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由中國水權交易所確認的全國首宗城市雨水水權交易鑑證書在長沙高新區頒發。這意味著,收集在城市地下海綿中的雨水,可以「擠」出來作為資源進行買賣。
中國水權交易所頒發的這宗鑑證書分為兩套。第一套交易內容為:湖南雨創環保工程有限公司以每立方米0.7元的價格,對湖南高新物業有限公司集蓄在「尖山印象」公租房地下的雨水(每年按4000立方米計)進行收儲和簡單處理。第二套交易內容為:「雨創環保」將上述處理過的雨水資源,以每立方米3.85元(比當地自來水價低20%)的價格,轉讓給長沙高新區市政園林環衛有限公司,用於園林綠化、環衛清掃等作業用水,替代原來所用的自來水。交易達成時間均為2020年12月11日,交易期限5年。
據悉,長沙市近年來大力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城區內新建的住宅小區必須配套雨水地下收集工程,以便在遭遇暴雨時能像海綿一樣吸收部分雨水,減少城市內澇等災害。來自長沙市海綿城市產業聯盟的信息顯示,目前長沙已有雨水地下收集工程500多處,但相關方面沒有將收集的雨水作為資源利用起來,而是任其「休眠」,導致地下海綿長期處於飽和狀態,未能充分發揮作用,有的甚至變為新的黑臭水體。
收集在「尖山印象」公租房地下海綿中的雨水,首次被「擠」出來用於園林綠化、環衛清掃。長沙市海綿城市產業聯盟秘書長劉波說,這樣既可節約大量寶貴的自來水資源,又可使「尖山印象」公租房的地下海綿隨時保持吸水功能。「雨創環保」董事長曾福安表示,長沙高新區目前有27處總容積約7700立方米的雨水地下收集工程,如果反覆利用每年可收集雨水21萬立方米左右,「雨創環保」爭取儘快將餘下的26處也按目前的模式「拿下來」。
湖南水資源豐富,但時空分布不均,洪澇和乾旱災害經常交替發生。省水利廳水資源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過去,一些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開挖山塘集蓄多餘的雨水,供農戶節水灌田,並向農戶收取些許糧食等作為水費,其實也是一種雨水水權交易,農村地區和長沙高新區的做法都值得相關各地學習、借鑑。(記者 劉勇 通訊員 吳雨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