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漢字,浩如煙海,博大精深,每一個都如天空的星辰,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在農村這片廣袤的大地上,漢字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化,被一代又一代的農民們傳承並且發揚光大。在鄉下每當有紅白喜事,為了營造氣氛,人們總喜歡書寫對聯貼在家門口,以增加喜事的喜慶氣氛和白事的沉痛氣氛。而在白事的花圈上或是花籃上,常常有兩根白色的帶子系在左右兩邊,看上去非常文雅。細心的人會發現在這兩根不長的帶子上,時常會有不同的內容出現,如上聯的「千古」、「千秋」、「仙逝」、「永垂不朽」等,下聯的「跪、泣、哀、敬、挽」等,這些經常變化的內容有啥不同呢?所要表達的又是啥意思呢?
挽帶也叫挽條,也有人叫花圈輓聯,是系在花圈或花籃兩邊的白色帶子,有布做的也有紙做的,是挽幛簡化後的一種形式,不僅簡便,而且更為文明和儒雅,在悼念逝者的儀式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系時面對花圈或花籃,上聯繫在右邊,下聯繫在左邊,次序不能顛倒。上聯書寫逝者姓名,姓名之前或之後寫稱呼(稱呼是指逝者與獻者的關係),接下來男的寫「千古」女的寫「千秋」或「仙逝」,男女也可同用「逝世」。如果是烈士,姓名之後加上尊稱,如「同志」等,然後寫「永垂不朽」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等。上聯選詞一定要嚴肅,對逝者稱呼不能夠搞錯,應因人用詞,恰如其分。
挽帶下聯書寫時,要底於上聯1-2個字,如果是逝者的兒子或女兒等親近人,應在姓名之前寫上「子」或「女」,姓名之後應用「跪挽」、「泣挽」或「哀輓」;親人中的晚輩應用「叩挽」或「拜挽」;平輩、同事和朋友用「敬輓」;如果是長輩為晚輩獻的,應寫「痛挽」;「挽」是挽留的意思,引伸為思念、悼念的意思。無論是哪一種,都表示世人對逝者的尊敬和懷念留戀之情。而「跪」、「泣」、「哀」僅一字不同,兒女們對父母那種哀痛懷念之情,和對父母養育大恩未報的愧疚之心,便躍然紙上;一個「敬」字,又把親朋老友和鄰裡故人,對逝者的欽佩尊敬之情,體現得一目了然,與「永垂不朽」和「名垂青史」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古到今,我國人民都以死者為大,喪禮中的習俗,雖然會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差別,但最終目的都是讓逝者走的放心,入土為安。挽帶上這些字表達了活著的人與逝者的關係,盡顯了祖國文字的博大精深,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老祖宗的智慧和文字文化的無窮魅力。小小挽帶,別有洞天,不知道大家是怎麼理解這些字的?歡迎您的關注和評論。
圖片來源於百度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