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朋友小美一家來作客,隨行的還有一雙兒女。
男孩是哥哥,今年7歲,妹妹比他小一些,今年也有3歲了。
小姑娘眼睛大大的,扎著兩個小辮子,緊緊跟在哥哥的屁股後面,眼神裡充滿了崇拜。哥哥對這個妹妹也關愛有加,有零食玩具都想著和妹妹分享。
看著倆萌娃,再想想我們家那兩個天天「打架」的小鬼頭,心中不禁感嘆兄妹倆感情真好。
「他們從小就這麼和諧嗎?」我問起小美。
誰知她笑了笑,一臉無奈:「其實這事還得怪我。」
原來,小美的二孩之路走得也不是很順利。
自從生下小女兒,曾經口口聲聲的「絕不偏心」不知不覺就被瓦解了。
二寶的性格軟萌乖巧,簡直是爸爸媽媽的小甜豆,偏偏老大的性格倔強又淘氣,兩相對比,心中的天平不自覺的就傾向到了二寶那邊。
儘管在決定要老二之前,已經和老大談過心,孩子表示可以接受。
可誰知,真的生下來以後,大寶還是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每天撒潑打滾,提一些無理的要求,不滿足就哭,時不時地還要欺負妹妹一下。
即使二寶天天討好哥哥,跟在哥哥屁股後面,卻還是挽不回他的心。
偶爾和風細雨,之後就跟著電閃雷鳴。
俗話說:老大傻,老二精。
這句話放在兄妹倆身上尤為貼切。
吃飯時:妹妹手、勺其上,吃得不亦樂乎,而哥哥卻邊吃邊玩,有時候還挑食,要人追著讓他吃,才不至於吃冷飯。
相處時:妹妹總能說一些很暖心的話,平時也是不爭不搶的,懂事到不行,哥哥就不一樣了,又倔又冷,做錯事從來不承認錯誤,什麼東西都要和妹妹爭。
明明比哥哥還要小4歲,可妹妹卻既懂事又貼心,完全不需要夫婦倆多操心,老大空有年紀,卻蠻橫任性,不懂分享。
都是從一個肚子裡面出來的,怎麼兄妹倆就可以差別這麼大?
其實,因為能明白老大的失落,為了彌補他,夫婦倆做的努力也不少。
對于大寶的要求,只要不是太過分,能滿足的盡力滿足;
衣服、鞋子、玩具,吃穿用度都給他最好的,妹妹穿的都是哥哥小時候的衣服,玩哥哥剩下的玩具;
生二寶前,全家人經常一起出門旅遊,可自從她生下來,最多也就去去家附近的公園……
大寶擁有很多妹妹不曾擁有的東西,可他還是不知足,小嘴巴裡說的最多的話就是:「你們偏心!」
有天晚上,他死活不肯自己睡,堅持要像妹妹一樣,和爸媽一起睡。
連哄帶勸無果,見他油鹽不進,就忍不住批評了幾句。
他便哭著說:「憑什么妹妹可以跟你們睡,我就不行?」
「就憑你已經上小學了,你問問,班上哪個同學這麼大了還跟爸媽睡?」 說完,就強行把他抱回了房間。
他卻邊哭邊控訴:「妹妹可以跟你睡,我就不行,你們那麼喜歡她,為什麼要生我……妹妹壞……我早晚會把她給扔了……」
情況的改變,發生在孩子外婆來家裡幫忙帶孩子的時候。
「在你們心裡,是不是更愛二寶一些?」母親的一句靈魂拷問,讓夫婦兩個慌亂了起來。
作為二胎的父母,其實最害怕聽到的,就是「偏心」這兩字。
儘管不想承認,可小美他們依然講不出反駁的話。
在老二出生前,老大作為唯一的孩子,享受的是家人全部的寵愛,因此老大會更加的以自我為中心。
直到比自己小的孩子出生,家裡所有人的注意力突然都轉向老二,他會意識到爸爸媽媽不再是獨屬於自己一個人的了,就會開始想方設法地重新吸引父母的注意力,甚至會出現行為的倒退。比如說叛逆,哭鬧,等等,其目的都是為了獲得爸爸媽媽更多的關注。
而老二呢,從他出生起,就處於一個競爭的環境。哥哥或姐姐比他早出生,意味著比他更早地和父母建立了親密關係。為了讓父母更加關注自己,他必須努力地表現自己。他還會認真地觀察學習,將哥哥姐姐好的地方學過來,不好的東西摒棄掉。所以老二一般觀察力更好,更會看臉色。
很多父母會更偏愛懂事一些的老二,這就是原因。
可卻不是老大必須承受這種「偏心」的理由。
在小孩眼裡,200元的名牌衣服與20元的地攤貨沒有差別。
家門口的普通小學和好幾條街外的重點小學相比,他甚至可能更喜歡離家近的,就不用說還要體會到父母為他上重點小學付出的那些努力了。
在他眼裡看到的,就是二寶一出生,爸爸媽媽就被「搶」走了。
年紀尚小的孩子,心中最在乎的無非也就是爸爸媽媽的愛,可是當家裡有一個年紀更小的孩子,父母不得不付出更多的精力去照顧年紀小的。
大寶只能走路,二寶卻可以被抱著;
大寶總是會因為各種事情遭到批評,二寶卻不用學習,每天飯吃得好都會被表揚。
父母們覺得二胎是個伴,但是在孩子眼裡,二胎其實是來搶走爸爸媽媽的。
他越是不可愛的時候,也恰恰是他最需要愛的時候。
「那後來你們是怎麼解決的呢?」我問出了心中最大的疑惑。
小美神秘的一笑,告訴了我一個秘訣:
「越是喜歡老二,就越得偏向老大。」
事實也是如此,在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夫婦倆就改變了教育策略,對大寶開始了明目張胆的偏愛。
二寶想動大寶的東西,就會讓她先去徵求哥哥的意見,哥哥同意了才能動。
剛開始,大寶會表示不同意,但經過幾次之後,大寶會給妹妹玩幾分鐘,再後來,他的房間已經完全向妹妹敞開。
二寶想找哥哥玩,我們就把選擇權交給大寶,告訴他如果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不想讓妹妹打擾,有權說不,她如果不聽,可以求助爸媽。沒想到如此一說,不管二寶如何糾纏,大寶都沒再發過脾氣。
慢慢的,兄妹倆的關係越來越好,二寶成了哥哥的小迷妹,每天只想和哥哥一起玩。
大寶的變化才最讓人驚喜,他開始懂得照顧妹妹,謙讓妹妹,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都會和她分享,甚至比夫婦倆還要有耐心。
而他們心中原本傾斜的天平,也慢慢的重新平衡。
其實,想要平衡好二胎之間的關係很簡單。
手足情深不是孔融讓梨讓出來,而是父母引導出來的。只有尊重老大的身份,讓他享受老大的權威,他才會成為你希望的樣子。
而因為父母的偏愛而獲得補償的那個孩子,因為被愛得富足,反而學會了如何去愛其他的孩子。
父母的愛如江海,不是給一個孩子多,另一個孩子就少,父母的愛是無窮無盡的。
在兩寶的矛盾中,最該被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本身。
沒有不可愛的孩子,只有不會制衡愛的父母。
最好的愛,就是在每個家庭成員之間不斷流動的愛,出生的順序決定不了一個孩子的性格,父母的調配和制衡才是關鍵。
作為父母,讓孩子明白自己的獨一無二和被愛,就已經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