾產生了強烈的審美疲勞。
韓國電影要提振傳統,就需要「強人救國」——強大社會思考能力、強大的作者性和強大的類型片駕馭力。帶來《燃燒》的李滄東滿足了前兩個條件,而奉俊昊和他的《寄生蟲》三者全中,自然而然地拿回了金棕櫚。
奉俊昊為那一代韓國導演的奮鬥畫上最後一個圓滿的閉環,也真正成為了舊時代韓國電影的「倖存者」。他的個人能力發揮得愈大,則愈意味著背後的韓國電影瓶頸深陷。
面臨這樣的局面,奉俊昊帶來的強震能否持續,韓國電影如何在本土現實題材之外找到新的發展空間,以及能否在產生新一批奉俊昊、李滄東和樸贊鬱,都處於迷霧之中。即便對於奉俊昊自己而言,過往一次次冒險的成功也難以有規律可循。
「對於過去,熱門作品只要具備有趣、有衝擊性、新穎其中一點就可以。現在不是了,有趣的同時還得新穎才行。因此,冒險性的嘗試尤為重要。我一直覺得我的電影不穩定,我的成功只能說是幸運吧。」
參考資料:
1. 左亞男,《神話的緣起與持續——從 1999—2012 年韓國電影振興的兩次浪潮談起》
2. 張燕、譚政 《2012-2013:韓國電影產業復興的新界點》
3. 樸希晟,《2014/2015/2016韓國電影產業掃描》
4. 耿 羽,蒙建維,彭玉鈞 《後配額時代的韓國電影產業新變化探析》
5. 鳳凰文化,《奉俊昊:沒有獨裁和審查,我這一代電影人是幸運的》
6. 時光網,《怪才奉俊昊:「小人物」中鑄就的大導演》
7. 時光網,《2018韓國電影市場:大製作連敗小片救市忙,本土片險勝引進片》
8. 南都周刊,《奉俊昊:怪胎、控制狂》
9. 北方公園,《韓國電影開花,奉俊昊結果》
10. 閔思嘉,《韓國第一座金棕櫚,憑什麼是給了奉俊昊?》
11. 36Kr,《Netflix威脅將從坎城退片,流媒體和傳統電影行業正式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