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當地醫生成長和進步 援疆醫生林進團在喀什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醫療...

2020-12-27 SZNEWS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訊(記者 曹文麗 實習生 陳思琦)2019年12月,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深圳醫院醫生林進團獲選成為深圳市第十批深圳援疆醫療隊員。2020年3月底,醫療隊啟程前往新疆,林進團因技術過硬,責任心強,被任命為塔縣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業務主任兼醫務部主任。

解決老百姓看病難問題

塔縣地域面積廣,塔縣人民醫院是當地唯一的一家二甲醫院,很多偏遠的鄉鎮僅設有衛生院,醫療水平落後,老百姓看病難是一個長久以來的難題。為了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林進團援疆期間多次參加巡回醫療,為老百姓送醫送藥。

6月17日林進團跟隨隊伍從塔縣向南出發,經過200公裡坑窪不平、陡峭的山路,翻越兩座海拔4500米的達坂,顛簸8個小時來到了熱斯喀木村。林進團將村委會大院作為臨時「診所」,開始了義診,連續4個多小時,為40多名村民看了病,向每一位就診的村民都詳細詢問病史,做仔細的體格檢查,給出治療方案,並免費發放治療藥物。同時,還與村醫互相留了聯繫方式,以便今後對村民的健康狀態進行隨訪並給出治療意見。

防疫不鬆懈 採樣不分晝夜

為了落實核酸檢測重點人群「應檢盡檢」政策,在收到了喀什地區疫情防控指揮部的命令,要成立馳援疏勒縣核酸採樣隊後,林進團沒有片刻猶豫,踴躍報了名,帶領隊伍火速奔赴疏勒縣。地區防控指揮部給他們隊伍的任務是3天內完成超過4000例的核酸採樣。為了按時完成採樣任務,早日阻斷疫情,當天凌晨三點到達疏勒縣後,林進團顧不得舟車勞頓,便開始組織核酸採樣工作。經過3天的奮戰,順利完成了4409例核酸採樣,圓滿完成地區防控指揮部交付的任務。

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

完成採樣任務在酒店集中隔離時,他又接到地區防控指揮部的電話,趕往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廣州新城分院加入重症專家組開展指導使用ECMO治療。面對全新的ECMO機器以及從未接觸過ECMO的本地護理團隊,由林進團參與組建的 ECMO小組多次成功化解機器運行過程的故障和問題,並為當地培養了一支精幹的ECMO管理隊伍。

在塔縣人民醫院工作期間,為了幫助年輕醫生提高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備考執業醫師,林進團組織開展了各類醫學培訓40-50場,共培訓約400人次,並指導年輕醫生成功搶救危重病人超過100例。他還在塔縣人民醫院率先成功開展床旁重症超聲的應用和高流量氧療在呼吸衰竭病人中的應用,緩解了大量患者輾轉外地治療的困境。

此外,針對塔縣的旅遊人口日益增多,突發急救事件也隨之增多的問題,林進團認為提高重點部門工作人員的急救技能勢在必行。為此,林進團醫生與隊員們為紅其拉甫邊境戰士進行了心肺復甦的培訓。同時參加籌建塔縣心肺復甦培訓中心,以提高塔縣地區心肺復甦急救技能的普及率。

林進團說:「醫療援疆是一份事業,也是一份責任,我將盡我所能,為喀什醫療事業多做貢獻。希望以後能把這邊的醫療工作帶起來,讓當地醫生成長和進步,把深圳的醫療技術留下來,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

