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職教中心的同學們在廣東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課堂演練
粵滇同心,山海可鑑。
長期以來,由於交通不便、技術封閉和人才缺乏,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簡稱「怒江州」)、魯甸縣等地的整體醫療水平比較低,看病難、看病遠等問題長期困擾著當地的老百姓。
2016年以來,廣東省堅持「中央要求、雲南所需、廣東所能」,對雲南脫貧攻堅工作用心、用情、用力,在醫療幫扶上投入資金、輸送人才、推廣技術,為當地醫療提質注入新動能。
珠海醫療隊帶來眾多「怒江首例」
12月23日,「粵滇扶貧協作」聯合主題採訪活動媒體團一行來到雲南省怒江州瀘水市第一人民醫院。該院副院長李坤賢對記者表示,作為珠海市香洲區落實「東西扶貧協作」定點幫扶的醫院,深切感受到對口幫扶帶來的可喜變化。「三年來珠海市香洲區共派出10名醫療業務骨幹駐院幫扶,共開展了各級各類各個不同層級的臨床教學講座經驗交流120餘次,教學查房239次,教學培訓1238人次,完成手術操作80次;開展關節畸形矯形、胸腔穿刺、腹腔穿刺等共18項新技術。」
目前,瀘水市第一人民醫院新增設了急重症醫學科、後勤保障科、採購管理辦公室、設備科、醫改辦、體檢科、精神科、質控辦以及醫學影像科等12個科室,以及健全了急救醫學體系,並於2019年5月成功通過了優質護理評審,2020年1月通過二級乙等醫院評審並掛牌。
「不光是資金投入和人才輸出,還要讓當地的醫療機構能自身『造血』,建立珠海怒江兩地醫師交流平臺,舉行醫療技術應用培訓班,就是為了培養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珠海幫扶小組的工作人員指出,珠海醫療工作隊在怒江開展新手術340餘項,實施新技術、新項目312項。在怒江州人民醫院開創全州首例婦科腹腔鏡手術、首例冠脈造影手術、首例心臟支架植入術等眾多「怒江首例」。
李坤賢表示,「利用東西部協作幫扶資金,2017年以來我院共派出培訓27人,長期進修(半年以上)8人,短期赴香洲區進行技術交流學習進修(半年以下)19人,目前還在外進修人員1人。」
東莞眼科醫生給魯甸帶來了光明
在雲南魯甸縣,一群來自東莞的眼科醫生給這裡的患者帶來了光明。12月20日晚上,當記者來到魯甸·東莞眼視光診療中心的時候,來自東莞的駐點幫扶醫生劉祥開還在為病人醫治眼疾。
魯甸縣位於昭通市南部,是雲南省27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縣內絕大部分地區都是高原高寒山區,由於紫外線輻射強、飲食習慣等原因,群眾白內障、黃斑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角膜異物等致盲病發生率高。劉祥開醫生透露,之前昭通市眼科診療整體水平較低,魯甸縣沒有專業眼科醫生,眼疾患者得不到有效醫治,殘疾人群體中眼病患者佔比很高。
東莞扶貧協作工作組潘祥佐介紹稱,2018年9月,受廣東省第五扶貧協作工作組和駐魯甸縣工作隊所託,東莞光明眼科醫院副院長於強教授帶領專家團隊來到魯甸開展醫療幫扶。於強是我國知名的眼科專家。在東莞市衛健局和中山眼科中心的指導下,東莞光明眼科醫院與魯甸縣人民政府籤訂《東西部扶貧協作眼健康醫療幫扶框架協議書》,在魯甸縣人民醫院成立魯甸·東莞眼視光診療中心。2019年3月魯甸·東莞眼視光中心正式掛牌。東莞財政和社會資金對此幫扶了400多萬元。
從僅有一個診室、兩個醫生、轉診率居高不下到擁有專業診療室、檢查室、手術室、病房等全套設備的眼科治療中心……一點一滴的變化都見證著東莞幫扶的成果。截至今年12月,東莞光明眼科醫院先後派出56人次到魯甸縣開展幫扶,眼視光診療中心已接診眼科患者2萬餘人次,完成白內障復明手術1200臺,1000多人通過免費手術重見光明,各類其他眼科手術200多臺。
「東莞方面不僅給予資金支持,還把先進的醫療技術帶到了這裡,不光是派駐了專業醫生,還對當地醫療工作者進行深入培訓,培養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工作隊。」東莞濱海灣新區黨工委委員、掛職魯甸常委副縣長的鐘雅哲表示,魯甸·東莞眼視光中心項目填補了魯甸及周邊地區眼科空白,把東莞眼科最強的醫療技術帶到昭通,惠及整個昭通地區的眼病患者,為當地群眾真真實實地送去了光明。
文/記者 林曦
圖/記者 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