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糧長城葡萄酒發布微電影《陌生一家人》,助力教育扶貧)
近日,中糧長城葡萄酒發布了自製微電影《陌生一家人》,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該電影以援寧支教老師的真實故事改編,從援寧教師的角度,講述了一個 「小家」聯結「大家」的故事,反應了在扶貧攻堅的時代背景下,支教老師深入貧困地區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的精神。
1997年,第一批福建支教老師坐著綠皮火車跨越2300多公裡,來到寧夏荒蕪的大山,遞出了教育扶貧的第一棒。至今,已有1413名支教老師及大學生志願者持續教育接力,讓一批批孩子走出大山,實現夢想。
CCTV新聞頻道親赴寧夏對影片的參與人員進行採訪。閩寧鎮領導對微電影給予了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在以往的扶貧電影中,產業扶貧是主要內容,同樣奮鬥在扶貧一線的默默無聞的教育工作者相對較少被看到。首部以閩寧協作的援寧教師群體為原型的微電影《陌生一家人》填補了這一空白。
「扶貧先扶智,扶智先勵志。」是中糧酒業董事長、黨委書記、總經理王浩對教育扶貧的期望,中糧長城葡萄酒作為一家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深知教育是扶貧的重要力量。公益微電影《陌生一家人》就是呼籲社會各界,關注支教老師群體,關注貧困地區的教育。
《陌生一家人》講述了,從福建來的援寧支教老師劉丹丹,與寧夏貧困山區女學生張文燕的故事。影片中丹丹老師帶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不放棄每一個學生,對於家庭貧困又渴望上學的張文燕不僅在精神上鼓勵她走出大山,更是在經濟上給予資助。甚至在丹丹老師病重去世後,由丹丹老師的父親接力,最終幫助張文燕考上大學。畢業後的文燕又繼承了丹丹老師的事業回到寧夏建設家鄉成為一名老師。
影片中反覆出現的「貝殼」這一隱喻,也是來源於福建老師的真實感受:「我希望我(福建)就代表著他們嚮往的地方。」讓山裡的孩子看見大海,看見外面精彩的世界,是每一任支教老師對孩子的期望。
正如影片結尾所說,因為有無數像丹丹老師一樣的人為貧困地區的學生默默奉獻,才讓他們有了走出大山、改變命運的力量。也正因為有了這樣無私的大愛,才讓原本陌生的他們,親如一家。
知識能改變命運嗎?答案是肯定的。在脫貧攻堅戰中,教育扶貧是一股重要力量,是「斬斷窮根」的利器。如果說「對口幫扶」是給貧困地區的孩子提供學習機會和知識的土壤,支教老師則是帶給他們一個種子,只有這顆種子長成大樹,才能真正實現「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對此,長城葡萄酒肩負企業責任,選擇以「教育扶貧」作為切入點,扶貧先扶智,扶智先勵志。教育扶貧是一項長期工作,應立足現在,放眼未來。後續,長城葡萄酒將持續開展「長城公益行」等公益項目,帶領貧困地區的孩子們走出大山,看長城、看大海,開闊視野、豐富閱歷、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