相關焦點

  • 廣東醫生畢偉:接過援疆「接力棒」,開啟南疆帕金森病診療新徵程
    一年來,畢偉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藉助後方醫院先進管理制度和服務理念,助力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喀地一院)獲得國家高級卒中中心授牌,建成喀什地區首家帕金森病診療中心,實現神經內科科室整合、為科室制訂十四五發展規劃……他把希格拉底誓言深深地烙印在這座邊疆小鎮,踐行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為邊疆人民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團隊,造福本地患者。
  • 醫療援疆 情系和田——北大腫瘤醫院卓明磊醫生援疆之行
    因地制宜,授魚且授漁卓明磊介紹道:「和田地區人民醫院是當地醫療條件比較好的醫院,通過國家援疆項目的幫助和支持,醫院的硬體設施,比如醫療器械和設備也慢慢地變得齊全起來。」每周除了一天在門診,他其餘時間都扎在臨床一線工作。
  • 廣東援疆醫生塗遠豔:縱使歲寒途遠 我亦化作豔陽
    今年年初,廣東省東莞市婦幼保健院麻醉科副主任醫生塗遠豔接過援疆的接力棒,從珠江沿岸來到葉爾羌河畔,在三師圖木舒克市開展為期18個月的的援疆工作。他不僅從廣東帶來了先進的麻醉技術,還打造了一支鐵的團隊。手術室裡,塗遠豔醫生正在為手術病人進行術前麻醉。通訊員吉秋霞提供好男兒志在四方今年年初,塗遠豔報名參加援疆工作,從廣東東莞市來到了三師圖木舒克市。「當時我們東莞市婦幼保健院通知說,要篩選醫務人員到三師圖木舒克市進行醫療援疆,我就想我要報名。」
  • 北京援疆醫生開展線上「互動學習」留下帶不走的隊伍
    本人供圖除了在「線上課堂」與學員們進行有效互動,宋躍帥還組建了「和田地區耳科學」讀書會,建立起了線上「互動學習」模式,讓學員們在課後通過線上軟體平臺,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經典著作,進行「充電」學習,進一步夯實了當地醫師的理論基礎。
  • 「組團」模式助力新疆醫療 改變著新疆醫療衛生狀況
    從硬體到軟體,各地把醫療衛生援疆工作作為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民族團結工程來抓,著力在人才、智力和技術援助上下功夫,改變著新疆的醫療衛生狀況。「經過五年多努力,現在西藏、新疆的嬰幼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這些關鍵指標都顯著改善,兩地平均期望壽命分別提高到70.6歲、74.4歲,當地群眾就醫獲得感和滿意度不斷提高。」
  • 2020「喀什光明行」啟動 手術教學+培訓實現「造血式」援疆
    今天啟動的山東省對口支援喀什地區光明行活動,就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魯疆兩地黨委、政府關於對口援疆和脫貧攻堅工作要求的重要舉措之一,具有特別的現實意義和政治意義。相信「光明行」活動一定能夠成為我省醫療衛生援疆工作的亮點和品牌,惠及更多群眾,發揮更大作用。  林忠禮表示,過去3年,既是「喀什光明行」一個階段的收官,也是嶄新的開始。今天,我們再次出發,啟動2020年「喀什光明行」活動,希望在此前的基礎上,將網媒集團社會責任更加踐行深遠,將山東省醫療衛生援疆工作再落細落實,讓光明與溫暖惠及更多患者,把齊魯兒女的深厚情誼傳遞給更多新疆同胞。
  • 廣東援疆醫生「傳幫帶」打造圖市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團隊
    今年3月,廣東援疆醫生李詩成擔任圖市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把廣東先進的心血管治療技術帶到了師市,並幫助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培養了一支思想紅、業務精、作風實的醫護團隊。受醫療衛生條件較薄弱、疾病防控意識不強,以及生活飲食習慣等因素影響,師市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較內地人數多、比例高,且患者就醫時往往病情已較重和複雜。
  • 在延邊汪清,寧波醫生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因為腸道不通暢、脾胃不好,導致他的腿部功能也不行了,10月10日第一次來汪清縣人民醫院,他是坐著輪椅來的。十一節後,碰巧北侖區人民醫院康復科醫生齊苗放完假,回到汪清,接診馬興明。摸清症狀後,齊苗展開她擅長的針灸,開始為馬興明行針。「扎了兩次,我感覺舒服多了。」馬興明說。
  • 【出彩青春】援疆醫生李國棟:一片丹心映天山
    曾獲市第一人民醫院院級先進個人、浙江省援疆指揮部系統先進個人等榮譽。青年醫生李國棟part1在新疆阿克蘇地區柯坪縣人民醫院裡,李國棟像往常一樣,仔細聽著面前病人的敘述,時不時用不太熟練的維語詢問兩句。遇到複雜的語句,在求助身邊擔當翻譯的當地醫務人員後,又在病歷上記下診斷和治療建議。門診結束後,他還得去辦公室,為幾天後的下鄉義診做準備。
  • 廣東醫生的追夢赤子心
    10月下旬,接到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疏附廣州新城院區打來的電話,作為醫院代表正在南京參加會議的鄭大勇匆匆離開會場,收拾行李直奔機場。鄭大勇是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的醫生。2019年,他主動報名援疆,被任命為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兼腫瘤中心主任。得知喀什出現新冠肺炎疫情,鄭大勇立即趕回沒有硝煙的戰場。
