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掉下的雨水,收集起來能賣錢嗎?別說,還真能。
據新華社消息,中國水權交易所14日發布信息稱,全國首宗雨水資源使用權交易順利成交。這宗湖南省長沙市高新區雨水資源使用權交易的成功「落地」,標誌著我國雨水資源等非常規水資源實現生態價值市場化進入了實踐階段。
中國第一宗「雨水交易」順利成交
據報導,12月11日,湖南雨創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分別與湖南高新物業有限公司、長沙高新區市政園林環衛有限公司達成水權交易,成為我國第一筆作為非常規水源的海綿城市雨水資源水權交易案例。
長沙市海綿城市生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劉波介紹,此次交易內容為湖南雨創環保工程有限公司以0.7元/立方米的價格對湖南高新物業有限公司集蓄的4000立方米/年的雨水資源進行收儲,再以3.85元/立方米(低於當地自來水價20%)的價格轉讓給長沙高新區市政園林環衛有限公司,用於園林綠化、環衛清掃作業用水,替代優質自來水。
由於交易期限為3年,因此協議轉讓的雨水總計為1.2萬方。
另據瀟湘晨報報導,「在交易的過程中,我們既要確保雨水收集設施的正常運行同時,也要對收集回來的雨水水質進行檢測。」湖南雨創環保董事長曾福安告訴記者。「下一步,我們將完成餘下26個點位的雨水收集,並同相應的物業單位達成雨水交易。」
長沙市海綿城市生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劉波表示,長沙高新區海綿城市雨水資源資產化暨水權交易的順利達成,為雨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提供了成功的案例,為全國開展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
據了解,今年9月,在中國水權交易所的支持下,長沙國家高新區就啟動了海綿城市雨水資源資產化暨水權交易試點工作;9月24日,長沙高新區市政園林環衛與湖南雨創環保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開創了雨水資源集約化利用及生態價值市場化實現的新模式;11月中旬,在中國水權交易中心負責人及專家的現場調研和指導下,合作三方對長沙嶽麓區尖山印象社區的200立方米地下雨水收集模塊,與每年4千方的雨水資源水權交易,完成了水權交易合同的起草和法務審查工作。
根據公開資料,「海綿城市」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逐步改善並恢復城市的自然生態平衡。
而雨水收集模塊的工作原理大致是: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組織雨水收集、回收利用,通過草皮、水生植被等一系列植物的吸水、滲水、蓄水,過濾到生態收集池循環再利用。
試點5年,海綿城市功效幾何?
2015年4月,首批共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名單正式公布。
2015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提出要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綜合採取「滲、滯、蓄、淨、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
《意見》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首批試點名單公布5年多,海綿城市建設成效如何?
據人民網今年7月報導,「近年來海綿城市建設的顯著成績不可否認,它代表了一種新的方向。」多名受訪專家指出,目前不少試點城市都取得了一定成效。與此同時,也有試點城市被網友吐槽仍舊「看海」。
對此,有專家作了出分析。「這要從海綿城市的概念本身說起,什麼是海綿城市?」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教授俞孔堅認為,海綿城市是一種建立在生態基礎設施之上的生態型城市建設模式。它以綜合生態服務為導向,最終實現生態防洪、水質淨化、地下水補給、生態修復、生物保護、氣候調節和人居環境改善等綜合目標。
「有的項目把海綿城市片面理解為工程措施的應用,這是對海綿城市的誤解,海綿城市不等同於管道鋪設。」俞孔堅指出,對海綿城市本身的不同認識導致當前試點的效果有所差異。
中規院(北京)規劃設計公司生態市政院院長王家卓則強調:「海綿城市並非萬能。」
資料圖,圖文無關(來源:攝圖網)
「海綿城市主要解決的是本地的雨水問題,對於山洪等外來水源的調節有一定局限,」王家卓認為,「完成了海綿城市目標,並不意味著城市永久不內澇,而是將城市的雨洪安全標準進行了提升,改善了局部的薄弱環節。」
另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我國海綿城市建設PPP項目數量呈現先升後降趨勢,2015-2017年,隨著兩批試點城市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的快速落地,各地海綿城市建設PPP項目數量增長較多,2018年以來,PPP項目數量有所下滑。截至到2020年11月,全年新發起海綿城市PPP項目僅2個。
從投資金額來看,2015年以來,全國各地海綿城市PPP建設項目投資總額已經超過1000億元。其中2016年受試點城市海綿城市建設爆發影響,全年海綿城市PPP建設投資額達480.4億元,為近年最高值。
具體到項目平均投資額來看,2015年以來,我國海綿城市PPP項目平均投資額基本維持在10億元/項以上水平,2017年,海綿城市PPP建設平均投資額為21.12億元/項,為近年最高值。
編輯|趙雲 杜恆峰 肖勇
校對|何小桃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新華社、瀟湘晨報、
人民網、前瞻產業研究院等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