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北京西城區的王女士產後花了五萬多塊錢,到某月子中心坐月子,沒想到這竟然成了她噩夢的開始,讓王女士一直難受到無法自我控制,一提起就傷心哭泣。
根據合同約定,王女士可享用訂製月子餐,並可享受1對1的專業服務。可以住進去後,才發現他們供應的食物都涼了,雞蛋也發黴了,毛巾還很髒。交流過後,飯菜的問題解決了,但是孩子開始拉稀,持續了9天,肛門周圍紅腫潰爛,月子中心也沒有及時報告。
據悉,該中心成立於2016年,註冊資本1500萬人民幣。三月份,由於消防設施存在質量問題,相關部門對其進行了行政處罰,網上也有不少寶媽對月子中心提出投訴。
在法律上,王女士與月子中心籤訂的合同是一種服務合同,是一種無名合同。雙方籤訂此類合同時,往往是為了追求自己所期望的利益,當雙方之間的服務和約定相差甚遠時,王女士可通過協商、調解、仲裁、起訴等方式解決糾紛。MiniCenter提供的服務和宣傳差別太大,也涉及到虛假宣傳的問題。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坐月子的傳統,認為坐好月子,寶寶就會發育得更好,產婦就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康復,而讓月子中心「伺候」坐月子,也可以避免可能的婆媳關係或家庭矛盾。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女性坐月子時,越來越重視科學的保健觀念,不會像父輩那樣,只做一些傳統的習俗,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月子館受到不少家庭的青睞。
但是一些月子會所存在的問題,就是人員不夠專業,衛生環境堪憂,監管不力,本來應該是產婦康復、嬰兒保育的聖地,其實隱藏著各種隱患。
武漢一家月子中心搞混了生理鹽水和酒精,導致小寶寶口腔黏膜受損;西安一位初生父親花費數萬元,將妻子送至某高級月子會所,不料小寶寶竟感染了輪狀病毒;上海市一位母親向媒體曝光,稱自己花7萬元購買月子會所設備,但因會所設備存在問題,導致小寶寶肺炎,自己高燒不退。很多月子會所在宣傳的時候,會說自己的員工是有醫療背景的專業人士。但是事實上,在這些所謂的專業人士中,只有極少數具有醫學背景,更多的是普通月嫂經過簡單訓練後轉變成「育嬰師」,甚至連育嬰師的證件,都可能是用錢買的。正因如此,使用酒精作為生理鹽水或其他類似用途才會發生。
缺少有力的監管措施,也是造成這一問題頻發的一個原因。現在的月子會所,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以民營醫院為主,僅提供與月子有關的服務;另一種是以家庭服務和月子服務相結合的公司;第三種是完全獨立,不依賴其他機構。前一種可由衛生主管部門進行監管,其餘兩種大多數則按企業模式運行,未納入衛生主管部門的監管範圍。
總的來說,各會所所提供的服務是相似的,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各會所為了獲取最大的利潤,會竭盡所能地降低成本,而行業內卻沒有基本的自律。
母親和孩子的物品應該消毒,或放在陽光下晾曬,但是一些會所為了降低成本,只使用乾燥器。月子會準備的食物應該是新鮮的,但是部分月子會準備的是提前準備好的快餐,解凍後繼續加熱,對產婦的健康有嚴重危害。
月子會所的理念是好的,可以讓產婦科學地渡過產褥期,也可以減輕她們的壓力,不必一邊擔心孩子,一邊為婆媳矛盾操心,但是,這些亂象無疑會給行業聲譽帶來不良影響。要出臺更細緻的相關法規,規範月子會所的經營模式,也要形成行業規範,避免惡性競爭。對產婦而言,在選擇會所時,不要只看照片上的宣傳,可以實地考察下,看看其他產婦對此有何評價。
不然,影響產婦康復,危害嬰兒健康,這一後果誰也不願看到。