  • 赤誠之江心 大愛白衣情——寧波十年醫療援疆紀實
    「當時我家人嚇壞了,以為我活不成了,哀求醫生救我,援疆醫生立即給我做了剖腹探查,查出病源,決定切除子宮,得知我沒有生育,她們又重新做方案,經過7個多小時手術,包住了我的子宮。」努爾古麗艾沙說,「後來我康復後,成功懷孕,生了兒子。」一次救治,從此結緣。在庫車,說起寧波援疆醫生,不少患者紛紛豎起大拇指,連聲讚嘆。
  • 援疆醫生治好了困擾老人3年的眩暈症
    援疆醫生治好了困擾老人3年的眩暈症湖南醫生支援吐魯番,為當地民眾帶來一流醫療服務湖南援疆醫生正在為患者進行手術(中間為餘翔)。圖/受訪者提供瀟湘晨報記者陳詩嫻通訊員謝青實習生鄧寧龍吐魯番報導「說話帶著湘音的醫生,是最親切的。」在吐魯番當地民眾眼中的湖南援疆醫生,用精湛的醫術、先進的設備,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醫療環境,也為湘疆兩地人民留下了濃濃的情誼。他們用醫者仁心,書寫著一個個感人的生命故事。
  • 奉化援疆醫生臨行前的選擇
    一邊是援疆服務,一邊是母親病重,盡忠還是盡孝?奉化醫生吳志寧將作如何選擇?在這兩難面前,吳醫生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前者……  「現在病情怎麼樣?」昨天下午,吳志寧撥通電話,急切地向妻子詢問尚在重症監護病房的母親情況。而他,已於昨天上午8時30分,動身前往新疆庫車縣。  身材高大勻稱,待人謙和,是吳志寧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 新粵牽手心連心喀什綻放木棉花
    廣東援疆醫生胡向丹(右二)手把手「傳幫帶」,提升當地醫院醫療人員水平(攝於1月17日)。廣東省針對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專業技術人才匱乏等情況,積極探索實施「組團式」支援模式,助力提升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學科建設和人才梯隊建設水平。  新疆日報訊(記者馬伊寧 甄世新攝影報導)6月初的喀什,萬木蔥蘢。廣東援疆工作前方指揮部駐喀什辦公樓上「粵新樓」3個大字熠熠生輝,門前綠草如茵,花園生機勃勃。  「帕米爾的月光,照著珠江的水。我們來自嶺南,紮根西北。
  • 廣東為雲南培養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
    長期以來,由於交通不便、技術封閉和人才缺乏,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簡稱「怒江州」)、魯甸縣等地的整體醫療水平比較低,看病難、看病遠等問題長期困擾著當地的老百姓。2016年以來,廣東省堅持「中央要求、雲南所需、廣東所能」,對雲南脫貧攻堅工作用心、用情、用力,在醫療幫扶上投入資金、輸送人才、推廣技術,為當地醫療提質注入新動能。
  • 2020年「山東省對口支援喀什地區光明行」啟動
    張成偉在致辭中說,對口援疆是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之一,脫貧攻堅是中央重大戰略部署。助力受援地脫貧攻堅,歷來是山東援疆的重要內容。今天啟動的山東省對口支援喀什地區光明行活動,就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魯疆兩地黨委、政府關於對口援疆和脫貧攻堅工作要求的重要舉措之一,具有特別的現實意義和政治意義。
  • 泰安市第一人民醫院援疆醫生張杰救治兩例低月齡嬰兒紀實
    在我踏上這片土地、第一次接診這裡的患兒時,突然感到肩上擔子的沉重,尤其是接診到這兩名患兒時,讓我越發感覺到醫療援疆工作的任重道遠。」泰安市第一人民醫院援疆醫生張杰說。患兒小買(化名)是一名未滿月的新生兒,某天被父母抱來醫院,孩子腹脹如鼓,時有哭鬧不安,通過當地醫生的翻譯得知,孩子母親前一日給未滿月的小買餵食了拇指大小的饢而導致小買拒食、嘔吐、脫水、電解質紊亂,此時的小買非常危險,考慮進食不當引起了腸梗阻,嚴重者會並發腸管缺血壞死、腸穿孔,危及生命!
  • 母親腎衰竭處於重病期 寧波援疆醫生選擇遠方
    而就在2月22日,他就要出發新疆阿克蘇庫車縣,等待著他的,是一年半的援疆服務。一邊是處於重病期的83歲的老母親,一邊是援疆服務,他究竟該怎麼辦?寧波奉化醫生吳志寧,寧波援疆36人之一吳志寧,今年48歲,是奉化區中醫醫院針炙推拿康復科主治中醫師,1993年開始從醫,已經走過24個年頭了。
  • 胸懷大愛立德樹人——來自喀什六中上海教師的心聲
    5月5日下午,應喀什六中校長周鳳林的邀請,上海市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總指揮侯繼軍來到上海援疆支教教師駐地,親切看望了剛剛結束醫學隔離觀察即將投入工作崗位的支教老師們,並給大家帶來了一堂生動的黨課。
  • 北京援疆醫生孔文君:患者的認可就是我援疆最好的禮物
    1月11日,在和田縣人民醫院掛職的北京佑安醫院援疆醫生孔文君,收到了患者吐送江·買買提送上的一面寫有「醫術精湛 醫德高尚」的錦旗。「這份肯定,是我臨行前收到的最好禮物。」收到「禮物」的孔文君高興地說。2020年8月,吐送江·買買提雙眼突發視物不清,視力迅速下降,在當地醫院和烏魯木齊各醫院輾轉治療4個月不見好轉。聽說和田縣人民醫院來了北京的眼科專家,於是,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找到了孔文君醫生。看著吐送江拿來的一摞厚厚的病例,經過初步診斷,孔文君也感到病情非常棘手。經過仔細檢查後,孔文君考慮患者是雙眼後葡萄膜炎,這種疾病想要治癒非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